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 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 迅速生长繁殖, 导致感染[1]。因小儿机体免疫力低下, 此病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和有效性[2]。为了使患儿康复治疗能顺利进行, 达到较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采取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3]。作者选择本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0例为研究对象,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5月间本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流涕、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 经实验室分析和医生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 观察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6个月~10岁, 平均年龄(3.8±0.7)岁,病程1~3 d, 平均病程(1.6±0.5)d,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3例,下呼吸道感染7例;对照组中男13例, 女7例, 年龄1~9岁,平均年龄(4.1±0.8)岁, 病程1~3 d, 平均病程(1.8±0.7)d,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例, 下呼吸道感染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主要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 实施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患儿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基础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做好患儿的症状观察、生命体征监测, 同时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患儿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室居住避免交叉感染,指导患儿家长多给患儿饮用白开水, 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②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以及疾病所致不适, 打针输液带来的疼痛, 容易使患儿恐惧、哭闹。护理人员用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言与患儿建立了信任关系, 鼓励其战胜病痛,并通过做游戏、玩玩具等方式使患儿情绪放松,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③鼻咽部护理:呼吸道感染患儿常有流涕、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 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鼻咽部不适的护理干预, 患儿流涕、鼻塞严重时, 可在清除鼻腔分泌物后按摩鼻根部, 必要时给予稀释麻黄素液滴鼻, 2~3次/d, 1~2滴/次,保证患儿鼻腔通畅;对于咽部肿痛、充血、化脓的患儿, 给予对症消炎处理外还可进行咽喉含片或雾化吸入治疗, 减轻患儿的症状。④发热护理:高热也是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症状, 对于高热患儿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降温措施, 对于体温不超过38℃且年龄<6个月的患儿,暂不予以药物治疗, 可予物理降温, 鼓励多饮水, 密切关注患儿体温的变化;对于体温>38℃的患儿在采用物理降温同时给予药物治疗, 防止高热导致的惊厥等发生。⑤饮食护理干预: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呼吸道感染患儿常因鼻塞、咽喉疼痛或发热等症状影响患儿的食欲, 护理人员提醒患儿家长多给患儿饮用白开水, 在饮食上多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类、新鲜水果等。鼓励患儿少食多餐, 必要时可提供静脉输注给予营养支持,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⑥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介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预防、治疗及康复等知识, 提醒患儿家长在流行病毒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幼儿到公共场合活动, 避免与患病儿童进行密切接触, 防止交叉感染, 平时加强小儿饮食营养, 多参加户外活动, 提高小儿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减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康复情况和临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康复情况对比 从观察记录来看,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方面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康复情况对比( ±s, d)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康复情况对比( ±s, d)
注:两组比较, P<0.05
?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家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100%(20/20), 显著高于对照组90%(18/2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由于病毒或细菌的侵扰, 患儿常出现流涕、咽喉肿痛、咳喘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者伴有发热甚至高热症状[4], 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处理, 则可能引起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5]。且由于小儿年龄较小, 疾病耐受力较低, 对症状的表述能力差, 有时仅表现为哭闹, 这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症状, 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对于促进小儿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康复有积极意义[6]。
本研究中, 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后, 护理人员从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鼻咽部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方面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且患儿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患儿家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9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呼吸道感染患儿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 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邓玉娇.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护理分析.医药前沿, 2012(32):1137-1138.
[2]王晓红.护理干预对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0):341-342.
[3]刘智芳.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研究.吉林医学, 2014,35(7):1540-1541.
[4]邓慧芳.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的临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 2014(7):1054-1055.
[5]张文燕, 张莉, 朱笑笑, 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及护理对策.全科护理, 2014, 12(1):49-50.
[6]潘连花, 张晓燕.舒适护理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2):2702-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