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配送形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2014-11-30 08:17:26温卫娟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物流配送物流社区

温卫娟,邬 跃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101149)

一、引言

现代物流是支撑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基础平台,是现代企业进行业务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托。现代物流的发展已远远超越了仓储、运输等功能阶段,其边界和内涵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更广更新的含义。2014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1]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其中,“战略性”三字被首次写入了国家物流规划,代表着国家对物流产业的重新认定与定位。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而形成的较大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会涉及较其本身更为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前沿。

近年来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物流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物流的迅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在本地区的物流中心、经济中心地位。同时,在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物流的完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城市物流配送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城市配送主体出发,降低配送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服务竞争力;二是从配送客体出发,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满足配送客体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三是从城市环境角度出发,减少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与城市竞争力。

随着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现代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城市工商业发展模式的日趋多元化,小批量、多频次、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住宅配送以及“门到门”配送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末端物流配送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把握我国城市物流配送脉搏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对于城市物流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物流配送的需求特征分析

1.服务主体呈多元化态势,城市配送系统较为复杂

配送是指以满足配送环节终端(客户)需要为直接目的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送达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物流活动。在配送系统中,配送要素包括配送主体、货品、通路以及节点等多范畴要素,各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对配送活动产生影响,并形成相互牵制和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我国配送服务系统中,遍布着各种商业形态,超市、卖场、便利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场等多种业态、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并存,由于各企业规模、定位、管理方式、组织模式等差别较大且分布广泛,配送服务较为困难。此外,加之分布广泛的社区居民、写字楼、高校等终端消费者的配送服务需求,以及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通路瓶颈等因素的制约,配送系统非常复杂。

2.配送需求向小批量、多频次变革,订单碎片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原来的少品种、大批量、少频次变成了多品种、小批量、多频次的需求方式。与此相对应,要求物流配送也变成多品种、小批量、多频次的服务方式,订单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电子商务B2C及C2C模式日益发展。同时,由于物流时效性的要求,使得企业配送服务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差,增加了企业的服务负担。

3.社区商业发展后劲充足,社区物流成为发展重点

社区物流是直接面向城市社区商业和社区居民,将商品从供应商运送到社区店铺或居民手中的配送形式,是物流中“真正的最后100米”。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社区商业占消费零售总额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有的甚至占到60%,而目前我国就连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其社区商业也仅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30%左右。因此,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居民对消费便捷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社区商业必然会成为我国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与之相应,与其配套的社区商业物流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城市配送发展的重点。

4.高校、住宅、写字楼密集,快递服务成为关注热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快递配送服务业务发展迅速。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547.8亿元,同比增长28.6%;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725.1亿元,同比增长33.8%;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1.9亿件,同比增长61.6%。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中,收发货慢、物品丢失、投递不到位、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屡屡曝光,同时收发件不灵活、不方便等也成为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快递服务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和关注的热点之一。不难看出,快递服务质量与用户期望相比仍然相差较远。

三、当前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配送设施不足,装卸难等矛盾突出

城市物流配送设施主要由集散中心、临时中转中心及末端接货平台三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小件物品共同集货及分拨设施(临时中转类)、商业区配送卸货和揽收设施。商业区、写字楼、住宅区、高校等地区人口密集,物资收发量大,物流配送服务需求迫切。然而,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较为落后,[2]商业区及其他区域物流配送配套设施不足,导致送货车辆、送货人员缺乏停车及卸货空间,只能停靠在周边马路等待卸货、派件或取货,导致配送成本增加,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矛盾突出。

2.共同配送体系缺失,配送混乱现象严重

共同配送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建立,二是共同配送运营的有效组织,三是末端共同配送物流节点的建设。目前,我国城市商圈、批发市场等地的物流作业组织主要以个体分散服务为主,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而社区、写字楼、高校等快递收发件密集区域,也因缺乏有效的共同配送组织使得各家快递公司各自作业。一方面,对人流来说,人货混杂,带来了安全方面的隐患,加大了交通压力;另一方面,货运车辆无序配送,导致道路拥堵,效率低下,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环境的恶化。

