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研讨会综述

2014-11-29 14:17:01
现代国际关系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授国家

杨 昊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日益成为中国内政和外交的两个鲜明着力点,探索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此大背景下,2014年11月22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国内高校、科研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中的选择与对策”两个专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首先,关于“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指出,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产生了四方面影响:全球治理对象内化为国家治理对象、全球治理机制规范了国家治理的标准、全球治理的价值和理念引领了国家治理的变革、全球治理的利益导向促进了人类共同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交织并举。国家治理对全球治理也有四方面影响:治理的价值观念体系现代化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治理的认同和参与程度、治理的权威决策和行政执行体系现代化决定国家能否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经济发展体系的现代化决定国家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程度和力度、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则制约着国家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编译部主任杨雪冬教授以APEC北京峰会为例,考察了中国在多边机制中话语权建构问题,指出在APEC峰会上,中国发挥会议主办国优势,依托中国发展成就为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办法,创造性地将全球问题与中国关注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组织和协调多边会议、论坛的能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教授认为,厘清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研究范畴是研究两者互动的前提,应该注意到两者的内涵、边界、机制、手段、历史、路径,主体和客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以避免单一化的思考;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既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约,国家治理是全球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治理机制对国家行为体具有约束作用,并推动国家治理的改革。外交学院卢静教授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关系,她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在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特点,经济领域的参与是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对国际体系从形式上的承认转向价值上的承认;政治安全领域经历了对国际体系从不认可转向更加认可的过程;在全球公域,中国参与伊始恰逢其机制初创,故而具有主动权,但话语表达和治理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明进教授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规范在国内扩散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认为全球治理强调多元行为体的主体地位,相应的国家治理也必须思考如何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思考如何将全球治理的规范话语转换为国内治理的规范话语。中国人民大学庞中英教授将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家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美国、欧洲和日本,将国内的治理秩序扩张到全世界;其二是接受治理规则的国家,包括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认为,中国渐次有机地接受了重大的跨国家的观念和议程,在通过国内建设以增进对全球治理参与方面有了诸多进步,但传统的对外原则和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有选择地修改。

在第二时段的讨论中,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从主体间关系、治理过程和方式、治理制度与法律安排等体系层次讨论了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去除二元对立思维对于从学理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重大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张胜军教授认为,全球治理是新中世纪主义式的碎片化治理,没有政府、没有核心的治理是难以成功的,整合全球治理机制以改善碎片化治理方式,国家治理的层级性有借鉴意义。清华大学赵可金副教授认为,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最大的不同是等级制的差别,中国要逐步构建以人类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观,并且在多议题的全球治理中凸显中国关注的议题。吉林大学姚璐认为,两者根本的差别是研究起点的差异,即有无政府的差异,并由此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诸多差异。中国政法大学杨军副教授分析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关系,认为不同时代的全球化主导国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强大国家实力做基础,而中国是否具有与新的全球治理相适应的国家治理能力,值得思考。中央党校门洪华教授认为,两者结合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问题。具体到中国,应当重视由地区治理以至全球治理的发展层次,循序探索两者结合的路径。国际关系学院张敏谦教授认可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有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全球治理必须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差异,全球治理尤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国家治理的挑战。

其次,关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中的选择与对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研究员从“中国梦”角度论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中的选择与对策,认为“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和谐的“世界梦”,“中国责任论”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值得反思,中国在通过国家治理推动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方面仍面临挑战。天津师范大学王存刚教授指出,建立议题领域联盟是新兴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它虽有诸多缺陷,但有助于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扩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任琳认为,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双层博弈的影响,中国推动的全球治理与其他国家的国内治理息息相关,加强了解双层博弈模型,重视了解其他国家国内治理情况,才能推动中国更好地参与并改革全球治理机制。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朱艳圣介绍了日本全球治理研究,指出日本的全球治理研究服务于日本外交目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随着日本的崛起,“日本责任论”开始为日本所接受,全球治理的研究开始在日本兴起。中央编译局王浩研究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实践,认为中国应当加强国际认同和国际凝聚,增强国际引导力,更多地考虑全球社会、民众的利益,重视智库、专家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政法大学刘贞晔教授认为,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要素有意识形态、政治变迁、领导人个人因素、国内战略需要、国家实力变迁、国际机制约束,中国的国家行为与国家利益诉求的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华东政法大学王金良认为全球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际层面的国家失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解决好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分配问题,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以及普世价值与国家特殊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时段的讨论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从比较政治学角度指出,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国家治理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国家构建有其特殊性,由此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特殊性。中国政法大学曹兴教授认为,全球治理正走向善治或恶化的历史拐点,亟需一种理想主义形态的全球治理引导。北京师范大学吕晓莉副教授认为,中国通过供给全球公共物品参与全球治理,有待发掘新的领域和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潜在优势,在国际机制的创设和参与、发展的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尤其如此。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游腾飞和严行健着重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由该研究所推出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项目,并强调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学术研究中,应注重方法论的建设,通过定量分析巩固科研基础,扩展科研领域。

猜你喜欢
教授国家
国家公祭日
环球时报(2022-12-14)2022-12-14 16:46:27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国家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刘宏伟教授简介
恐怖的教授
故事会(2006年19期)2006-01-12 0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