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善娟
(甘肃省酒泉市新苑学校)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加快,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阅读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是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自主的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老师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呢?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今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前提是学会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能力不再局限于语文阅读能力,还有数学阅读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科技知识等综合阅读能力。当今社会中股票走势图、温度变化趋势图、某公司的产品销量图等,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数学问题的社会化、生活化,具备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动力的关键。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具有优美的故事情节,数学阅读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自己阅读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老师根据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结合阅读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有关情境中,触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创设问题情境:老师的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吗?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难发现,只要将三角形硬纸板破损的两边延长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从破损的硬纸板可以知道原来那块教具的两个角以及它们的夹边,由此引出了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或者创设几个不同的方案进行解答,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符号化等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才能比较轻松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应用好教材。教材是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对于课本中的定义、公式、定理等的学习要经常使用“为什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已有知识、生活实际等出发,有针对性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经常见到学生抱着双拳读数学题的情景,这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取的作法。学生应该是手中握有笔,随时对重要的条件、词语、定义、数据、图形等进行圈、点、划、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强化动手的习惯。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来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要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难度较低的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让其体验思维的优越性。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思考。通过长期对学生进行强化阅读训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必须具有好的阅读方法。近年来,阅读题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题中,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为中考的一个热点,由教材中的内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阅读方法的训练要着眼于教材中概念、公式、例题的阅读。阅读概念要重点理解概念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译;阅读公式要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并记忆公式;例题的阅读中要认真审题,弄清解题的思路及过程。数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知、思维消化和知识升华的过程。
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阅读题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不同的解题技巧,例如,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点:B1(1,1),B2(1,2),B3(2,1),B4(1,3),B5(2,2),B6(3,1),B7(1,4),B8(2,3),B9(3,2),B10(4,1)…则 B60的坐标是___。学生看到题目,往往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若进行合理的编排:
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把问题解决了。
总之,数学阅读要求学生手、眼、口、脑一起开动,要会认真读题、审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解题,还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寻求新的解题方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