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义指向法破解“歌台暖响”

2014-12-01 22:57李先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歌台融融春光

一、“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误读的归类及质疑

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文字层面的误读及质疑

从文字学层面,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误读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把“暖”“冷”讲成使动用法,理解为“使……暖”“使……冷”。质疑:这类理解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古之使动用法犹今之兼语句,句子的大主语一定是极具主观能动性的动物(基本上都是人)。其二,把“歌台暖响”当作省略句,误读为“歌(于)台暖响”或“歌台暖(于)响”,姑且不说这样解读通与不通,姑且不说这样解读违背了省略句的基本通识,至少这类解读犯了“增字作解”的常识性错误。

(二)句法层面的误读及质疑

从语法学层面,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进行解读的,认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认为“歌台暖响”是“春光融融”的主语。质疑:“歌台暖响”是“春光融融”的主语,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语焉不详。请读者看看标点,两句之间用了句号(复句中间不可有句号的)!如果是“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作标点的人为什么不用分号呢?

(三)修辞层面的误读及质疑

从修辞学层面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进行解读,其一是钱钟书先生的通感说,他认为“暖响”“冷袖”是用感觉上的“暖”“冷”来表现歌舞的喧繁的,是感觉上转换。质疑:难道就不可以是写实么?难道成百数千人一齐放声不能提升温度么?成百数千的美女舞动长袖不能带来寒风么?其二是以舒韶雄、葛元清为代表的互文说,他们认为“歌台”对“舞殿”、“暖”对“冷”、“春光融融”对“风雨凄凄”。质疑:持互文说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论述也头头是道,可这些论者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要素,“响”与“袖”。为什么“响”与“袖”不讲成互文见义呢?

(四)鉴赏层面的误读及质疑

从鉴赏学层面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进行解读,当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王先生注解为“歌台由于歌唱呼出来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苏教版注释是“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这是对王力先生的注解进行丰富,本质仍然是从鉴赏角度去扩写。质疑:这种扩写性质的鉴赏,通则通也,不免让学生抓不住要领;二则因过于写实而呆板和拘泥。同时,忽视了艺术的写意性,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试问,何人听过、看过阿房宫中的歌舞?有冷暖的切身感受么?杜牧写此句是为了表达观众的鉴赏感受么?

如何解读文本呢?对文本的解读既要解读正确,也符合不同层面的解读原则,同时要提供解读的方法以供学习。否则,就不是好的解读。

二、运用语义指向法解读“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语义指向分析法笔者已经在《简论用“语义指向法”突破传记类文言文章法和主旨》一文中作了简单介绍,在此不作赘述。

(一)用语义指向分析法,从文字学层面破解“歌台暖响”的语言点

“歌台暖响”的“暖”语义,分别指向“歌”“响”,可以理解为“暖暖的歌”“暖暖的响”,那么,“歌”“响”应互为指向,若“歌”为动词,则“响”亦为动词,一句中出现两个动词,显然不合句法。换个角度,“歌”“响”的语义指向都可以是“暖”,可以理解为“歌暖暖的”“响暖暖”的,则“歌”“响”为“暖”的动作发出者,那么,“歌”“响”皆为名词。——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则袖为之冷”,认为“响”“袖”分别是“暖”“冷”的主语(此主语不是现代语法所谓的“主语”,因为吴先生时代尚无现代语法的“主谓宾”),是极有见地的,其言下之意就是运用语义指向法来理解“响”的,可惜后学者偏要误把“响”当作“主语”来理解,真是无知者无畏。从两句对文角度,“歌台暖响”对“舞殿冷袖”,“响”与“袖”相对而出,语义互指(不是互文),既然“袖”是名词,则“响”必为名词。

小结:“歌台暖响”的“响”是名词。旁证:“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云集响应”(《过秦论上》),“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枹止响腾,余韵徐歇”(《石钟山记》),“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二)用语义指向分析法,从句法、修辞层面破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结构

既然“响”和“歌”都是名词,“暖”又不能讲成使动用法,疑问是,“歌台暖响”还能是个独立的句子么?

从语义指向看,“暖响”或“歌暖”的语义都指向“春光融融”。无论“春光融融”是“暖响”导致的物理结果,还是心理效果,或者反过来用“春光融融”来描写“暖响”,这两句的语义互为指向,甚至是语义叠加。所以,“歌台暖响”这个名词结构作“春光融融”的主语。从句式上,可以理解为判断句,变式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也”或“春光融融者,歌台暖响也”,从修辞角度,是比喻句。

小结:“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是比喻性判断句。《阿房宫赋》的比喻形式非常复杂,因为此点不是本文论述重点,仅列旁证: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用语义指向分析法,从鉴赏层面破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艺术效果

从语义指向看,“歌台暖响”的“暖”、“舞殿冷袖”的“冷”同时指向后文的“而气候不齐”。不仅如此,“暖”“冷”更远的语义指向的重点,不是“歌”“舞”,而是数量之“多”,与前文写房子多、下文写美女之多、珠宝之多、耗财耗力耗时之多,是一脉相承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终极语义指向,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给观众或读者观赏歌舞的感觉,而在于批判秦的骄奢淫逸,更在于暗讽唐敬宗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

小结:“歌台暖响”像文中其他部分一样,是极尽赋之铺排、渲染、夸张之能事,批判的语义直指作者所处时代的皇帝。鉴赏时不可“求实”,理解为“众人齐声唱歌,吐出的热气让温度升高了”“舞袖引起了风,带来寒气”(谁能同意跳舞就一定让人冷?不是有热舞么?);而要重在艺术的“写意”,更要关注写作目的。

概言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对文而出,语义都指向“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虽不是互文,语义指向上却可互为参照,可注解为:歌台舞殿(时尔)暖暖的歌声,(如)春光融融;歌台舞殿(时尔)冷冷的长袖,(如)风雨凄凄。

(李先慧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钱清中学 312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歌台融融春光
鲁 兰
春光
郑泽珍
仲春即景
春光美
“歌台暖响”句对偶修辞及语义关系考辨
陈子谦电影场景中歌台构建的意义——以《881》《12莲花》为例
拾尽春光皆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