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文化文学,一贯人为先;教材教学教法,三教生为本

2014-12-01 02:30王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生为本大学语文教学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精选篇章引领,多元教法得意,综合素质养成的持续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长期地熏陶,让学生培养兴趣,形成学习习惯,使大学语文由课堂教学的终点变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学生为本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教材所选篇章,是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优选出来的,其精神内核是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是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这门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通识类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行持续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长期地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觉学习习惯,把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过程的终点变为学生一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大学语文课的课程设置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弘扬道德正能量和审美价值。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要关注教育对象,有效注意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即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学对象的智识全面发展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作为全校基础必修课是面向全校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我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坚持走质量提升和精品化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学语文在我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学生的极高评价。特别是“立体化课程体系”和“3+2教学模式”荣获了“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对于从2006年至今8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程内容节选得当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三者融为一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把文学作品的欣赏、语文知识的介绍、人文素质的培养三个方面协调整合,使学习者听说读写能力即一般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以教材和学生需求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其中教材是教学活动主题与范围的框架内容,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现状构成了教学目的的关键要素。在教学设计中,要整合教材所提供的授课资源,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改变教授呈现方式,科学地进行教学法设计,使教材内容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根本的教学理念。大学语文课36个学时讲授内容,从《诗经》《楚辞》到现当代诗歌这样一个较长时段的内容,授课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体会与学习,即提高语言文字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学习,即提高作品鉴赏能力。这就使大学语文真正兼备了“语”和“文”两部分。“语”部分以“应用写作”课堂授课与写作训练为主体,“文”部分以“文学欣赏”为主导,既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趣味以及增强文化素养。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要么将大学语文开成文学欣赏课,以文学作品赏读为重心,要么开成应用写作课,以各类文体写作为内容的情况,改善了教师常有顾此失彼之感、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的局面。

大学语文的优势之一是它的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它所选的文学作品多是情文并茂为时为事的不朽之作。这类作品在其积极、健康的内容里凝聚着时代的精神,体现着作者高尚的情操,内容反映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心理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其教学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萃,素质教育更渗透其中,无所不在。我国儒家经典《四书》中的第一部《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讲授中,在课程内容的节选上,需要授课教师下工夫仔细研究斟酌。因此,大学语文课所选讲的作品,如北大教授钱理群在谈到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所阐述的观点: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又如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的序中提出的编选原则: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欣赏和体味好文章来提高语文能力。教材是个讲课的例子,所以说,选篇的标准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揭示其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内涵。通过对精选的10多篇文学作品细读深研,学生会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陶冶。让学生了解到文学、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代表性经典之作;培养适用广泛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打开引领学生瞭望广阔文学世界的一扇窗。篇章的讲授应拓宽加深视域,以文学史为纵的背景,以专题为横的主线,将相关作品串联融通,提升人文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广度,引领学习者走进语文素养的浩瀚世界,向他们展现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给予他们能助其精神成人的人文精神食粮。

由此,笔者认为一门课程,其教材的选篇应当是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大学语文在教学目标上在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基础性、工具性,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人文素质、这三方面统一起来。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从教师的角度看,知识不应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应是生活中得心应手的利器。那么从我校的情况看,我们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济世”,博学的目的是为了济世,这个校训就体现了学习的根本,即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深层思悟,有效转化为思维能力与表达功力。

