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砚青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始终徘徊在是走普通高校的老路,还是全盘照搬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新路的思考与实践中。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为首都经济社会培养农业一线技能人才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找到了答案:高职院校需要既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又要满足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紧密结合。基于此,学院提出了“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创新形成了“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四大办学理念,并将“以德为先,全面育人”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服务都市农业及“三农”的大框架中思考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力求通过办学理念的引领,推进办学路径的顶层设计,通过方案优化、资源整合、过程调节、评价激励,突显学院的人才观、市场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实现符合农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学院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首都经济对农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企业满意度为人才培养标准,坚持面向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并没有放松要求。学院培养的是农业产业链上的一线工人及管理者,产、供、销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及食品的安全,这些人员的技能是生存之本发展之要,但当以“德”为先。
学院把“以德为先,全面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实训全过程,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尤其结合职校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中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学农的兴趣、爱农的情怀、兴农的责任。例如,在入学教育中强化农业大有作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在顶岗实习环节引导深入“三农”体验责任,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在扶贫救助、大学生社会实践、首都志愿服务站(岗)等教育活动中渗透助人、暖人、育人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知农、爱农、务农” 情节与使命根深蒂固。
为使全面育人的理念更有指导性,学院通过成立学生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集成和管理机制创新。为不断探索学生素质量化管理新方式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新体系,学院不断完善学院、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创新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生素质量化管理体系。同时,对58个学生社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搭建科技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技能,每年开展技能竞赛月、引导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及国际赛事,让学生在技艺的舞台崭露头角,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目标方面,让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长,并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学院以京郊农业热点为方向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而且也点燃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如借助北京草莓业发展,培养从事草莓育苗的学生,一年轻松收入几十万元。
自2005年以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先后获“最受农业企业欢迎的农林院校”和“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荣誉称号。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牢牢抓住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带来的大好机遇,加快推进学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是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经过多年培养技能型农业一线人才的实践,院党委认为“实用”二字可以大做文章。
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吻合。学院设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坚持每年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对专业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根据专业涵盖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能力要求,确定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动态的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训时间进行硬性规定加以保障。
在专业布局中,学院坚持为首都经济发展和毕业生优质就业服务为总导向。紧贴农业产业及行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从39个普通高职专业调整为37个,使新专业开发、长线专业重组、品牌专业建设有机结合。例如,以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3个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新增了都市农业装备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宠物养护和疫病防治、民俗旅游管理等8个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特点的专业,形成了种植类、养殖类、食品加工类、农产品营销类等特色和优势专业群。
为了让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职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变得更有生命力,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引领下,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了院级、市级和国家级三级重点建设专业体系。同时,积极扶持重点专业发展,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3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创新形成了“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岗位轮动”和“141”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院按照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结构,逐步构建“任务导向”“模块设置”“岗位化”和“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课程体系,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60余门,形成院级、市级和国家级三级重点建设专业体系。先后在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了北京市首批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和在动物科学专业成功申报本科层次教育后,使学院的办学结构和层次得到丰富和提高。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硬件,职业能力训练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在“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院坚持“养成良好职业素质、训练熟练职业技能、传授实用技术知识”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先后投资近2亿元,建成湖畔实训园、畜牧实训园、科技示范园、彩林示范园等一大批集教学、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北京市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以及各类实验实训室15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7个,形成农业职教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体系。可同时容纳6,000人实验实训,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教学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6亿元,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超过100万册。
