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世远
鲍世远原上海市文化局离休干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我去过浙江新昌,新昌古称剡东,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在这片秀水灵山之间,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学士,也为无数名家尽情抒怀放歌。
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就出生在仅有20多户村民的新昌县磕下村小龙潭。一条溪水从尹桂芳家的前面流过,竹林环抱,屋前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桔树,每逢中秋,桂花盛开,这是童年时代尹桂芳最感欢欣的乐园。
可是,那年代,新昌人多耕地少,农民多有破产,好多人家不得不靠卖艺为生。尹桂芳走上了学艺的道路,长期在浙江各地演唱,直到1939年进入上海。原来她学艺时的艺名叫尹喜花,她总觉得很不满意。后来,有人帮她起了个尹云峰的艺名,说这个名字好听,可她觉得有点像男演员的名字,而且也没给她带来什么好运气。她想起老家屋前那棵百年桂花树,老桂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她对生活充满勇气,她就给自己取名桂芳。
谢晋的老家是浙江上虞,离新昌不太远。他出生在越剧的故乡,从小爱看社戏,接触越剧与绍兴大班,受其熏陶,他是越剧的资深知音。虽然后来他从事电影事业,但是,他对越剧始终情有独钟。
谢晋和以尹桂芳为团长的芳华越剧团有着难能可贵的缘分,而芳华越剧团在艰苦的历程中,也多亏了谢晋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不久,尹桂芳在上海重组芳华越剧团,并设立了剧务部,这是尹桂芳思想开放的表现。剧务部的成员有三类:一是原有的越剧编导;二是电影界的编导;三是新吸收的社会人士。这说明尹桂芳的思路比较开阔,把剧务部看作剧目创作演出的灵魂。芳华越剧团当时的剧务部成员是:陈曼、司徒阳(原有编导)、谢晋、黄祖模、应云卫(电影编导)、冯允庄(苏青,社会人士)。尤其是吸收冯先庄参加剧务部,可以看出尹桂芳的宽容和魄力。冯允庄参加戏曲编剧培训班结业后,有些剧团不想用她,思想有顾虑,尹桂芳敢用,因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来冯允庄不负众望编写了一些剧目,其中《红楼梦》(《宝玉与黛玉》)与《屈原》两出戏,广得好评,多次得奖。
剧务部成了芳华越剧团的主心骨和智囊团。1951年夏天,“芳华”准备在丽都大戏院演出,但缺少当家花旦,又没有好剧本,而与剧场的合约已经签订,演出日期也排定。如果到时候演出不了,严重的后果谁也担当不起,尹桂芳遇到了演剧生涯中最困难的时刻。
谢晋和电影界的朋友们,闻讯义不容辞地赶来助阵,献计献策。采取全力自救的方针,请人赶写适合剧团的剧本,把剧团里的青年花旦李金凤大胆提拔,顶上去当头肩花旦,剧务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合约计划如期开演。
在共度难关的日子里,谢晋聆听了尹桂芳倾吐演剧生涯中酸甜苦辣的经历和体验。她出生在贫苦的农家,早年为了谋求生路去学戏,颠沛流离的生活,动荡不宁的岁月,磨练了她的意志,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行。特别是从1934年到1940年 ,她和竺水招(当时是头肩花旦)三次同台演出的经历,令她终生难忘。淞沪抗战爆发,尹桂芳和竺水招从上海回到浙江家乡,在黄岩再度合作演出。当地恶霸以“演唱淫曲,有伤风化”的“罪名”,将她们关押起来,40天的铁窗生活,她们尝到了人间的苦难,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这冤狱加深了她们的姐妹情谊。她们出狱的那一天,两人到城隍庙焚香祭拜,结为金兰,她们既是生活中的难友,又是舞台上的姐妹。
尹桂芳诉说的往事,给谢晋提供了大量在越剧界也鲜为人知的生活素材和形象资料,为他后来创作导演反映越剧从乡村到城市发展过程的电影《舞台姐妹》提供了素材,而且作为《舞台姐妹》中主要生活原型之一的尹桂芳本人,也极大地引发了谢晋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影片中那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其实正是尹桂芳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在谢晋的眼里,尹桂芳聘请文化人建立剧务部,实行编导制,着手越剧改革,一改过去只向京剧、绍剧学习借鉴的路子,打开眼界,放开脚步,从电影、话剧等表演艺术中吸收养料,使越剧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袁雪芬同志所说:“尹桂芳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她的艺术经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女子越剧发祥、发展、兴盛的历史缩影。她德高望重,在越剧界和越剧爱好者中很有威信,我们都尊称她为‘大姐’。称她‘大姐’,不仅因为她在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中年龄最大,学戏最早,更由于她积极投身于越剧改革,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独树一帜,精益求精,对越剧的发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谢晋的眼里,尹桂芳给人的印象,可以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概括,但不全面。她,平易之中有高洁,和蔼之中有执着,她为人勇中有刚,做事果断,有胆有识。
