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凸显了切实改善党群关系重要性,成为我党解决党群关系问题所进行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使这一工作取得长期实效,中央强调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常态化、长效型的制度,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四风”问题,使党群关系得到切实改善,而且“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针对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经验,我们必须把这些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建立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真正使这一活动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以此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必须坚持的特定形式,并形成制度,切实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事实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进行,在确定的活动目标和各级党委的推动下,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这必然会带来一些短期的、较为明显的效果。然而,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使其效果能够长期体现,就必须完善长效机制,建立具体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可以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做法、实践经验确立为固定模式,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长期坚持中不断加以完善,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制度、维护制度、落实制度的良好风尚。以严格的管理和检查促成良好的作风,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检验制度的成效,以制度的良好成效筑牢党执政的根基,使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为经常之举。
因此,根据教育认识心理“教育—认同—接受—反馈”等几个环节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机制建设,保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有效进行。
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有效进行,就必须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经常化。为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经常化,真正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走近群众,从思想深处认识尊重群众的重要性,从而在感情上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工作中更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具体来看,应重视以下两方面工作:
建立群众路线经常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理论学习的最主要内容,通过集中教育、集体学习和分散自学研究等方式,积极开展党员谈心、党员思想汇报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深刻的理解,奠定坚实的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并结合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紧密联系群众的理念,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切实践行群众观。在深入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到群众反映激烈的急难险重岗位经受磨练,感受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力量,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群众观。在党群工作的实际中,各级党组织应大力开动脑筋,从工作实际中创新联系群众的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信仰信念信心”教育,以及“为民服务”、“廉洁自律”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实现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激发他们践行群众路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总之,各级党组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使党员干部的群众观教育经常化,让群众理念真正融入工作常态。必须坚持以“八项规定”为平台,不断深化教育内容,加强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同时,各级党组织还应注重党员干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实际效果,不定期地了解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使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工作中见成效,出成果,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工作的座右铭,时刻牢记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一群众工作根本标准,并把这一标准深入到党员干部的头脑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意识,全面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群众路线教育监督约束机制。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是保证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教育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是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个人述学、领导评学、组织考学,通过“月督导、季评比、年考核”等方式,强化教育实践活动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对群众路线教育的经常化。在加强教育活动监督约束的同时,还必须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纳入群众监督约束之下,可考虑建立和完善群众各项群众参与机制,让群众可通过多渠道对这一活动参与评价,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验,使群众路线教育实效在发挥好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同时,强化群众监督,并切实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必须注重不断创新,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的同时,以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学习教育读本、集中教育培训和定期学习等理论学习形式的基础上,还应把教育活动延伸到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实现群众路线教育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教育渗透机制,以调动党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实效,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真正渗透深入到每个党员的内心,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教育活动与群众调研相结合。党员干部必须加强群众调研工作,完善和落实调研机制,使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群众调研相结合。群众调研应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重点深入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进行,紧紧抓住一些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落实情况开展群众调研,突出群众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调研进程中,杜绝提前通知、层层陪同、扰官扰民等现象,严守工作纪律,大力改进调研工作方式方法,采取群众座谈、干部谈心等方式,通过解剖典型进行广泛的商量讨论,有效解决群众现实困难,化解群众矛盾,改善党群关系,践行群众路线,提高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教育活动与日常群众工作相结合。各级党组织要把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贯彻到日常群众工作中,在群众中进行劳动体验、现场交流,了解群众现实需要。关键是要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寓教育实践活动于本职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转作风,体水平,强能力,体现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清廉的思想道德。把群众工作会场设到生产第一线,以群众为会场主人,大力改进会风和文风,倡导开短会、讲真话、讲管用的话,并在群众现场交流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强化对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考核,在广泛的民意调查基础上,考核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实绩,坚持以实绩定优劣、以实绩作评价,把党员干部日常群众工作实绩作为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教育活动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相结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必须完善和落实廉政教育机制。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杜绝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问题的出现,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同时,群众路线教育应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相结合,要通过组织专访、开辟专栏,开展一些贴近基层生活的廉政文化活动,强势营造“廉荣腐耻”的浓厚氛围,把党的群众路线渗透到廉政教育中,及时对党员干部加强廉政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
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评估问效机制,这是群众路线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考核党员干部德能勤绩时,应加大群众认可度的权重,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群众工作状况也必须纳入考核内容,并把它们作为考核等级的重要依据。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应让广大群众参与,注重干部的群众评价,真正使那些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做得好、深受群众欢迎的干部得到重用,形成全新的选人用人标准,实现干部选用体制改革的深化。
完善党员干部考核体系,加大群众工作权重。在党员干部考核上,必须建立科学的联系群众考评机制,使群众工作成为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提拔使用的前提条件,并随时接受群众的检验,真正使群众的认可成为党员干部发展前途的条件,以使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知道,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因此,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是否贯彻群众路线,是否始终以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动力,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最有说话权,最有评判资格。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改变过去群众工作的自体评价体系,真正让群众参与到党员干部的考核中来,从群众的角度来确定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状况,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真正使群众工作能力强、群众工作状况好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有利于在全党树立起人事制度的新导向,使群众路线深入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增强他们践行群众观的自觉性。
建立干部评估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群众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这就要求必须实现党员干部政绩观转变,使群众工作成为党员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使群众工作的直接效果成为衡量党员干部能力的重要内容,为领导干部自觉“为民”提供重要保证。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发展中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这就能有效检验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中是否贯彻群众路线,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所享受的状况,也成为检验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党员干部评估机制,注重群众工作实效,使真正群众工作实效成为党员干部政绩的直接反映,才能保证在干部选拔上注重群众工作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才能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有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群众路线教育的目的是使党员干部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因此,不断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使群众诉求回应规范化,积极主动回应、处理群众各类诉求,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检验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多渠道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是当前教育实践活动长效化的关键。有效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各阶层和各个群体能够通畅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让他们能够有地方表达,有机会表达,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在科学有效的机制内充分涌流,这是保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效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在现阶段,利益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出现诸多不够公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
因此,积极改善党群关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化解民怨,就必须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群众利益表达、保障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尊重民意,多渠道了解民众对该政策的要求,大力征集群众反映的意见,确保政策制定后能符合群众的需求,真正使政策能造福于民,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彻底改善当前党群关系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地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干群沟通机制。沟通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保持着巨大活力,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必须重视并善于沟通。健全的干群沟通机制,能够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经常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要求和制度化的保证,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因此,建立和完善干群沟通机制,实现干群双方沟通的有效互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与群众协商与交流,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在处理问题时,干群之间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对存在的问题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样,各级领导干部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帮助群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时期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一定会更加完善,党群之间的血肉关系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总之,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制建设,构建积极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渗透机制、评估问效机制、反馈机制建设,必能大力推进这一实践活动的长期进行,使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这有利于推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实效,使党群关系得到切实改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