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龙文军 王慧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消费的连续性特点决定了蔬菜大流通的格局。高效的蔬菜流通模式是解决蔬菜买难卖难,实现供需平衡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蔬菜流通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蔬菜流通模式。随着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蔬菜宅配等新型流通模式不断涌现。现有蔬菜流通格局形成有其内在规律,蔬菜流通模式发展有其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对北京、山东和海南三地的调研,总结现有蔬菜流通模式和格局,从交易费用、流通时间、质量安全等方面比较不同类型蔬菜流通模式的特点,总结蔬菜流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析蔬菜流通模式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我国蔬菜流通主体较多,蔬菜流通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各个节点之间都可以发生交易,形成多种蔬菜流通模式。但某一种或几种蔬菜流通模式都会以一个节点为中心展开,据此可将蔬菜流通模式归纳为以批发市场、以物流配送中心、以加工企业和以电商为主导的四类蔬菜流通模式。
批发市场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承担了我国蔬菜流通量的70%,是指批发市场在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批发市场实现产地和销地蔬菜集散。蔬菜流通主要经过“农户—田头市场/蔬菜集中销售点—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消费者”等环节,流通主体中产地经纪人是主要的中介组织,包装预冷企业、专业物流公司是主要服务组织,蔬菜经销商负责蔬菜销售。根据销售市场、运输距离和专业分工的不同,流通主体和流通节点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见图1)。
模式一:“农户+蔬菜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户(农贸市场、便利店等)+普通消费者”。
模式二:“农户+田头市场/蔬菜集中收购点+[产地批发市场]①[]内是蔬菜流通中可以经过也可以不经过的环节。+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户(农贸市场、便利店等)+普通消费者”。
模式三:“农户+[合作社]+产地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户(农贸市场、便利店等)+普通消费者”。
模式四:“农户+产地批发市场(蔬菜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户(农贸市场、便利店等)+普通消费者”。
在这四种流通模式中,模式一主要适用于近距离的本地蔬菜销售,以北京近郊蔬菜为例,个体或合伙制的蔬菜经销商驾驶货车到农户地头收购蔬菜,称重交易装车,将蔬菜运送至区县的蔬菜批发市场,缴纳进场费后在一个临时档口进行批发,零售商贩多用面包车将蔬菜运回销售点销售。
模式二、模式三是连接蔬菜产地和销地市场的主要流通模式。在蔬菜产地,农户将种植的蔬菜拉到自发形成的田头市场或者离家较近的蔬菜收购点,产地经纪人根据与其形成固定合作关系的销地经销商的采购需求收购蔬菜,赚取佣金。蔬菜收购完成后,专业物流公司接手,根据销地批发市场蔬菜交易时间装车运输,销地蔬菜批发市场的经销商收货后支付运输费用,进行批发零售。如果蔬菜在产地需要预冷和分级包装,产地经纪人一般将收购的蔬菜及时从田头市场运往产地批发市场或者附近的冷库,预冷后加冰装车运输。调研中了解到,“农超对接”也需要依赖批发市场,超市通过大型蔬菜经销商降低交易成本,保障稳定的货源。
图1 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
典型案例1
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豇豆运销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主要产地,冬季瓜菜年产量465万吨,出岛量300万吨。海口市澄迈县美亭镇冬季蔬菜品种主要有冬瓜、苦瓜、辣椒和豇豆。在美亭镇镇集可以看到许多蔬菜经纪人的店面,蔬菜经纪人多为当地村民,他们掌握当地蔬菜生产情况和收购价格,与岛外蔬菜经销商有长期合作关系。豇豆每斤的代收费用为0.1~0.2元,如果经销商来岛内收购,他们一般负责经销商的食宿,收取佣金。豇豆收购后进入冷库预冷,联系物流公司,打包装箱,通过港口出岛运往销地批发市场。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整理。
典型案例2
山东省寿光市罗城镇东斟灌村五彩椒运销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是“中国蔬菜之乡”。东斟灌村主要种植五彩椒,2008年村委领办成立五彩椒专业合作社,有绿色认证面积2720亩,高标准大棚1300个,年销售五彩椒18 500吨。由于生产的五彩椒品质好,吸引了许多经销商前来收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田头批发市场。常年有5名经纪人在此收购五彩椒,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社和经纪人交易,合作社向每位经纪人收取5万元担保金,并向经纪人有偿提供分拣、打包、装箱场所,每交易一斤五彩椒,村民向合作社支付交易额1%的交易费,经纪人向合作社支付1%的交易费。经纪人刘××是经营规模较大的经纪人,他是东斟灌村周边村庄的村民,和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的蔬菜经销商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他的手下还有小的经纪人负责收购东斟灌村周边村庄农户的五彩椒。五彩椒收购后在东斟灌村的田头市场分级打包,刘姓经纪人有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将田头市场收购的五彩椒送到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寿光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再装箱、加冰至物流公司的大吨位卡车,运送到销地批发市场,交给经销商。经销商给刘姓经纪人每斤0.3~0.4元的佣金,作为经纪人所有的支出和利润(从地头到物流园)。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整理。
