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鼎,方瑞娜,许 镭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环化系教学团队对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在学院开展工学结合背景下所进行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即为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且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工作经验为主的企业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1],把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的教育理念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工学结合教育,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到生产一线进行学习、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诸如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2]。因此,高等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内涵,践行工学结合教育,将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培养紧密联系,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原有“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摸索出了一套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黄河水院环化系以此为基础首先提出了“三结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结合),五融通(专业定位与产业发展融通、技能培养与行业标准融通、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融通、课程考核与职业标准融通、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营造一个学生在学校期间体现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的基本理念。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就需要教师从课程入手,进行课程革新,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等。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也进行了项目化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是一门以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和设备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是以化学、物理和数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物料在工业规模条件下,它所发生物理或化学状态变化的工业过程及该过程所用装置的设计和操作的一门技术学科。黄河水院环化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设计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流体流动过程,包括流体输送、过滤、固体流态化等。
(2)传热过程,包括热传导、蒸发、冷凝等。
(3)传质过程,即物质的传递,包括气体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干燥等。
(4)热力过程,即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过程,包括液化、冷冻等。
(5)机械过程,包括固体输送、粉碎、筛分等。
该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因此,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4,5]。
目前,黄河水院环化系依据课程服务于技术、技术服务于职业、职业对准市场的原则,按照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案,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将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进行全新整合。努力达到基础理论的教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目标要求,并以此来界定课程内容,通过重新整合、削枝强干,形成了一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并将讲、学、练融为一体的课程。实现了教学与操作联系交互进行,突破了原有的教学、实验、实习模式,把理论课、认识实习、仿真操作、单元操作、课程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上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合理分配,成为化工专业集理论、实践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6-8];因此,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破“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变革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
黄河水院环化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教学实际,针对化工单元操作这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打破本科教材的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次序,将化工原理、化工装备、电教学过程,其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器与仪表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机融合,以典型的化工生产单元操作及其设备为纽带,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内容设计,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模式设计
表1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设计表Table 1 Projectization desig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t operation course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个项目中每个工作任务的实施,均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6步法,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每个小组4~6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下面以“萃取”学习项目为例,通过从乙酸水溶液中萃取乙酸这一实践项目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六步法的操作。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乙酸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实验方案(资讯),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法(决策),制定实验方案(计划),然后在实训室进行实验操作(实施),通过仪器对结果产物进行判定(检查),依据检测结果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评估)。这样,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6步法操作中就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萃取操作的相关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活学活用。
“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化教学,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已不足以反映高职教学的全部结果,特别是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不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建立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将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过程、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黄河水院环化系结合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的课程实际,构建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过程化,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使考试建立在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在过程考核中,我们采取对所教授的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任务都进行评价,制定“量化评价”指标,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操作和仿真操作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沟通、汇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安全、环保、团队合作意识等;期末考核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突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基于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系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实际操作成绩、答辩成绩和平时成绩。理论考试用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考核主要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答辩主要用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创造能力;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状态、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的综合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日常里勤奋学习。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项目化改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当然,课程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1]孔斌,马锦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181-183.
[2]薛红艳,丁涛.高职高专《化工单元操作》教学改革新探讨[J].职业时空,2012,8(9):109-110.
[3]马提宝.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74.
[4]徐素鹏.李晓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7):194-196.
[5]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19-22.
[6]雷振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6):71-72.
[7]侯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2-13.
[8] 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时刊,2009,23(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