院党委认为,技能是社会认可学生的基本衡量指标,从高职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为此,学院不仅加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而且还设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实行学历证书与技能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截至目前,学院已开展相关工种资格取证十几种。
学院在“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四大办学理念指导下,2008年,在教学实训规划中提出了“三南三北”的思路。一是南树北栽。驯化易活的金钱榆等彩色苗木,建设彩林示范园。二是南果北种。对枇杷、火龙果等南方水果进行北京温室驯化。三是南茶北移。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茶艺课程的设置,通过南茶北移首先满足学生的教学服务。如今,彩色苗木、枇杷、火龙果等驯化种植技术均已成熟并推广到各个区县,茶树种植让北京学生了解茶树、茶文化及茶道,形成种茶、采茶、炒茶、茶文化、茶道一套体系。
办学与服务双赢,履行农业职教使命
积极推进科技服务是学院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纽带。2005年,学院提出每年要有教师专家到京郊挂职服务;2006年,学院成立“三农服务中心”,组建奶牛工作室、生态养殖工作室、果树工作室、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室等5个工作室,并组织教师挂职服务,目的是实现“办学与服务双赢”。通过几年的实践,科技挂职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不仅满足了京郊需要,而且还总结出三种模式。
一是“滴灌式”服务模式。学院将技术、科技成果、信息等通过科技人才输入的方式直接送到基层农民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的中间环节。解决走马观花问题,提倡到村里农户家里去,到牛场、猪场去,“把水滴到根上去”,使专业骨干输入到“镇”、优秀人才输入到“村”、科技服务输入到“户”。
二是“孵化式”服务模式。教师单个的挂职服务仅是解决一个点或一个片区的问题,影响力不大,而真正的需求却很广。针对此问题,学院提倡技术辐射、孵化,注重依托学院的人才、专利技术、校办产业等基础和优势,规模化地推广、应用成熟的实用技术、管理经验等。例如,学院农业发展中心提供从雏鸡、饲料、管理、培训、技术服务等一条龙的“套餐服务”。生态养猪技术从试验、示范,推广到北京市大兴区20多个规模猪场,推广到安徽金寨县等七八个省份,如“南树北栽”“南果北种”“生物治虫”从一个服务点推广到多个乡镇;如种鸡场成为华北最大的鸡场之一等。
三是“链条式”服务模式。专家下乡镇挂职为1年时间,其主业仍是教师,但专家回校教学后,其服务点不能断,技术服务不能断,需要接着派另一专家继续他的任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组合专业队伍,提供多专业、不间断、跟进式的“链条式”服务,真正把服务落实在生产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上。
从2005年开始,学院采取专兼职结合、长短期结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形式,选派骨干教师到乡镇挂职担任镇长或助理。9年来,学院9批挂职人员达到125人,共206人次,他们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积极帮助所在乡镇引进示范项目、建立合作基地、开展具体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培训服务等,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并增进了学院与京郊基层的联系。为13个区县引进重点示范推广项目70项、实用技术110项,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养近13万人次,获得技术专利70项。先后与平谷区政府、北京市南郊农场、北郎中农工贸集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园林绿化规划、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10个特色项目服务。还充分发挥地处北京市房山区的地缘优势,先后与该区长阳、琉璃河、佛子庄等乡镇开展“院乡共建”合作,助力当地产业转型。
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在“开放办学与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打造国内外交流窗口为抓手,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陆续开展了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澳大利亚、荷兰、蒙古等国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接待国外高校和访问团49批219人次,安排教师出国培训或交流考察近200人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大幅增加,优势专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显著加强。同时,国内交流也非常活跃。学院先后去50所院校学习取经,300余所各类院校来学院参观交流,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取得好效果。学院作为中国职教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先后组织了省部级农业职业技能大赛、教育教学名师与成果评审等多项活动,发挥了行业学会组织的龙头作用。
为进一步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企业用工与学校培养一体化,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形式与机制上都加大了开放与创新力度。2014年,学院牵头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园林园艺、动物医学、农民培训等6个专业委员会,聘请成员企业负责人为客座教授,组成“企业讲师团”,使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经验直接植入课堂,使产教融合力度进一步加大。
未来,学院将针对第三次全国职教会中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着眼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转移、推广和应用,坚持就业导向的目标,进一步做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大对外服务与培训力度,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学院二次党代会提出“两个新转变”和“三个新跨越”的发展目标。其中,“两个新转变”即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三个新跨越”即从学院单一主体办学向集团化办学跨越,从高职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向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教育并重跨越,从国内高职示范校向国际知名职业院校跨越。同时,做强专业,壮大产业,全面构建“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苟万祥.开展教育科研创新办学理念[J].教育导刊,2008,(1).
[2]杨爱华.以先进办学理念和科学工作思路引领学校发展[J].教育导刊,2008,(1).
[3]李庆章,王秀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东北农大为三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
(作者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