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洁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汉中 724200)
外伤后精神障碍是一组由颅脑器质性病变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通常认为,脑血管病、颅内感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癫痫等器质性因素直接造成了大脑实质在组织形态学或微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而导致大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并无特异性,即病因可以不同,但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临床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往往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变化,可以在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先后出现,并可同时存在。常见症状有急性精神障碍、慢性精神障碍和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1]。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痛苦,因此,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是促进患者认知恢复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1月开始对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有计划的心理干预,采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具有专科特色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干预贯彻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让家属认为心理干预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08年我科共收治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61例,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男38例,女23例,年龄8~72岁,平均38.3岁,其中60岁以上22例,60岁以下39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例,初中32例,高中27例。
1.2 方法:将选定的61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按心理干预实施。对照组30例,试验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变性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同时运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根据患者精神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系统的训练。心理干预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由医护人员和心理治疗师联合进行心理干预。不同类型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心理干预的有益帮助,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加快自然的治愈过程,提供新的应对策略和对付未来问题的方法[2]。
1.3 心理干预
1.3.1 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心理活动特点,告知患者用药计划和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缓解和消除情绪应激,自觉接受药物治疗。
1.3.2 情绪放松:目的在于减轻患者因疾病和治疗产生的抑郁情绪和痛苦体验。
1.3.3 心理疏导:根据病变不同产生的相应的精神症状不同,安排心理治疗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心理疏导,如给个别的患者,积极的暗示疏导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人体每天9∶00 ~10∶00、16∶00 ~17∶00、19∶00 ~21∶00精神较活跃,愿意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此时进行心理护理,患者能尽快进入角色。方晓岚报道[3],最佳心理护理时间为19∶00 ~21∶00,因此在此时间内安排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率。
1.3.4 家属心理支持:对患者家属采用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进行心理疏导。家属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健康的身心环境和治疗环境。让家属自己通过努力,改变那些妨碍个体恢复的模式与规则,从而形成新的、有利于患者恢复的、有适应性的模式和规则。
两组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临床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1],通过心理干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同时得到家属和社会的支持,使患者精神振奋,树立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治疗由被动治疗过程变为主动治疗。心理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认知功能障碍、失用、失认、思维能力障碍、记忆力降低、言语能力的恢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等方面的恢复评分方面较对照组高。充分说明,在实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还能促进患者对言语的理解、口语表达、恢复、改善构音功能。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以改善、消除患者抑郁情绪。
[1]郝 伟,于 欣,许 毅,等.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233.
[2] 王建平.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
[3] 方晓岚.最佳心理护理时间初探[J].护理学杂志,199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