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志+李奇志
内容摘要:《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 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爱情 象征 隐喻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原载于《花城》2014年第2期。旋即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4年第4期转载,后又由《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和《小说月报》2014年第5期转载,此外,各网站、报刊也多有转载,该作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与方方的很多小说名一样,《惟妙惟肖的爱情》的题名也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在小说中是一对孪生兄弟的名字,他俩相貌相同、性格相反,爱好迥异,命运不一。“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
方方多次明言对所谓真正的爱情有不信任感,并经由她的许多小说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加以表现。像《树树皆秋色》、《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水随天去》、《奔跑的火光》等均是如此。《惟妙惟肖的爱情》延续了这种叙写,只不过将主人公换成了男人:禾呈及其儿子惟妙和惟肖。两个时代的三个男人,两个知识分子一个商人,他们都不相信爱情,也不知道何为真正的爱情,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禾呈因缺少父爱而没安全感,根本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追求爱情,所以他对婚恋的态度是:如果有女人对他感兴趣,他就接受。惟妙子承父业,历史学博士,他以理性冷静的历史观看待婚姻爱情,当有姑娘想利用和自己的婚姻留在城里时,他的态度是:愿意帮她这个忙。惟肖起初因为自己没文化就找了大学毕业生马小珍结婚,后发迹又易妻找了当红女明星。当然,如果仅仅是男人不相信爱情,不忠于婚姻,那就与方方此前的小说没有什么差别。而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方方舍弃了以前诸如瑶琴式沉迷(《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华容式孤绝(《树树皆秋色》)等“爱情至上”的女性情爱痴迷叙事,反而铺叙了女性对纯粹爱情的亵渎、破坏和毁灭。禾呈老婆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用计谋获得木讷的禾呈,其实他们的价值观是南辕北辙的。惟妙的老婆因为留城的贪念而嫁给惟妙,后巧遇已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初恋,于是就抛夫弃子甩手而去。马小珍因为财富而嫁给惟肖,后来离婚也得到了财富补偿,所以婚姻终结时她并无伤害。掩书长叹!作为女作家,方方没有以爱的名义对女性人物进行包容粉饰,而是直面现实,正视在社会道德的沦丧中,女性并没有幸免,她们往往以爱、以婚姻为筹码,谋财谋利。方方经由小说表明,在时代的变迁与堕落中,女性不但不能推卸责任,而且她们还担当了重大的转换角色功能。既然男女双方在“爱情”中寄予的都是“爱情”以外的东西,于是作者和读者都只能看着这“惟妙惟肖的爱情”叹息了。
其实,在小说中,“爱情”只是第一层题旨,而“爱情”的隐喻则是作品的第二题旨。“惟妙惟肖”的不止是爱情,更有以“爱情”来凸显的知识分子在当下的尴尬处境和命运。方方的小说善用用对比的方式推动情节展开,暗示隐喻深意。这篇小说也是通过结构来构成某种形式的隐喻。小说中,父亲禾呈与禾呈表姐雪青、儿子惟妙和惟肖,两代四人构成了两组泾渭分明的对立。一组是大学老师:禾呈和惟妙;一组是成功商人:雪青和惟肖。如果单独看,这两组人是两条平行线,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纵有两看相厌时,彼此亦不伤大雅。可作者偏不这样安排,她让两组人扭结在一起,想眼不见心不烦都不行。雪青活得是那么恣肆,什么年代都如鱼得水,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钻社会的空子”,一夜之间迅速“成为这个城市的第一代富豪”。惟肖不学无术,但在表姑雪青的带动下,一步入商场,就有了惊人的改变,穿名牌,抽洋烟,香车美女别墅皆得来全不费功夫,风头远盖过其哥哥惟妙的博才多学。与经商派的滋润、张扬、自满相对应的是“读书永乐”派的窘迫、低调、无奈。禾呈在大学教书,坚守着“读书永乐”的信念,可书中之乐难敌生命的艰辛与窘迫:中经自费出书、职称评定、蜗居小屋等种种生命之袍上爬满的小虱子的侵扰,迎来了可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做学问时,却退休了。其子惟妙继承了其衣钵又青出于蓝,既懂历史也懂社会,可他仍然坚守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底线:始终坚持“读书永乐”;持守三尺讲台;不信爱情,但踏实生活;眼看家庭因不富裕被解体,但坦然接受。之所以如此清明淡然,是因为他对历史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发展史”有清醒的认识和结论: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倒退史。而自己就是这倒退中的一份子。在这里作者借人物之口抒发了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真实看法和态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恒常的价值观似乎没有了,理想、人生、前途、利益、价值、观念、家庭、爱情、亲情、友谊,等等,都瞬息万变,知识分子能持守的东西也不多了,只能退到底线:读书永乐。可社会连这点颜面也不留给他们,两个读书人的阵地——大学,最后也被商人成功占领了:雪青成了博导,惟肖到大学作成功商人励志演讲,而使惟妙的课堂门庭冷落。
从方方的小说创作历程看,对知识分子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与表现始终是她关注的重要思想命题之一。《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乌泥湖年谱》(2000)是其中的佳构,在这些小说中方方那犀利的精神解剖刀切入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探测出了其人性构成的复杂与深邃程度。如果说在《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中主要表现的是政治环境与知识分子的追求之间的矛盾,那么《惟妙惟肖的爱情》主要展示的则是社会文化环境恶化对当今知识分子的巨大冲击。作品中的禾呈、惟妙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谈不上悲剧,但作者既审视了他们的无能、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合时宜;又对他们的社会处境艰难有很大的忧郁,有很多的理解同情。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状态、生活工作环境、人生运行轨迹也正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个人物形象的涵盖象征意义其实是很普遍广泛的,而这种“无事的悲剧”,更让读者莫名颤栗。
其实,“爱情”也罢,知识分子也罢,最终指向乃是“惟妙惟肖的时代”。这种“惟妙惟肖”的时代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向展开。从历时角度看,小说主要凸显了“文革”前后和市场经济以来的时代社会风云。这两个时代是那么不一样,一个泛政治化,一个泛商业化;一个是道德至上,一个是道德渐行渐远;一个集体主义,一个是个人利益至上。但这两个南辕北辙的年代,在方方看来本质上却是“惟妙惟肖”的:“都是不适宜知识分子存活的时代,都是不尊重知识的时代,甚至都是伤害尊严伤害人心伤害文化的时代,都不是一个好时代。”(锐读、方方:《伤害尊严、伤害人心、伤害文化的时代,都不是一个好时代》,《长江商报》,2014年4月4日)从共时角度看,作品更侧重对市场经济时代社会背景的凸显。作者通过描叙禾呈家庭的变化,通过惟妙和惟肖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人共处的“被颠覆”的社会,执着“追问”这个时代:是什么让我们爱情不再?是什么让学问、知识远离了精神和思想,远离了风骨和傲然?是什么让金钱对学问、知识可以蔑视?是什么让我们在享有物质生活优质化的同时,也使许多让我们曾经怀有深深敬意的东西恶质化了?
《惟妙惟肖的爱情》无论是大局构架,还是细节末枝,一如既往地驾控自如。最重要的是,象征和隐喻不仅仅是内容与题旨的专利,而且也成为该中篇艺术形式尤其是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所以,作品能以微小的切口,对比的视角,犀利的观察,将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动荡,赋予不同阶层的生命质感和迷惑,从爱情、财富、知识、名利、道德等中博弈出来,铺叙于小说的各个角落,于是平凡的生命承载起了诸多的时代问题意识和悲剧元素。这大概是该作让人难忘的缘由吧。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