3.道路通行限制较多,配送运输通道不畅

近年来,随着城市内部交通压力的增大,出于安全方面的某种考虑,我国很多城市对内部部分交通路段的车辆采取了很多控制措施,尤其是针对大型货运车辆。如北京市除对四环路(含)以内道路和五环路主路进行统一管制外,还对北京市其余的14条道路进行分时段管制。而城市管制的这些路段周边一般都集中着大量的商业设施,一方面大量人口聚集,另一方面因对商业设施物资的发送,物资也大量聚集。由于这些道路的限行,加之物流通行证管制,使很多货运车辆不得不使用大量由金杯车改造的贴膜车以及出租车、电动车等送货,导致送货车辆分散,数量增多,反而加大了交通压力,降低了运送效率。

4.土地成本上涨快速,用地供给日益紧张

目前,国内一线二线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扩容问题,仓储设施被驱赶的速度不断加快。据调查,北京仓库每平方米租金达到每天1.5元~3.0元,仓储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强劲,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仓储企业逐步向外搬迁。然而,由于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城市内部物流服务不可能完全依靠对外合作解决,特别是对末端物流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土地的需求。因此,在市内物流土地供给紧张及租金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下,系统而有序的末端物流中心布局及政府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四、城市物流配送面临的形势分析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配送资源整合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配送布局,加快技术和装备更新,提升配送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促进配送资源整合,提高城市道路、配送设施及相关资源利用效率,为节能减排、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配送资源还比较分散,不符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目标,无法满足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快配送资源整合,促进协同联动的配送体系的发展。

2.流通组织方式变革催生配送模式创新

流通组织方式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以商品经营活动为中心,以市场交易方式为基础,以实现交换并获得利润为目的,由一定经营要素聚合而形成的经济组织模式。目前,我国传统商贸业正面临一场深刻变革,连锁经营由传统业态向社区便利店、大型折扣店等多业态、多业种延伸。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借助互联网精准、高效、无国界的特点,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务模式。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将达到18万亿元(见图1)。

因此,在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商业组织模式并存的城市,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流通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新业态、新网点、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如何建立与之配套的配送服务模式,构建支撑城市连锁商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城市配送体系,成为发展现代流通的关键所在。

3.民生保障要求促进配送服务质量提高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与民生有关(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畴;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从社会层面着眼,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的全国“两会”都把民生问题和民生诉求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城市建设应以“注重民生,打造宜居城市”为重要内容,[3]要求城市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配送服务,同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

图1 2008~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率年度变化趋势

目前,随着现代商业的繁荣与商业模式的变革,特别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多样化、个性化末端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对配送服务时效性、便捷性的期待日益提高。因此,积极改善城市配送服务环境、提升配送服务质量,对于满足我国城市民众需求、提升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4.科学技术发展助推配送服务手段升级

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与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发现或创造事物之间在已有规则制约下的联系,尽量以有效、容易、低消耗、高产出的方式来实现特定功能的事物的组织方式。

当前,以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正在形成,技术与应用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物联网、云技术、智慧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条形码(Barcode)、射频识别(RFID)、远程监控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将推动城市配送物流效率与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物流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也会促进我国服务手段的不断升级,为建立城市便捷、高效、绿色的末端配送系统提供保障。

五、我国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策略

1.优先推进城市共同配送

(1)推动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在不改变企业现有运营模式与相关资源产权基础上,鼓励配送服务与需求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城市物流骨干网络和龙头企业,搭建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与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对接,通过整合社会配送服务资源,实现区域间、城市内物流节点间、物流企业等之间的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以信息为核心的城市配送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市及区域配送的共同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以及社会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

(2)支持商圈企业共同配送工程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规划一批用于临时集货、中转、接货的小型物流节点,在重点消费聚集区建立公共集货分拨设施,鼓励商业集群、批发市场以及中小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施并参与共同配送,构建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培育和建设一批共同配送示范工程。逐步增加共同配送业务量的比重,最大限度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共同化、集约化与效率化水平。

(3)促进连锁商业企业共同配送发展

支持商贸、物流企业以联盟、共同持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共同配送,鼓励连锁零售企业、网络零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构建新型现代化配送体系,[4]实现连锁企业物流各种资源的网络组织化,提高配送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提升连锁商业配送服务统一化水平,以此提高城市配送运作效率和道路资源利用率,同时提高商品配送服务质量。