模式四主要适用于距离产地批发市场较近的蔬菜种植户,种植户一般晚上采摘蔬菜,打捆或装筐,凌晨驾驶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或小货车将蔬菜运送到产地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内过秤,与蔬菜经销商或经纪人完成交易,向批发市场缴纳交易额1% ~2%的交易费用,经销商或经纪人随后将收购的蔬菜自己或委托物流公司运往销地批发市场。
物流配送中心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是指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实现蔬菜集散。物流配送中心有的隶属于连锁超市,有的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专门从事蔬菜配送销售。物流配送中心有自己的检测中心、初加工车间和冷库,也有稳定的蔬菜来源和销售渠道,一般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自建物流完成运输。蔬菜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企业自有基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等环节。根据蔬菜来源和销售渠道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模式(见图2)。
图2 物流配送中心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
模式一:“农户+合作社/经纪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锁店/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模式二:“物流配送中心自有基地+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锁店/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模式三:“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锁店/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这三种流通模式的区别一是蔬菜来源,蔬菜一部分由与物流配送中心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社或经纪人收购,然后运送至配送中心进行初加工和包装。一部分来自物流配送中心的自建基地,由物流配送中心直接组织收购。还有一部分蔬菜物流中心也会在批发市场采购,丰富货源和品种。二是蔬菜销售对象,物流配送中心的销售对象一般是连锁超市和连锁店,也有一些集团客户,并不针对普通消费者。蔬菜运送至物流配送中心后根据客户需求完成分拣、初加工、包装。
典型案例3
山东寿光金福元物流配送中心
金福元物流配送中心隶属于山东金福元商业集团,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旁建有自己的初加工车间。采购的蔬菜主要来自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园,在配送中心进行快速检测、清洗等初加工操作,根据蔬菜品相和包装规格制定零售参考价。物流由集团的生鲜配送车队完成,一般是冷链运输,配送中心不仅可以服务寿光的15家金福元连锁超市,还为其他超市进行配送。
典型案例4
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农产品流通营销中心
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农产品物流营销中心2011年成立,主要开展蔬菜配送业务。为保证蔬菜品质和安全,稳定蔬菜来源和供货关系,物流营销中心积极与上游企业合作。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通过与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对接,建立7个自有种植基地,保证每年5~10月陆地菜供应。与新发地大型蔬菜经销商合作,考察经销商在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等地的蔬菜基地,保证11月至次年4月冬季蔬菜供应。物流配送中心在新发地批发市场建设了中国农垦蔬菜分拣配送中心,企业自有物流将基地收购的蔬菜运送到分拣配送中心,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初加工和包装。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有集团客户配送,7家社区直营店和高端超市,分别占销售量的50%、30%和20%。集团客户和高端产品由自有物流直接配送。直营店多是外包经营,直营店可以自己到分拣中心配货装车,也可以将需求告知分拣中心,分拣中心配货完成后将蔬菜运送到直营店,收取运输费用。
加工企业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是指通过加工企业实现蔬菜集散。这里的加工企业主要是蔬菜初加工企业或出口企业。加工企业有自己的厂房、车间、冷库,产品有品牌并进行分级,销售渠道稳定,一般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自建物流完成运输。蔬菜流通主要经过农户(农业种植公司、企业自有基地)—加工企业—超市(连锁店)/出口/集团客户—消费者等环节。根据蔬菜来源和销售渠道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模式(见图3)。
模式一:“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超市/出口/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模式二:“农业种植公司+加工企业+超市/出口/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模式三:“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锁店/集团客户+普通消费者”。
这三种流通模式的区别主要是蔬菜来源。加工企业与上游合作社农户、农业种植公司签订生产合同,支付部分定金,约定种植品种、种植过程技术规范,待产品收获后交给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单价计算支付蔬菜款。蔬菜进入加工企业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分级、清洗、包装、保鲜等处理。通过自有物流或第三方物流将产品运输到超市、配送给集团客户或港口出关。
图3 加工企业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
典型案例5
山东寿光碧龙果品蔬菜有限公司
