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内容摘要:古大勇先生在《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一文中认为,曹禺《雷雨》中周家没有给予鲁侍萍当周朴园小妾的机会,如果给予她这个机会,鲁侍萍有充分的理由愿意留下。鲁侍萍不可能为了平等和人格尊严而追求周朴园正房妻子的位置,因为她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去挑战当时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和妻妾制度,她所受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等决定着她只能认同而不是反抗现成的婚姻制度。笔者认为鲁侍萍是一个高贵的女子,具有强烈的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向往纯真的爱情,以平等的姿态与周朴园真心相爱,不愿与人分享爱情,主动放弃做周朴园小妾的机会,不愿使自己处于屈辱地位,才被赶出周家的。
关键词:鲁侍萍 主动放弃 周朴园 小妾
古大勇先生2011年在《戏剧文学》上发表过《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一篇文章,文章高度赞扬了鲁侍萍的高贵品质,充分肯定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心怀念,使我受益匪浅。但文章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商榷,古先生在《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一文中认为,曹禺《雷雨》中周家没有给予鲁侍萍当周朴园小妾的机会,如果给予她这个机会,鲁侍萍有充分的理由愿意留下。并列举了五个理由,即在侍萍看来,当正房妻子这条路已经堵死,如果要永远和周朴园在一起,就只有当小妾这条路可以选择了,除非她一辈子当丫头,但丫头地位比小妾更低,且两个孩子没有名分,她不会这么傻的;在周府那个大家庭,当小妾最起码可保衣食无忧,从物质上来说,比嫁给贫寒人家的男子好多了;当周朴园的小妾,和周朴园在一起,既能保全爱情,也能保全孩子,这样的两全其美之事,侍萍没有理由拒绝的;侍萍如果不和周朴园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的出路的,一个生过两个孩子的贫苦女人在那个时代,定是没有什么好的未来可言的,不但是生活的压力,就是“与少爷不清不白”、“破鞋”等之类的流言也足以将她唾死的;在封建社会,妾如果生了孩子,给家族留下香火,母以子贵,其地位也可以得到提高。侍萍为周家生了两个孩子,这也足可以提升她在周家的地位。[1]因此,古先生认为周府如能给予侍萍一个当小妾的机会,侍萍是不会拒绝的。
对于古先生提出的只要周府给予侍萍当妾的机会,侍萍是有充分理由愿意留下来的观点,笔者认为是不科学的,是没有真正理解作家的本意,曲解了鲁侍萍的高贵形象。笔者认为鲁侍萍是一个高贵的女子,具有强烈的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向往纯真的爱情,以平等的姿态与周朴园真心相爱,主动放弃做周朴园小妾的机会,宁愿选择离开周家的。学者陈思和也说:“在那个旧时代里,一个年轻的少爷跟一个丫环,或者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生了两个孩子,有一段相爱的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不认为这是一种罪恶,当一个大家庭必须为自己的少爷正式的按照门弟,按照封建婚姻惯例,娶一个有钱的人进来作为他正式的太太的时候,老妈子的女儿只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做他的妾,一个就是不忍做妾,或不想做妾,一定想做太太,这样才会被人赶出去。”[2]陈思和先生认为只有一种可能,鲁侍萍不愿意把自己处于一个妾的地位才被周家赶了出来。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使周家给予鲁侍萍当小妾的机会,高贵的她也不会答应的,所以才会在周朴园迎娶新娘时,被赶出周家的大门。
先来分析一下谁是逼迫鲁侍萍离开周家的凶手,是周家?还是周朴园?我们先看周家会赶走侍萍吗?剧本中交代,侍萍被逐是“光绪二十年”(1895年)间的事情,在那个“一夫一妻多妾”的时代,一个有钱的人先养一个丫头作为妾,然后再娶一个正房的妻子多的是,收个小妾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大户人家甚至以此为傲。而且,在周家的默许下,鲁侍萍与周朴园真心相爱并生下两个儿子,若周家感到这样的行为有辱门风,破坏周家的声誉,早就在鲁侍萍刚刚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就赶走她,但是我们从文本中知道侍萍生了两个儿子之后才被赶出周家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讲究的门当户对,侍萍这样一个下人的女儿不会被取为妻,周家为了家族的荣誉和清白,娶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妻,可怜的侍萍若愿意在周家做一小妾,凭她对周家的“贡献”,周家也不会赶走她的。
再看周朴园会赶走侍萍吗?曹老先生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3]“鲁侍萍被周朴园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侍萍见上一面”[4]《雷雨》第二幕“周鲁对话”中,侍萍哭诉自己被赶出周府的时候用的人称代词是“你们”而不是“你”,剧中侍萍说的是“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对梅侍萍的种种习惯以及摆设,清楚记得侍萍的生日,周朴园对梅侍萍是存有真爱的。以上情况表明周朴园是真爱梅侍萍,在不影响他娶门当户对的小姐为妻时,收下侍萍作妾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所以周朴园是不光不会赶走心爱的女人的,相反,他甚至会想方设法留下侍萍的。
从以上种种分析来看,周家和周朴园都不是赶走侍萍的凶手。我认为,侍萍离开周家,更多的是因为爱情理想的破灭,以及对她自己深爱着的周朴园的绝望,是她主动放弃在周家做小妾的机会,所以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
