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平
学数学什么最难?答案是——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概念不明白,数学学习效率就低。概念是人类思维的“细胞”,各种能力都是以概念为基础。学习小学数学概念是建立在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完整的数学概念。但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将获取的知识与经验沉淀、内化后形成自己对知识的正确认识。
数学需要的是理解和领会,需要的是感悟,它最忌讳的是死记硬背。如果把数学知识体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数学概念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累累硕果。没有这些属性鲜明的“果”,就没有由果而定性的“树”,如因为这棵树上的“果”是苹果,所以这棵树才定性为苹果树。如果想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数学知识树,就必须识记好数学概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概念教学,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从实际生活中,巧妙引入概念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生活实际出发,打牢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教学比较“2”和“3”的大小时,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
同时,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教师再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两组对边平行”。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初步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利用直观操作,启发深化数学概念
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师留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教师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再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盒沿着棱剪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三、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认识
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的具体高度,对于尚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
总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引入—理解—巩固—深化”的途径形成概念,并通过不断练习巩固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