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文:感悟书法之“道”

2014-12-02 04:37钟怀瑜
上海采风月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文/钟怀瑜

上月,“木易墨语”——杨建文教授书法展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展厅拉开帷幕,上海书法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展览汇集了杨建文各种字体、自创诗文的书法代表作品,展现了他习书、研书、传书的艺术历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赵长青这样评价他:“四十年的专注,一颗心的坚守。今天,建文先生宛如孟春惊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盛赞杨建文的作品是“超越之作”。

他将书法看成“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授杨建文——一个完全的中国书法“朝圣者”,在他的视觉世界里,一切耐看的魅力事物,都符合中国书法的审美法度:线条的起伏、回转的韵味、对比的和谐。称杨建文是“朝圣者”,是因为在他的审美视野里,除了书法的核心地位,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过渡与铺垫。身心游弋在书法艺术世界里四十年,杨建文说自己一辈子不会靠岸,中国书法有崇高的境界。

杨建文原学油画,上世纪70年代拜书画大师李丁陇为师研习中国书法。李丁陇先生是已故海派书画大师,曾挖掘整理出自汉代即已湮没失传的“古篆八法”,成就斐然德高望重。杨建文深得先生做人为艺之真谛。他从古篆临摹开始研习历代书法经典,兢兢业业绝不蜻蜓点水,日后楷书、行书和草书皆通。

中国书法有“术”也有“道”。将字写好是术,将写字带入为人和艺术境界那是道。他自诩是个认定了方向不会回头的执着者,从一开始,他就朝着“道”的方向执着。而执着必是心的力量使然。

漫长的研习中,他感悟到力度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度的变化带动了点画的变化形成了劲韧的线条,呈现起伏变化,进而形成结体和章法之美。感悟之余,为了让自己的臂、掌滋生更大的力量,能自由流畅地让笔下线条随心所欲,他将66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头悬挂在书房的天花板上,另一头扎在毛笔上,要写字必须用非同一般的臂力、腕力、指力按下毛笔,才能练写。每日不舍寒暑不避如痴如醉,这样的岁月终于让杨建文的书法线条如崖壁上的藤条硬朗圆润。

然而书法之道,并非苦耕即可达到。既然有道,必定还需参悟。而参悟也并非一定在书房,杨建文每每游历中国各地名山大川,即是感应天地造化对他参悟艺术的召唤。十几年前,杨建文站在一条干涸的河床旁,忽有上游开闸之水冲泄而下,水流卷裹前行,势不可挡。这一刻,他看见的彷佛是书圣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描绘的运笔气势:“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杨建文顿感书法之道与自然之道的息息相通,他感叹:艺术创作就是将自然造化蕴蓄于胸后的再造化。

中国书法对杨建文而言是神圣的,他提笔之前必先默坐静思,用他的话说是“排除一些日常环境的烦杂,在胸臆间营造出超逸、脱尘的精神世界。”他是谦谦君子,有朋友上门向他索要一幅书作,他满口答应。朋友让他立刻写,他说“那不行,我现在没有准备好”。第二天一大早他起床宁神默想了半响,然后提笔书写,待墨迹稍干即送往朋友家。朋友很诧异也很不好意思,说:昨晚你写了就好了,省得今天辛苦了。他只是笑笑而已。

其实他说的和朋友说的都是道理,只是两种不相通的道理。就像喝茶可以解渴,但茶道可以静心,虽然都与茶有关,但内涵是不一样的。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杨建文,他看待书法自然与众不同,他经常说自己一提起毛笔,犹如朝圣。他在自己的书法专著《临池知鉴》、《感墨偶得》等书里,都有如何营造“默坐静思、超逸脱尘”精神状态的章节。杨建文觉得:好的书法作品绝不是临场表演可以达成的,一定有好的精神力量注入其中。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任何艺术创作,如果没有情怀,没有创作者的身心投入,仅仅凭着一点技艺,是无法创造出感人心怀的艺术品的。表面技艺的摆弄,只能取悦于短暂的一时一刻,无法让人久留心间。所谓力作与应付之作的区别大概也就在这里吧。”

