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德珏
设智慧城市,首先得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每个人心中
都有自己的天堂,每一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近年来,国内不管大小、不分南北,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口号,林林总总。代表性的有创新城市、高效城市、服务城市、平安城市、诚信城市、人文城市、国际城市、外贸城市、中枢城市、旅游城市、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宣居城市、便利城市、健康城市……
理论上,每座城市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从全国整体布局来说,每个城市又都有自身的政经责任和主体功能,其决定于城市的自身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以及该城市在国家及所处区域的位置。
仔细分析国家近期有关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就会发现国家层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未来中国城市将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城市的分工愈加趋异化,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很多的城市都将向专业化城市发展;并形成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共同组成,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互为影响的城市带。
由此可见,城市的差异化建设不仅成了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也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城市管理者,当下定决心要启动智慧城市项目;或者作为ICT企业,打算加入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军。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楚如何规划设计你想要的或者是你想做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个宽泛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如何将智慧城市既能做出特色,又能吻合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呢?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在准备实施智慧城市项目之前,首先要就得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明确城市战略定位,然后根据城市的战略定位去选择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和切入点。
比如想做创新城市的,就得把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放到如何打造城市创新服务平台。考虑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为高新园区、高新企业、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想方设法融汇群众的智慧,提高普通老百姓创新的积极性。
比如想做中枢城市的,需要优先考虑的是促进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合作试点管理,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促成区际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断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深入展开。区际间合作关系的促成与协调、合作资源的平衡与调配、合作项目的服务与监管、相关产业的转移和扶持都是信息化很好的切入点。
再比如想做健康城市的,除了以有国家卫生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3521”作为参考,还要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有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备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能保证市民在医疗、保健、营养、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使人们能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等。所以健康城市不光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还要将人社、环保、工商、商业保险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进来,统筹考虑,合力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