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人肉搜索”研究——对“微笑局长”事件中“人肉搜索”的观测

2014-12-02 04:31赵梦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民群体

安 宁,赵梦昊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北京100053;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北京100089)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搜集方式,最初仅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社区内交流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微软陈自瑶”、“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到最近的“微笑局长”事件,人肉搜索从网民的娱乐工具,经历网络暴力的质疑,转变为如今舆论监督的利器。“人肉”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规的信息搜索方式,与“政治监督”、“网络反腐”等词语紧密相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青年网民占总体网民的78.8%,[1]青年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人肉搜索也成为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微笑局长”事件过程的网络观测,对其中有关人肉搜索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人肉搜索的现状及基本特点,进而探讨其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一、网络反腐“微笑局长”事件中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一词最早起源于一个叫猫扑网的网络社区,猫扑网存在一种虚拟货币叫做“猫币”,问问题的人会用“猫币”来奖励帮了他们的人,那些经常通过回答问题换取“猫币”的人,叫做赏金猎人。有网民在论坛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许诺一定金额的“猫币”作为酬谢,赏金猎人会去用搜索引擎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得到了“猫币”,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的机制。“百度”为人肉搜索下的定义是:“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电视、电脑、广播、新闻报刊等),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2]并说“人肉,一般是指人肉搜索,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将人的真实身份调查出来。”[3]随着一系列人肉搜索的热点事件出现,社会上,特别是学术界关于人肉搜索的观点日益丰富。有学者认为人肉搜索是群体暴力行为在网络上的体现;有的主要关注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保护;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传播学视角来审视人肉搜索,认为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和途径。

本次研究选择的案例为“微笑局长”事件。事件的起因如下:2012年8月26日夜里2点左右,陕西延安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客车和一辆罐车追尾,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现场一片火海,有36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陕西省安监局领导及媒体记者到达现场指挥救援和跟踪报道,其中包括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事故发生的当天,网友“Jade-Cong”在事故报道中发现了杨达才清晰的笑脸后发布微博,公开嘲讽。该微博在短时间被转发数千条,并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最终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重大网络反腐事件,网民的人肉搜索行动成为了这一事件推进的关键力量。我们分别以“杨达才”、“微笑局长”为关键词在“发展论坛”、“凤凰论坛”、“强国论坛”、“四月论坛”、“天涯论坛”、“凯迪社区”进行搜索,共收集帖子1421条,筛选出119条含有人肉搜索内容的帖子,占到全部网贴的8.3%,但这近一成的含有人肉搜索内容的帖子在整个事件发展中都发在事件的关键时机,对整个事件的进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其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发现含有人肉搜索内容的网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布人肉搜索信息的帖子多为从微博转帖。微博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微博短小、便捷、及时,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在“微笑局长”事件中,许多人肉搜索发起者会选择第一时间通过微博来发布消息,发布在论坛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多为转帖,例如:“杨达才的手镯和眼镜乃至皮带被网友用图一一呈现,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杨达才喜欢在左手腕戴各式手表,右手腕也没闲着”。网民“晨曦微播”在其微博上贴出照片“表哥杨达才的眼镜超10万,懂行的网民发现,杨达才的眼镜是LOTOS的,在‘傅仪眼镜’里,这款镜架最低售价是13.8万元,镜片价格不好判断。”并在该微博的后面配上了杨达才戴4副不同眼镜的图。不仅如此,其系的皮带也被网友扒了出来呈于网上。

第二,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在人肉搜索行动中,信息的发布只是传播的开端,信息的流动才是关键。在这个信息从发布到流动的过程中,“意见领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参与人肉搜索的群体中,意见领袖就是那些自身具有较强的信息判断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的人,他们熟悉相关问题并愿意接受和传播相关的搜索信息,是人肉搜索里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一个主题形成后,他们积极地发现、判断、思考,并把这些通过发现和思考而形成的成果传播出去,成为人肉搜索发现和接受群体中的权威,这其中有不少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很多网民在无意中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并将这些信息在他们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共享,形成了二次传播。可以说,在人肉搜索现象的形成过程中,是这些“意见领袖”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增加了信息的影响力,对人肉搜索的启动和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在这件事上,网民“晨曦微播”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见领袖,他将视角从“微笑局长”的手腕转移到双眼,发现杨达才的眼镜也是值得挖掘的信息点,因此,他能够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并引发起新的一轮批判和愤怒。在这一过程中,甚至连一些人肉搜索的意见领袖自己也成为了被搜索的对象。天涯社区上一篇网帖说道:“记者9月5日多方求证发现:为杨达才做手表鉴定的是一个网名叫‘花总丢了金箍棒’的人。他说道,他一直对官员的手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去年就关注到杨达才的手表。”