山东寿光碧龙果品蔬菜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华龙镇,是一家主要做生鲜胡萝卜出口的加工企业。企业在河北省和山东省有自有基地2000亩,同时与寿光及周边县市农户签订胡萝卜种植收购合同。企业根据胡萝卜在不同地区的收获时间安排生产,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在厦门的合作工厂加工南方的胡萝卜。5~7月在寿光工厂加工出口本地胡萝卜。7~10月在寿光加工从河北基地运来的胡萝卜。加工车间主要进行清洗、挑选、分级、包装、冷库预冷。企业没有自建物流,依赖第三方物流进行运输。胡萝卜的出口地区主要有中东、东南亚地区。
电商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是指通过电商和物流的对接实现蔬菜集散。电子商务平台处理蔬菜供求信息,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自建物流直接对接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按照约定时间进行配送,这是近年来蔬菜流通的新兴模式(见图4)。
模式一:“农户+合作社+第三方平台+宅配/集团客户”。
模式二:“农户/种植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合作社/基地采购员+自有平台+宅配/集团客户”。
模式一主要适用于蔬菜合作社,种植的是耐储运且单位价值较高的蔬菜品种。例如紫薯合作社在淘宝网站注册成为卖家,在自己的网店中展示紫薯,网络消费者在网上进行预订,合作社将紫薯包装并通过第三方物流直接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交易完成。
模式二主要适用于建有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实体仓储中心、冷链物流系统,并从事多种生鲜品种经营的电商。电商一般依靠自己的采购团队与合作社、大型农业种植公司合作,有的也需要从其他物流配送中心采购蔬菜。为减少损耗,提高配送效率,电商会及时将网络订单发送至仓储分拣中心,完成分拣包装,通过自建或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信息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 电商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
典型案例6
本来生活网
本来生活网2012年在北京成立,致力发展优质食品生态链,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熟食面点等。产品采购由本来生活网的买手团队完成,买手一般从原产地挑选时令蔬菜水果,在安全、营养、新鲜、外观、口味、添加六个层面对蔬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测。蔬果产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利用冷链物流将蔬果从原产地直接送至消费者手中。
不同的蔬菜流通模式适用的蔬菜品种和消费群体不同,流通环节的多少影响了流通时间的长短,流通主体间的交易关系决定了交易费用的高低,不同流通该模式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也有较大差异(见表1)。
从蔬菜品质和等级看,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主要以大路菜为主,单品种丰富。不同等级的蔬菜混装或大部分是中等及以下等级的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客户群体多样,配送中心将收购的蔬菜分拣,等级不高的一般配送食堂、饭店等,等级较高的以小包装走高端超市。加工企业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对蔬菜的分级更为精细严格,电商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主要以高品级蔬菜和特菜为主。
表1 蔬菜流通该模式的特点比较
从流通各环节看,蔬菜从种植到消费者手中,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经历的环节最多,一般在5~7个环节,流通主体的数量也最多。其他三种流通模式将批发环节合并到模式中的主要节点,或直接以批发市场为供货来源,经历的流通环节一般在3~5个,电商模式可以直接实现种植和消费的直接对接。
从流通时间看,专业化的物流分工缩短了流通时间,但由于蔬菜品种、季节、流通环节和运输距离的影响,不同模式的流通时间差异较大。总体看,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流通时间较长,其他几种模式的流通时间相对较短。
从交易关系看,不同流通模式流通主体和节点的交易关系不同。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流通主体间多以对手交易为主,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尤其是蔬菜进入批发市场之前,虽然一些经纪人和农户有长期合作关系,但双方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和蔬菜品质选择不同的交易对象,没有强制的约束关系。经纪人和经销商之间有的是单纯的代理关系,有的则是合伙制企业或参股组建公司。物流配送中心为主的蔬菜流通模式,物流配送中心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多有合作协议,组成渠道联盟,虽然不能保证联盟主体完全的履约,但交易的稳定性基本可以保障。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主体间的交易关系较为稳定。从农户生产到销售,一般都有明确的生产计划和收购条件,以合同形式约定双方的权责,交易关系稳定。电商为主的蔬菜流通模式,主要以买卖合同关系为主,高价格是吸引货源的关键,不太稳定。
从交易费用看,批发市场为主的蔬菜流通模式,主体间买卖关系单纯,交易费用较低。其他几种流通模式中,核心环节的流通主体和流通上下游环节间还有合作、监督、谈判等成本,交易关系越紧密的模式管理和协调成本越高。
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不同流通该模式间的差异较大。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质量安全控制主要依赖批发市场抽检和政府官方检测,由于交易的灵活性强,流通主体间约束力较弱。物流配送中心在自有基地一般开展原产地检测,质量安全控制比较严格。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最严格,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的生产计划中,会明确规定种植品种、生产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用药标准,收购的蔬菜一般进行批批检测。蔬菜经过加工企业的初加工后,销售前要进行检测,如果出口,还要增加关口检测。电商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如果是依赖第三方平台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主要是生产者自我约束。如果是自建平台的电商,一般在产地采购后进行农残速测,质量安全控制比较严格。