2.鼓励商圈企业夜间配送尝试

在政策方面,交通限行政策导致很多配送作业无法满足服务需求。为减缓日间交通压力,积极鼓励城市配送模式创新,在日间交通压力较大的商圈尝试推行夜间配送模式,[5]实现夜间送货、夜间收货,避开日间高峰出行及交通限行等限制,缩短企业送货及等待时间,有效降低配送成本并缓解日间交通压力。

3.推动社区配送快速发展

(1)促进社区商业共同配送工程建设

目前,社区商业配送服务业务复杂,往往需要拆零、保鲜、冷冻运输等配送服务,服务繁琐,单一社区商业企业物流配送服务水平低,效率差,无法满足社区配送对及时性、可靠性、准确性的要求。因此,针对社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的配送服务要求,通过引入第三方配送服务机构,在社区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建立社区共同配送服务站,[6]对社区商业物流配送服务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升社区配送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为打造社区“一刻钟服务圈”提供服务保障。

(2)鼓励社区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及销售价格调控体系,构建我国农产品直销及稳定“菜篮子”价格长效机制,鼓励我国大中型社区及农贸市场进行合作,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居民对粮、油、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由批发市场或第三方组织按照小区居民的需要进行定时定点直供配送,[7]实现“农社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便利居民生活。同时,进一步在我国“社区蔬菜直通车”基础上,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系统,扩大商品品种,增加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品类,确保“保供稳价惠民”工作全面落实。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

(1)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积极发展将企业产品和服务通过直销、分销以及传统的批发等销售方式拓展到整个互联网的全网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商务体系、信用支付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建立具有商品交易、仓储设施、车辆、信息技术等资源信息发布、审查、交易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平台和具有完善信用体系及结算功能的资源调度系统,促进物流资源的有效聚集,实现对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的资源整合与调配能力。

(2)促进线上线下(O2O)模式快速发展

鼓励购物网站、快递企业等与社区便利店、社区物业、高校收发室、商业写字楼收发室等开展合作,将网购商品分拣搭载于门店日常配送货物中,将零售终端打造成电子商务配送的全天候实物交付基站,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包裹快件收寄服务,方便消费者自取自送,满足消费者对收发货便利性及时间的个性化要求,[8]使之成为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实现者,逐步实现城市末端配送的社会化,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及满意程度。

(3)加快快递智能便民柜项目建设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加强末端配送平台建设,实施城市快递末端收发的共同化、智能化、自助化试点,开展电子商务便民服务。在社区、学校、写字楼、商业区、地铁、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布点设立能够帮助消费者自助收取快件的智能便民柜,提高快递取件的便利性及效率,缓解重点地区交通拥堵状况。

5.规范涉及民生安全的专业配送

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需求集中的特点,加快推动涉及民生安全的配送安全体系建设。重点提升对涉及生活安全的农产品、食品冷链以及医药等领域的配送服务水平,构建供销配运一体、全过程安全可控的配送体系。推广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以及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和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特别是末端流通环节品质的可控性与安全性,建立快捷、可及、安全的现代配送服务保障体系,提升行业现代化水平。

[1]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EB/OL].[2014-06-12].http://www.wuxi.gov.cn/zfxxgk/szfxxgkml/ywgz/6895526.shtml.

[2]华光,姜彩良,董娜.我国城市配送发展的瓶颈和应对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6):74-75.

[3]姜彩良,华光.推动城市配送助力服务民生[J].运输经理世界,2013(10):16.

[4]李冰漪.多头治理协调统一化解城市配送顽疾——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J].中国储运,2014(4):56-57.

[5]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节选)[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6):60-61.

[6]Jan Fabian Ehmke,André Steinert,Dirk Christian Mattfeld.Advanced routing for ci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based on time-dependent travel tim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2012(4):193-205.

[7]Sara Verlinde,Cathy Macharis,Frank Witlox.How to Consolidate Urban Flows of Goods Without Setting up an Ur⁃ban Consolidation Centr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2):687-701.

[8]Jesús Muñuzuri,Pablo Cortés,Luis Onieva,José Gua⁃dix.Modelling peak-hour urban freight movements with limit⁃ed data availability[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1):34-44.

猜你喜欢
物流配送物流社区
山西将打造高效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28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基于精益生产的SPS物流配送应用研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基于Flexsim的饮品物流配送中心仿真优化研究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直企物流配送四步走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