第三,含有人肉搜索内容的信息关注人数众多。我们在网络观测中发现,含有人肉搜索相关内容的帖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其点击量和跟帖量明显高于其他内容的帖子。对比人民网和强国论坛两个网站相关帖子与跟帖,差距显而易见(见表1、表2)。

表1 人民网、强国论坛收集的部分含有人肉搜索内容帖子的点击量和跟帖量

表2 人民网、强国论坛收集的部分不含有人肉搜索内容帖子的点击量和跟帖量

第四,人肉搜索跟帖中大多数跟帖内容为情绪发泄,缺少理性平和地针对事件本身的讨论。我们在对含有人肉搜索内容主帖的跟帖观察中发现,其中回复内容多为负面情绪的表达。这些跟帖包含三类内容,首先是泄愤情绪,例如:“全身都是宝,成了一口猪了......”“凌迟,然后把每片肉拍卖,卖不出去就埋土地里面当肥料。”“强烈要求微笑局长报出月收入,这货不知道贪了多少,还到处显摆,现在显出名堂了吧。死贪官,见一次骂一次。”其次是对杨达才的形象的厌恶,例如:“蛮像看被双规的,一脸贪官样,还典型的。”“杨达才是像一头肥猪耶......”最后一类是对官员和政府行为的质疑,例如:“国家的反贪官员在忙啥?忙着收礼呢。”“纪委不管吗?人家就是纪委成员啊。”

分析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在整个事件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人肉搜索历史和现状分析

作为网络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肉搜索在我国大致始于2001年,至今基本经历了产生、发展、转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产生阶段时,人肉搜索的影响范围有限。关于人肉搜索的产生,学术界一致认为“人肉搜索”产生于2001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陈自瑶事件。当时有位网友在网上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这是他的女朋友,有的网友则指认该女子是一位女演员。随后,很快有人查出此照片上的女子是微软的一位广告代言人陈自瑶,并且同时附上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4]从此,一个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行动诞生了。这一时期的人肉搜索还不为人所知,仅在一些在论坛中的资深网民之间扩散和传播,影响力十分有限。

发展阶段人肉搜索的话题逐渐集中在道德问题上。2006年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了解到人肉搜索的强大的威力,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网络世界不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真实的联系。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有“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人肉搜索第一案”等。这一阶段,人肉搜索的事件集中在道德领域,人肉搜索将隐匿网络身份背后的公共道德违背者找出来公布并加以指责,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学术界也开始集中探讨人肉搜索背后所涉及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转变阶段的人肉搜索开始涉及到包括政治问题在内的更广泛深入的领域。2007年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是人肉搜索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陕西省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于2007年10月3日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边,用数码相机和胶片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同时进行鉴定,公布鉴定结果照片是真实的,这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并引发全国性关注。最终,虎照被国家权威机构鉴定为造假。2008年,陕西省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华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龙案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安康市中院二审判决被告人周正龙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5]在随后发生的区委书记“一夫多妻”事件、株洲粮食局局长腐败事件、温州官员出国不归事件,更具代表性的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直到“微笑局长”事件中,人肉搜索从群体娱乐的工具转变为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的利器。特别是在2010年社交工具微博迅速发展之后,以微博为平台的人肉搜索成为了民间网络反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综观人肉搜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网络的发展,人肉搜索的内涵和影响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随着人肉搜索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开始影响社会事件走向,人肉搜索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威力越来越大;二是人肉搜索开始涉及人的私生活,个人隐私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极端的语言对当事人的伤害日益严重;三是参与者扩大到了更多的群体,非理性因素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人对隐私的“窥探欲望”被调动,蔓延在群体中的非理性的“狂欢心理”被激发。在人肉搜索的推动下所形成的网络群体事件中,公共舆论往往裹挟着大量非理性成分,种种负面情绪的聚集下,原本理性的争议和讨论演变成道德审判和网络暴力;四是人肉搜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别在网络舆论监督和反腐败事件中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网络舆论监督和民间反腐败的重要武器之一。