首先,周鲁俩人是以平等的姿态相爱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封建等级观念,当美好的爱情幻灭时,鲁侍萍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这份纯洁的爱情。三十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曾留学德国,深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曾热血沸腾地幻想冲破封建牢笼,因此当他归国后,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下人的女儿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侍女侍萍。侍萍也全身心地爱着风流倜傥的周公子,梦想着与心中的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周朴园,并为心爱的人生下两个儿子。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们一起生活的三年里,日子过得很是幸福浪漫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同居生活在当时的周家可以说是公开化了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房间,而且房间里还有自己的布置,鲁侍萍生了周萍后夏天怕开窗,周朴园就吩咐下人不许开窗;鲁侍萍作为一个老妈子的女儿,能“读过书,认得字”,这当然得归功于周朴园,周朴园的衬衣袖襟上就常常由鲁侍萍绣上一朵梅花或一个“萍”字。可见,当时的鲁侍萍是相当受宠幸的,恩爱浪漫的同居生活对周朴园和鲁侍萍来说,都是极其美好的,都认为自己获得了相当高的幸福指数,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们可以想象,在俩人一起生活的甜蜜日子里,周朴园肯定不止一次的对鲁侍萍说过一些“傻话”:他可能承诺过一生一世只爱鲁侍萍一个人,可能说过一定要娶她为妻,两人要永远在一起。所以,《雷雨》第二幕中,三十年后的俩人相认时,周朴园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是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鲁侍萍听了后,忍不住叹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可见,对于周朴园的“傻话”,鲁侍萍年轻时候没少听,这声“叹气”里包含了太多内容,当年的鲁侍萍正是深信这些傻话,才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抱着生下三天的儿子决然离开周家!多年以后,,周朴园还说着“我看你的性情好象没有大改”“你不要太固执”之类的话,可以看出高贵的鲁侍萍绝对不肯跟人家苟合,不愿意去跟别人分享爱人的爱情,宁死不愿做妾,始终为争取一个平等的人的地位抗争着,斗争不得宁愿选择离开。由于残酷的现实打破了爱的幻梦,走投无路的侍萍选择跳河自杀结束年轻的生命,以死捍卫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endprint
其次,从第二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因为鲁侍萍不愿做妾,才把自己的母亲气死的。周朴园不让鲁侍萍再提从前的恩怨,鲁侍萍愤怒地说:“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梅妈作为周家的下人,把女儿带到周家,自己的女儿和周公子相好,并公开同居,生有两个孩子,作为母亲不可能不知道,说不定像鲁贵那样靠女儿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呢,但在女儿被赶出来后,她不气周家的人,反倒被女儿气坏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是鲁侍萍自己不愿做妾,被周家赶出家门,这是连母亲也不能理解的事。梅妈知道按照当时(清朝,光绪年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一个“与少爷不清不白”,未婚生过两个孩子的女人,是难以生活下去,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会被认为勾引富家少爷,会被认为想麻雀飞上枝头当凤凰。娘家也以为女儿做出这种事是不可原谅的,这样做是极为败坏门风的。伤心欲绝的母亲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活活被女儿气死了。
再次,从第二幕对话中,可知鲁侍萍离开周家后,靠双手艰难过活,追求生命的独立,这体现出了勇敢坚强的个性,彰显了高贵的品质。鲁侍萍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周朴园问道:“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鲁侍萍回答道:“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感悟到:如果鲁侍萍找回到周家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她安于妾的地位。但是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历尽千辛万苦,也不愿意回到周家做周朴园的小妾,屈辱地生活。
最后,从作品的主题来看,作品要批判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私与冷酷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摧残,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侍萍选择离开更好地表现了这一主题。侍萍为了自己的尊严,大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的大门,走投无路的她跳河自尽,又被人救活了,为了自己的孩子又嫁了两次,生活很不如意。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使它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也把她磨炼得更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最后她悲愤地喊出:“这些年我早学乖了”。喊出了她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也是无奈的呐喊。侍萍的遭遇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侍萍的不幸遭遇也更符合作品的所要表达的主题。
以上几点足以证明鲁侍萍不愿与“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分享爱情,即使周家再给予侍萍做妾的机会,她也会主动放弃做周朴园小妾的机会,不愿使自己处于屈辱的地位,最终才被赶出周家的。
参考文献
[1]古大勇《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戏剧文学》2011年第8期。
[2]陈思和《细读<雷雨>———现代文学名作细读第三》,《南方文坛》2003年第5期。
[3]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语文战线》1981年第2期。
[4]夏竹《创作的回顾——曹禺谈自己的剧作》,《语文学习》1981年第5期。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