蔬菜种植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我国蔬菜种植农户数量多,种植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不仅增加了产地经纪人等交易环节,降低了流通效率,而且松散的合作关系,更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流通的稳定性。同时农户在流通中的议价能力有限,难以获得较高的种植收益。有学者测算,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获得的地头收购价不足零售价的40%。农户生产的分散性难以支撑流通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标准与技术规范是蔬菜生产和流通遵行的依据,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项生产标准,但不同层级标准的协调性不强,基础标准与产品标准配套性差,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混乱,难以形成体系。蔬菜生产标准落实困难,在不使用违禁农药的情况下多依靠农户种植经验摸索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同时流通中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缺乏技术标准支撑,流通主体也多依靠经验使用,带来质量安全隐患。
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承担了我国蔬菜流通量的70%。蔬菜进入批发市场,蔬菜经销商需要缴纳市场管理费、固定摊位费,交易手续费、负担工资、损耗及日常生活费等6项主要费用。蔬菜由零售终端到消费者手中,零售商的费用包括:摊位费、损耗费、包装费、运输费、车辆养路费、维修费、保险费、工商管理费等。蔬菜如果进入超市,还需要缴纳进场费,承担促销费,和较长时间的货款回流。由于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由企业投资建设,为尽快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批发市场收费较高。在所有这些费用中,除去必要的费用负担,摊位费、进场费等收费的制度性成本是助推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助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
蔬菜流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流通效率的高低上依赖良好的设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调研中了解到,由于蔬菜流通低温要求和降低损耗的需要,冷藏链的支撑必不可少,我国的冷冻食品冷链物流仍处在起步阶段,产地冷库建设规模不足,难以满足流通主体需要。蔬菜流通不仅是物流顺畅,也要保障信息流的畅通。目前我国蔬菜供求、价格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机制尚未建立,流通主体间,上下游环节间、产地销地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收集成本,加剧了蔬菜价格波动。
蔬菜流通模式发展同其他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必然经历一些阶段,在特定的阶段有着特定的特征,不能超越这些阶段盲目发展,同时,也要捕捉市场机会大胆创新,主动推动现代蔬菜流通模式的实现。
批发市场虽然不能改变物流主体低组织化程度和低物流综合能力的现状,但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是最适应现阶段蔬菜产销格局的模式。在生产到消费这一个大链条中,只要是“小规模、大群体、传统物流”这种物流特征有存在的空间,那么,批发市场的运转就是使物流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具有效率的最佳选择。批发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是蔬菜物流特定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而我国的生鲜蔬菜物流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随着蔬菜种植标准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关键流通环节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专业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对蔬菜品质安全需求的提升,蔬菜流通上下游环节间的连接将越来越紧密。物流配送中心、加工企业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将不断发展完善,在蔬菜流通中所占的份额将不断增加,并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得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以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冷链物流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电商宅配、个性定制的物流配送方式提供了产品、技术和市场支撑。新型蔬菜流通模式将不断涌现。
[1]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
[2]杨青松:《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刘东英、梁佳:《中国的生鲜蔬菜物流链:观察与解释——以河北省乐亭县蔬菜物流系统为例》,载于《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第47~55页。
[4]杨晓琳:《当前我国农村蔬菜物流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考》,载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2期,第56~58页。
[5]王素玲、陈明均:《我国蔬菜流通现状及发展对策》,载于《中国蔬菜》2013年第7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