应该说,在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传统道德的弱化,社会问题突出,“越轨”、“失范”现象频发,腐败成为社会的毒瘤,引起全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人肉搜索既是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表达利益的诉求,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和平台;也是民众应对传统媒介受到管制,信息传播滞后,尤其是在敏感政治事件上的“不透明”的状况,寻求社会问题真相,追求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互动活跃的沟通方式的积极回应;还是网民群体在道德层面上追求正义和传统,呼唤和谐有序社会秩序的一种行为方式。同时,数字时代,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匮乏。在参与人肉搜索的群体中有着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阶层的人,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极大地提高对信息搜索的需求和信息的纯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事实真相,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弥补了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相对匮乏,[6]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监督和反腐败方面人肉搜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另一方面,由于个体掌握信息的局限,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快捷和交互性,人肉搜索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加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频繁出现,情绪左右理性的现象极易形成,就可能会误判误伤到当事人,并由此带来深层次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三、人肉搜索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青年群体是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人肉搜索行为参与的主体。随着互联网中政治议题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肉搜索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越来越突出。

第一,人肉搜索可以改变传统媒介下话语权的分配,使青年真正拥有设置议程的权利。在传统媒介下,信息的流动是单向度的。受众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决定权属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1972年唐纳德·肖和麦克姆斯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7]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青年群体一直是现实社会里、特别是在政治范畴里话语权很低的群体。人肉搜索赋予青年群体从来未有过的议程设置权。首先是人肉搜索通过网络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汇集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二是人肉搜索通过关系型网络社区,集合网民的力量,各方信息在这里碰撞、交流,每个人都是主动的;三是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由于通过人肉搜索发表关键信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发挥左右政治事件的“把关人”的作用。在人肉搜索中,议题的来源分散、自主、多元,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人有了议程设置、影响社会舆论的能力。

第二,人肉搜索满足了青年强烈的参与意愿,使青年群体获得了参与政治和舆论监督的权利。青年是最具有朝气、最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探索更多的未知事物,对“人肉搜索”有着强烈的关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类活动,期望通过各种参与行为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长和提升;同时,青年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需要,期望通过参与人肉搜索之类的网络活动,在频繁的互动中与他人交流,获得他人的赞许,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在现实社会中,青年群体是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在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均处于较低的位置,在现存的社会结构面前极易产生被剥夺感,加上目前我国政治监督的渠道还不完善,公民一般可通过口头、书面、上访等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渠道不畅,行使监督权成本过高,这种情况下,操作成本相对“低廉”的人肉搜索就成了表达自我、行使权利的有效手段之一。人肉搜索不同于一般的浏览网上政治新闻、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参与网络投票等实际网络政治行为,无论是发布自己人肉搜索的资料,还是跟帖进行质询、追问,这种参与都更具有深度,对网络事件的影响也更具有关键作用,这也就更突出了在政治议题上青年参与权利的落实。

第三,人肉搜索是复杂的网络现象,也是社会民主建设中的诸多因素之一,是青年获得政治成熟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过程。人肉搜索具有维护社会道德,彰显正义,传播“正能量”的作用,通过人肉搜索查清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涉及善恶、正邪、荣辱等道德评价性质的现象的真相,并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发表各自的立场,在讨论中逐步达成共识,这种道德评价不仅制约了当事人的行为,而且能够对他人产生警示作用。但是人肉搜索自身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监督权与隐私权之辨,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泛滥,围攻、诽谤等网络暴力,缺乏程序合法性以及易于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等,不仅对网络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青年的网络素养和政治社会化。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青年逐渐更加清晰地明辨是非,增强法律意识,学会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有效表达自己的诉求。台湾青少年辅导机构就曾拍摄关于人肉搜索的教育短片,专门用来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正确使用网络,谨慎对待人肉搜索,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会面对和使用人肉搜索,已成为各国青少年新媒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肉搜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日渐突出对政府有关网络的制度建设与网络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也对于青年自身的社会性成长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特别关注。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sootoo.com/content/433582.shtml.2013-07-17.

[2][3]人肉搜索[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89443.htm.

[4]余普.微软陈自瑶事件[EB/OL].四川新闻.http://sichuan.scol.com.cn/bsxw/20080708/200878230259.htm.

[5]“周老虎”事件追踪[N].南方都市报.http://nd.oeeee.com/sszt/tiger/.2008-09-27.

[6]胡曙光.“人肉搜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95.

猜你喜欢
人肉搜索网民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论“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严管“人肉搜索”不排斥群众监督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