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哨雅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 雷州 524200)
足月胎膜早破与过期妊娠在产科较为常见。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不能自然启动分娩,宫颈条件不成熟,bishop评分低,产程慢,待产时间长,给产妇及家属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不及时的处理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评分,增加新生儿围产期发病率。临床在处理这两种疾病的时候,以往都是选择应用缩宫素引产,但其引产的结果较差。近年来,临床医生逐渐地开始使用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微量的米索前列醇引产效果更加有效。笔者针对以上两种药物进行对比性的探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探究对象为258例产妇。时间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观察组129例,年龄23~32岁,平均(25.9±1.6)岁;对照组129例,年龄22~32岁,平均(25.3±1.9)岁。其中136为胎膜早破者,为足月产;122例为过期妊娠。两组患者均为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胎儿宫内迫,宫颈评分<4分,其年龄,孕产次,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两组均全面体检,核实孕周,判断胎儿的成熟度,胎心监护20 min。观察组:给予米索前列醇25 μg放于阴道后穹窿[2],嘱卧床休息30 min后可自由活动。每1小时监测胎心一次,了解宫缩及胎心率的变化,无规律宫缩者,间隔6 h可重复给药25 μg,每12小时作宫颈Bishop评分一次,直至发生规律宫缩(10 min 3次),总剂量不超过200 μg。对照组:缩宫素组给予0.5%的缩宫素静脉滴注,从0.5 mu/min(8~10 gtt/min)开始,每隔30分钟调节1次,直至引起有效宫缩,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u/min(50 gtt/min),用药6 h仍无宫缩,停止静脉滴注,休息第2天重复用药。
1.3 观察指标:对136例胎膜早破者的引产结果进行比较。包括成功率、剖宫产率,羊水性状,胎儿宫内窘迫等。122例过期妊娠者的观察指标是药物使用后宫缩的时间(T1)以及宫缩到分娩的时间(T2)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以%或(±s)进行计量或计数。χ2以及t值检验计数和计量资料。在P<0.05时,显示其结果的差异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胎膜早破的引产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胎膜早破的引产结果比较[例(%)]
2.2 过期妊娠的治疗结果:见表2。
表2 过期妊娠的治疗胎结果比较(±s)
表2 过期妊娠的治疗胎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T1(h) T2(h) 总产程(h)观察组61 12.37±2.48 16.24±2.35 8.65±2.34对照组 61 20.26±2.45 25.75±2.27 10.77±2.23 t值 18.156 23.363 5.266 5 P值 <0.01 <0.01 <0.01
胎膜早破者不及时的治疗容易发生感染,而过期妊娠也会对胎儿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围产儿的死亡率、胎儿心率异常、羊水粪染、巨大儿及剖宫产率明显增高[5]。所以为了降低对孕妇的不良影响,要求尽早结束分娩。以往引产多使用的药物是缩宫素。缩宫素可以通过对子宫产生作用来发挥其引产的功效,但是其在提高子宫成熟方面的作用较低。多数孕妇费时较长,常需2~4 d,产妇饮食及活动受限,效果不理想;有的虽引起规则宫缩,但又因第一产程延长,产妇疲惫,产力不强,影响产程进展,产妇耐受性差,提高剖宫产发生率,不能有效地在胎膜早破或过期妊娠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临床开始广泛使用的是米索前列醇,它是一种合成的前列腺素类似物,可促使胶原酶及弹性蛋白酶对宫颈胶原纤维加速裂解,软化宫颈,使宫颈富有弹性,顺应性增高,易于扩张。在促使子宫颈成熟的进展过程中,同时可以通过提高子宫兴奋性而使子宫发生规律收缩。该药物就是通过以上的机制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探究试验证实,米索前列醇对于宫颈成熟不良的足月胎膜早破及过期妊娠的引产效果佳。缩短了整个产程的时间,保证了母婴安全。最为主要的是,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半衰期较短。只需在阴道后穹窿给药即可,操作简单,孕妇易于接受,降低了可能出现的首过效应。此次笔者的探究结果显示,米索前列醇的治疗效果要显著较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微量米索前列醇可以更加简便地应用于宫颈成熟不良产妇引产,降低足月胎膜早破及过期妊娠等对母婴产生的不良后果。
[1] 王 燕.米索前列醇用于过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9):71.
[2] 李秀荣,赵 华.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胎膜早破患者引产中的应用[J]. 健康大视野,2012,20(9):326.
[3] 徐兰翠,邢红艳.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过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2013,22(3):193.
[4] 蒋丽岩.米索前列醇用于胎膜早破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147.
[5] 胡小平,杨春艳.引产指征临床证据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2012,1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