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2014-12-01 06:40沈智勇宋有良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病原学流行病学计数

沈智勇,林 建,宋有良

(铜陵市人民医院 感染疾病科,安徽 铜陵 244000)

近些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及本省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发现河南及湖北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命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毒所致疾病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现回顾性分析铜陵地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24例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3年7月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24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7例;年龄46~79岁,中老年女性为主;所有病例中,有明确蜱虫叮咬史2例,生活在丘陵地区20例,发病前2周有野外作业史18例。

1.2 诊断标准 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样本,送安徽省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FTS病毒核酸;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埃里克体、肾综合征出血热IgM抗体、恙虫病、斑点热、斑疹伤寒IgG抗体。SFTS诊断依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版)”所制定标准[2]。疑似病例:发热,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且有流行病学史者。确诊病例:发热,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且有流行病学史者,实验室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标本核酸阳性者。

1.3 治疗经过 24例患者均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左氧氟沙星抗感染,16例不能除外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加用美满霉素。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或药物降温、护肝;4例血小板计数<2×109/L者输注血小板;7例患者使用特尔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

1.4 信息采集 制定简单个案统计表格,收集疑似病例一般信息,如地域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1.5 统计方法 SPSS 16.0进行描述性分析,Excel 2003绘制统计表。

2 结果

2.1 24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经实验室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例,Q热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1例,肺结核1例,伤寒1例。所有病例在治疗后一般情况均明显好转,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21例患者痊愈后出院;2例患者症状缓解后,自动出院,1月后随访,病情未恶化;1例患者转结核病医院诊治,病情稳定。

2.2 临床表现 所有疑似病例均有发热,另有畏寒20例次(83.3%),浅表淋巴结肿大 16例次(66.7%),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酸痛各14例次(58.3%),黑便10 例次(41.7%),神志淡漠 8 例次(33.3%),腹痛7 例次(29.2%),头痛、嗜睡及皮肤瘀点瘀斑各 5例次(20.8%),咳嗽咳痰 3例次(12.5%),低血压/休克及昏迷各 2 例次(8.3%),无咯血病例发生(表1)。

2.3 临床实验室检查 所有疑似病例中,有不同程度白细胞计数减少共18例次,其中12例次(50%)患者白细胞计数在(1.0~3.0)×109/L,6例次(25%)患者白细胞计数在1.0×109/L以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计数减少共21例次,其中12例次(50%)患者血小板计数在(30~60)×109/L,9例次(37.5%)患者血小板计数在30×109/L以下;9例次(37.5%)患者有血尿,6例次(25%)患者有蛋白尿;所有患者均有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明显,AST为67~1 281 U/L(平均644 U/L),ALT为50~251 U/L(平均157 U/L);15例(62.5%)患者有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全部病例均存在乳酸脱氢酶(LDH)异常;无肾功能异常病例发生(表2)。

表1 24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

表2 24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 in the bunyaviridae family)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由蜱虫叮咬引起传播[3]。近年来,在我国华中及华北地区7省市均有该类病毒所致人患疾病的报道[4]。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具有泛嗜性,常累及多器官系统,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体征,且缺乏快速诊断方法,极易误诊[5]。该病的潜伏期及致病机理等方面尚不清楚。对于获得病原学确诊的病例,遵从卫生部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命名。目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有PCR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IgM)及Vero细胞培养方法等,但尚无该类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6-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版)》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下,具有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凝血时间异常、肝血清酶学异常等;在获得病原学依据的基础上,可诊断为确诊病例。

本组疑似病例均有发热(体温超过38℃),伴畏寒(83.3%)、浅表淋巴结肿大(66.7%)、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酸痛(各 58.3%)、黑便(41.7%)、腹痛(29.2%)及头痛、嗜睡、皮肤瘀点瘀斑(各 20.8%)等。极少数重症病例出现神志淡漠(33.3%)、低血压/休克及昏迷(各8.3%)等症状。但无明显累及肺部者,3例患者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综合既往文献报道,并无特征性[1]。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所有疑似病例中,约87.5%的病例存在不同程度血小板计数减少,75%的病例有白细胞计数减少;24例患者均有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明显,符合既往文献报道[1]。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且流行病学的地域特征显著[8]。本组24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中,仅2例经病原学检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诊断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确诊病例,且该2例均为外地县市输入性病例。该2例SFTS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高热,伴血小板减少,但并不显著,均在30×109/L以上;有血尿、蛋白尿及黑便表现,肌酶增高,但无显著肾脏损害及关节疼痛等表现,与有关报道略有差别[9],可能与病例数较少及区域性个体差异有关。2例SFTS病例中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予对症治疗后痊愈。

由于目前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且病原学检测报告周期较长,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抗体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尚无定论[5],因此临床治疗对于病原学检测的阳性结果依赖程度较低。本组通过对铜陵地区收治的24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旨在探讨该类疾病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般特征,便于临床医师早期准确识别,尽早治疗。

[1]叶继斌,胡传松,陈远山,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观察——附22例病例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ISTIC,2012,6(3):66 -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4):193 -194.

[3]马亦林.人类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近况[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5):259 -261.

[4]PAN HAO,HU JIAYU,LIU SHELAN,et al.A reported death case of a novel bunyavirus in Shanghai,China[J].Virology journal,2013,10:187 -191.

[5]XIONG WEIYI,FENG ZIJIAN,MATSUIB T,et al.Risk assessment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Western Pacific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Journal,2012,3(4):69-74.

[6]杜燕华,黄学勇,王海峰,等.实时荧光 PCR法与 ELISA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中的比较[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ISTIC,2013,29(1):101 -104.

[7]XU HAIHONG,ZHANG LEI,SHEN GUANGQIANG,et al.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one-step 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RNA from the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2013,194:21 -25.

[8]张文帅,曾晓燕,周明浩,等.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1,26(9):676-678.

[9]沈爱华,鲍昌俊,胡建利,等.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5):559 -563.

猜你喜欢
病原学流行病学计数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古人计数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