传统哲学思想对朱仙镇年画审美意识的影响

2014-12-02 15:17刘淑娟
文艺争鸣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刘淑娟

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原历来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交流、争鸣之地,儒家的仁义忠孝;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虚谷慈悲,构成了传统美学哲学思想的基础,传统美学思想又潜移默化的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审美产生了重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

朱仙镇相传为战国时期“朱亥”故里,故名“朱仙镇”。因岳飞在朱仙镇抗击金军而扬名天下。在明清时期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北宋时期的京都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井文化活跃,贸易兴旺,一派繁荣景象。距此二十公里的朱仙镇,作为京都的漕运码头,各地商人大量来此地交易,漕运贸易在此处交汇,在此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活跃的世俗文化,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共同孕育了堪称民间美术典范之作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大量的制作年画,“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据民国初期,李步青、廉方所著《岳飞与朱仙镇》中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年之俏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世时,业此者三百余家,产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北宋时期,印制年画的作坊不仅遍布民间,连宫廷内院也设置官办的作坊,使木板年画的发展成为了必然,并很快影响全国。著名的年画作坊有“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万盛”“三成义”“德胜昌”“德源长”等。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木版年画制作之风的兴盛。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京都沦陷,一度繁荣的年画制作随着朝廷南下江南,开封地域木版年画逐渐趋于萧条。至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运、陆运的交通枢纽,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了中原重要的商业重埠。曾经萧条的木版年画在繁荣的经济商贸背景下逐渐得到了恢复。开封木版年画也由开封迁到了朱仙镇,并以此地命名。据《朱仙镇志》记载,明代中期至清乾隆时期,朱仙镇年画行销和印制都达到了最盛,其从业人员达到了数千余人,画店作坊300余家,年画年销量达百万余张。朱仙镇年画独具中原风貌的造型、朴拙艳丽的色彩、丰富的体裁内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使朱仙镇成为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代表。

朱仙镇木版年画蕴含着中原人民对于中原大地深刻的情感记忆,它用色考究,设色极具章法,呈古朴艳丽之形貌。朱仙镇年画不管从内容还是形象造型,色彩设定都深受儒、道、佛哲学思想以及农耕文化的影响,它承载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普通百姓生活图景的生动写照。

二、传统哲学所蕴含的社会学认知和美学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以儒、道、佛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儒、道、佛对中国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行为、礼仪规范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和民族群体认识。同时这种思想认知也表现在整个社会群体在审美认识上的趋同性和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东方文化审美认识的统一标准。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儒家美学思想为根基。儒家美学思想认为:“美始于善,而存于礼乐之中。”美应合于礼仪,强调社会教化功能。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教化要求,对社会伦理风尚和民风民俗认识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论语·学而》载:“孝悌也者,为其仁之本也”。《左传》载:“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従,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礼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在儒家学说中着重于“仁”的表达。由此可见,儒家美学思想着重于人伦道德的规范,强调仁、义、忠、孝、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的伦理要求,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另一方面在传统画论中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一些画家或者理论家,也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绘画在伦理教化中的作用和儒家美学思想。东汉王延寿提到绘画的作用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绘画的根本作用就是劝诫世人弃恶扬善。清代李光庭撰写的《乡言解颐中,“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身”。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就明确提出了年画功用上,承载着长辈对儿孙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传达了儒家以“礼”为先的伦理思想。进一步说明作品所起到的警示教育和传播儒家仁义思想的作用。

如果说儒家美学思想主张的是礼乐中正之美,人性的忠孝警戒之意,强调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那么道家则以富于思辨的智慧虚静的心境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一方面否定人生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积极的肯定和追求现实的人生。老庄美学思想所建立的最高境界为“道”,人生要在精神上与“道”达到统一,亦即是所谓的“体道”,因而形成了“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以道德生活态度来安顿现实的生活。以道体悟人生,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追求由“致虚极,守静笃”而来的归淳返朴的人生态度,也未尝不可以解释为本质的、根源的美,在境界中追求彻底的和谐,本质的醇美。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在美的认识上是追求人生自适的大美,以宇宙观来阐释美的意愿,认识人生在现实中的意义。