二、课堂教学主次适当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学习者的需要是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学科化和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主要指学生要达到、实现的结果。教师、教材、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三个要素。在教学过程当中,这三个因素到底应该怎样确定主次?在近30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教师工作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教师为本,以自我为中心。上课的时候满堂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想把自己懂得的全都讲授给学生,总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太短,还没讲完就到了下课的时间。这种做法,也许学生也会有所得,但缺乏针对性。第二个阶段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本,大纲要求什么就讲什么。但这个阶段处于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之中,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少有变化,只以大纲为本,教学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组织过程。学生的状况还不是教授者唯一针对对象,学生是作为授课对象在被动的适应中获得某种发展。这种做法还不是以学生为本。第三个阶段,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不再由个人专业喜好决定,而主要以学生的需要为考量标准。这就有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对自身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能腾出精力来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了解他的精神状态,知道他听课的程度,由此了解授课的效果如何,这也是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驾驭能力。endprint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要动起来。这种动不应流于形式。要做到学生课上听,课后想,多年以后还不忘,生活工作用的着,要将一时的兴趣使然升华为一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创造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积极的人文氛围,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提供坚实的素质基础,而不仅仅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所谓知识的简单积累。从教师角度讲,教师心里要有学生,要知道学生想什么,想学些什么,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有用的是什么,了解他们的疑惑所在,了解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值,这样才能处理和把握好教材。

例如讲授王小波的思想随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其张扬人性的内涵,针对80后90后学生个性比较自主张扬的群体现状,如果平铺直叙不加慎思地全盘交代给学生,未必对学生的思想成熟有利。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做了弱化处理,而对文后平行阅读部分的《工作与人生》中的工作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部分做重点讲授,这对当下社会与学生的浮躁心态是有益处的。再如,对《论语》的学习,在授课时要明确今天我们学习《论语》的目的不是要复兴儒学于当代,而是一要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何处而来;二是明确不是将孔子再尊为圣人,而是将他看做一个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追求者。讲授庄子也不是让学生人人满足于曳尾于涂中,而是要强调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人生追求的多元性。教师要想着学生,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处理教材,把握授课内容。同时要从学生方面看,思考如何让学生内动。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调动起来。具体来讲,课程的讲授,从兴趣点上,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角度讲,在知识点上,学生应该跟着老师走。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最终引导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式运用恰当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综合架构,给学生一个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思维能力成长的有效空间。通过反复、长期的熏陶,让学生培养兴趣,形成日常化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教者应从这一“环”一“眼”向相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如《论语·侍坐》一章,当孔子的学生们谈及个人抱负时,孔子最欣赏曾晳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那种亲近自然、淡泊名利的高尚的人文素质。孔子的“吾与点也”是他的态度,了解孔子的观点,并不是学习本文的目的,而孔子为什么“与”曾皙才是本质性的东西。如此,通过延伸和扩展课程内容,引导学习者参与生活、感悟生活、激活思维、扩大精神视域,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方法、手段。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一堂成功的大学语文课其实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它给人智慧,扩展学习者的精神视域。要达到这个目的,延伸和扩展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设计开放性作业,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当代大学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多媒体教学集电视、电影、幻灯、录音机等各种功能于一身,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而习惯了电视与网络的当代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授课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在作业设计上要注意开放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如讲述庄子《秋水》,可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儒道佛”,了解儒和道的平衡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佛教彼岸之思对于中国文化是一种延展和补充。明确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之继承,懂得批判力的养成需在深层次理解阅读之后,而且必须在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学习鲁迅先生的《复仇》,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野草》《坟》等作品,查阅鲁迅的生平事迹,感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结合现实理解鲁迅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如学习《史记·刺客列传》时,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观看电影《刺秦》,布置作业:对比《史记·刺客列传》与《刺秦》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并将“司马迁为什么要为刺客立传”作为课堂讨论题预留。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学生既可以从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方面来思考,也可以从语言的成功和情节的精彩方面来审视,还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去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提出自己富于个性化的见解。

对教师来说,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灵活、民主、活泼。课堂上论古道今,纵横捭阖,要求教师知识渊博且选取知识恰当,要想使自己的教学灵活起来,前提是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解冻历史,活化人物,教学准备充分,驾轻就熟。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可能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进入万变而不离其宗的境界,才有可能语文兼得让学生终身受益。所谓精选篇章引领,多元教法得意,综合素质养成。

参考文献:

[1]吴全华.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2]陈洪.大学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岩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1160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为本大学语文教学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