尹桂芳攻坚克难,突破条条框框,成功演出《屈原》,这也成为了谢晋心目中感人的难忘盛事。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年的纪念,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了由郭沫若编剧,陈鲤庭导演,赵丹、白杨主演的话剧《屈原》。
尹桂芳饰屈原
《屈原》的演出海报
尹桂芳得知这个信息,了解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后,果断地说:“越剧可不能老演才子佳人,要有新的突破,应当上演思想性强,教育意义深的好戏。”她对全体剧团人员作了动员,投入前期准备工作,郑重宣布要演《屈原》。谢晋等同志全力支持,建议尹桂芳带领主创人员去北京观摩话剧《屈原》,向赵丹、白杨请教学习。
尹桂芳一行看了话剧《屈原》后,赵丹对尹桂芳要演屈原深表敬佩,他告诉尹桂芳:“屈原是个章明法度、爱国护民、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伟大政治家、爱国诗人,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为了演好戏,我提前半年作了准备,查阅有关屈原和他生活时代的资料,反复揣摩剧本,细心体验屈原的思想、境遇、气质和风度……”
回到上海,尹桂芳请谢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等介绍屈原的事迹,深入领会伟大爱国诗人的品质和情操。在“芳华”全团人员的努力和电影界艺术家们的帮助下,越剧《屈原》在丽都大戏院首演。
1954年9月,在上海举办华东五省一市的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尹桂芳为了参加这次会演,对《屈原》作了加工提高,她请陈鲤庭和赵丹担任艺术指导,陈歌辛担任音乐指导,并请姐妹越剧团的名演员戚雅仙、商芳臣、许瑞春、胡少鹏分饰重要角色,当时人称这次演出阵容为“十大红星一台戏”。越剧《屈原》吸引了众多戏剧界、电影界的艺术家前来观看。
俞振飞观看了尹桂芳的《屈原》后说:“《屈原》一剧,格调高超,刻画我国第一大诗人之豪放、潇洒、诗情、才略、抱负、孤愤、忠贞,至惟妙惟肖,观之者几无不一掬同情之泪,可见其表演艺术魅力之深,像这样的演员,可算得我辈中天才。”
周信芳那天与傅全香同座看戏,当尹桂芳一出场,他便全神贯注,看完《天问》,他按捺不住,对傅全香说:“想不到尹桂芳竟有这一招。”
赵丹看完戏对尹桂芳说:“你演得比我好。”
从尹桂芳解答观众们的疑问所写《我演屈原》文章中,谢晋领会尹大姐饰演屈原的心路历程,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她写道:“我演屈原,自己很担心,只怕这个尝试是太大胆了。记得去年十月,我们专程到北京去观摩话剧《屈原》的时候,田汉先生听我们说明来意后,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的勇气可不小啊!’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担心到现在——我将如何演屈原呢?赵丹饰演屈原,演技精湛,令人敬佩,但话剧与戏曲毕竟有所不同,他叫我不要专门注意他的动作,重要的是体会内心表现,这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1955年6月,“芳华”带着《屈原》与《宝玉和黛玉》晋京演出,引起首都戏剧界和越剧爱好者的关注。田汉以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名义为“芳华”的演出召开专题座谈会,田汉说:“尹桂芳同志,作为一个越剧女小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深有体验,富有激情,而且又能运用自己高超的演剧技艺充分表现出来,表现得准确、生动、感人,这是极不容易,非常难得的。”
四年以后,“芳华”接受了一项重大任务,尹桂芳的演剧生活由此发生重大的变迁,这也使得谢晋对尹桂芳大姐的人品敬佩有加,慨叹不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次,上海越剧院和南京市越剧团到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其后前线官兵纷纷要求上海派一个优秀越剧团到福建落户,能够经常到前线演出。上海市文化局领导考虑再三决定派“芳华”去福建。尹桂芳是好样的,她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事业,而不是金钱。”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上海优厚的生活条件,奔赴福建前线。在她的带头影响下,“芳华”全团63人,连同家属100多人,从动员到出发,仅仅用了10天时间,做到了“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1959年1月,“芳华”告别上海,落户福建,改名为福州市芳华越剧团。
尹桂芳率领全团同志,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走改革发展的道路,从福建当地生活和兄弟剧种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受当地人民喜爱的剧目,把越剧的种子撒遍八闽大地。
谢晋心目中的尹桂芳大姐的形象越来越真挚,越来越亲切。她,作为芳华越剧团的创建者,始终和全团同志患难与共,甘苦同尝,团结合作;她常年勤奋苦学,努力投入艺术实践,不仅从越剧传统中吸取精华,还向兄弟剧种广采博取,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艺。谢晋以诚挚激动的心情,称尹桂芳大姐是一位“芳洁脱俗、锐意创新的了不起的越剧表演艺术家”。
今年是谢晋诞辰91周年、尹桂芳诞辰95周年。一条滚滚流淌的曹娥江,孕育着出生在上虞和新昌的两位电影与戏曲艺术家。《谢晋心目中的尹桂芳大姐》,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谢导与尹大姐的人品和艺德,旨在缅怀和敬仰这两位同样“了不起”的艺术家。我,真诚地颂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