中国社会在以“仁义忠孝”思想主体传统体制下,构建了以“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思想基础。作为外来宗教和思想的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由西域传入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中,形成了更适于中国人思想需求的理论体系。佛教思想从本体论、人生论等思想体系中演变出来的“忠孝”观,正是儒家思想所需的认识契合点。李泽厚先生曾说过:“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苦,生命宛如朝露,身价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恋,人生充满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合理。于是佛教便走进人们的心灵。”也就是说,战乱连绵、背井离乡、生灵涂炭的现状使人们对心灵上的依靠极为渴望,而佛教所具有的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功能恰恰满足了这一点,于是佛教在人们的内心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佛教的光影之下,中国本土由原始宗教演变而来的各种民间信仰、崇拜等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和审美认识心理。影响endprint

三、传统哲学思想对朱仙镇年画审美意识的

1.由阴阳太极哲学观念演变出的圆满对称心理

《周易·系辞下》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即是一个相互运动的矛盾体,又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八卦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白一黑相互交融,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共同构成一个运动的球体。八卦包罗万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蕴含在八卦中。例如:黑白相互运动代表四季变换,黑白相互分割表示阴阳两物。这种来自道家阴阳哲学理论思想对中国审美意识产成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讲究圆满完整、对称偶数、黑白相守、动静结合。

阴阳太极哲学观念长久以来深入人心,民间谚语“好事成双”,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对称偶数”观念,即中国人认为偶数象征吉利,奇数则象征着不祥。这一观念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抱花瓶》《吉星高照》《歧山角》《灶君神》《神农氏》等木版年画作品,这种画面主体多是左右对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人物形象,一般都是左右两侧依次排列,这种偶数对称的构图,就是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画面主题形象的突出,强化神像的中心地位,增强神像的威严感和神圣感。

2.“天人合一”思想与“意象化”造型观

《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它的意思是说,天主宰着生死,地孕育着万物,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要受到天地规律的限制,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天地所赐。所以,在古代每逢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人总是要上拜天地诸神,下拜祖宗父母,以求庇护。中国人对神膜拜的同时,往往会赋予其人性,把自己美好理想和愿望寄予其中,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表现在年画中。“在中国普通民众心里杂陈着朴素的全神信仰,不管是佛家的神、道家的神、儒家的先贤大儒统统都在祭拜的范围”。如《天地三界十方万灵》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所特有的内容题材,整个画面被分为三层,作品自上而下,分列着佛、道、儒的不同神像。第一层为佛教,如来佛祖在中央,左右分为观世音菩萨和南海大士;中层为道教,玉皇大帝为中央,左右各两人;下层为儒教,有孔子、庄子等,四大金刚、护法神等站立两旁。另外还有神农氏、福禄寿星、牛马王等与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神灵。作品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是儒、佛、道文化大融合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中的表现。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征是综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征是分析。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实事求是的。”所谓的“综合”,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它的内部元素却没有太多的强调,这就是中国人思维的特色。《易传·系辞下》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意象活动追求的是意与象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艺术上是将艺术化实景于虚景,达到艺术与思想的高度融合。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大都偏向于意象化语言,用直觉去把握对象。所以,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追求“以形写神”融情于景”“立象尽意”的境界。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意象化特征就特别强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例如年画《刘海戏金蟾》中,民间艺人夸大儿童的头部,对整个画面进行概括、提炼,用几根简单的线条便勾勒出刘海戏金蟾的愉悦情景,使儿童的形象显得活泼可爱。

在现代社会形态下,文化、艺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越来越远,文化也随着国际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于融合,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精神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文化的丰富性、本元性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协调。文化的本土化、多元化离不开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支撑,朱仙镇年画代表了中原文化、民俗文化真实的图景写照,反映了中原人民最淳朴的审美追求,就像黑格尔在《美学论稿》中写到的那样:“在艺术作品中,各个民族都留下了他们最丰富的精神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所以,从朱仙镇年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远古生民最朴素、最单纯的审美思想,朱仙镇年画无疑是值得我们继承延续的文化珍宝。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仙镇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