如今,杨建文的书法作品获得了“浓墨神凝韵厚,淡墨清淡古雅”的评价和赞誉。这是“道”的境界。

他说“书道”是正气

杨建文教授将中国书法看成“道”,他认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将书法凝聚成具有炼心、启智功能的独特艺术形式。这个艺术形式也涵盖了所有可以被称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法度。

在书坛耕耘了40年,他同样也深信不疑:书法之美是属于君子的。在他看来,只有人正才能心正,心正才能笔正。在追求一个“正”字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也会孕育出“浩然正气”。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书,探索技法之道,重要的恰是正心修身。唯有做成了“正”与“真”的君子,才能写出耐看作品,给人以艺术乃至人文情怀的审美享受。他认为看书法作品就如看人,雅与俗一望便知,无以逃遁,古人的“自如人质”之断语绝非虚言。同时他也认为雅与俗不是定论,修炼可以改变。书法具有修身养性、陶冶品格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良好的性情、品格不是外在的装点,而是个人内在价值的放大器,拥有这种素养既是个人的美好,也是社会的美好。

杨建文深深领悟到中国书法的法则:追求净化了的线条,追求章法上的阴阳和谐、文以载道。这些法则毫无保留地融入了我们祖先“天地阴阳”的宇宙哲学观,以及国人关于线条走势、节凑韵味、刚柔变化等无穷的审美趣味。因而,中国书法分明有了一份人文熏陶、教化民智的意义。杨建文觉得,从来没有哪种艺术能像中国书法这样完美地包容了国人启蒙和积智的魅力,堪称古今“第一艺术”。

然而中国书法延续几千年,其交流工具的功能今天已经淡出了世人的生活,随之能够领略书法高尚境界的人也已经不多了,这是不可避免的。杨建文虽然也为之痛心,但他从来没有失望过,他说就像一个人在狂奔时只为前行而不顾其他,但在某一个时点,狂奔者会歇下身来,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会重新涌上心头,重新滋养身心。“我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杨建文说“这不是倒退,而是汲取养分,再次看清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杨建文的学生不仅有中国学生,还有欧美等外国学生,作为上外国际交流学院的书法教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杨建文经常到欧洲讲学。每次授课,他都要告诉西方听众:毕加索的桌上经常放着中国书法字帖。他说,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东西方智者穿越千百年的艺术碰撞和交流。杨建文告诉外国学生: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有穿透力的艺术,今天,书法的“道”不变,但“形”可以变。

扎根于中国书法理论的传统又不唯传统,融合西方平面构成的现代艺术技法。杨建文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也进行创新,提出了书法二维平面立体表现论和书法平面特异构成论,并依据这个创建性思路,潜心实践探索,创作出一批让汉字产生景象意境的作品,丰富了中国传统“书画同源”学说的内涵。这批作品也同样深为海内外书法爱好者所喜爱和收藏。

杨建文教授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还兼修中国诗词创作,他是传统“书文一体”的坚守者。在他眼里,“文”是主题,“书”是表达,舞文而后弄墨,两者是不可剥离的统一体,也正是书法的高尚境界。他认为深厚的文学底蕴也应该是当代书家的一个品质。杨建文的书法作品,绝大部分是自己的诗作。笔者曾欣赏过杨建文的一幅书法,内容是他游历日本京都而感叹北平古城墙之毁所作的诗,他以淡墨枯笔书写,造化弄人之气息弥漫纸上。在这次“木易墨语”书法个展上,除六篇为唐诗外,其余均为他本人创作的诗词。这些用书法展现的诗词,将自然美景、人间亲情、生活感悟淋漓尽致地融入笔墨,让人欣赏,也让人感悟。

这是中国书法之道的绝妙境界。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