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与东南亚国际关系”研讨会综述

2014-11-29 14:17靳小勇
现代国际关系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争端南海

靳小勇

2014年9月27~28日,“南海争端与东南亚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中南片区主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来自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6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要围绕“南海争端与东南亚国际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是关于南海断续线与历史性权利问题。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贾宇研究员考察了从古代到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断续线问题上继承、调整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在断续线上的立场、实践、特点和国际社会承认等问题。他指出,中国在断续线内海域主权、权利及相关主张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享有断续线内岛屿归属和历史性权利的重要依据。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全面梳理了有关南海断续线问题的现存档案等文献资料,回顾了二战后民国政府在军事上收复南海的过程,探究了民国政府内政部有关断续线之南海地区地图的形成过程。他认为,民国时期断续线并不全为领海,还包括部分公海,断续线是海域的领土线、渔区线,也是海域管辖线。他建议学界共同努力找出相关证据,多学科合作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余敏友教授探讨了南海断续线法律依据之争及其对南海争端的影响,认为九段线法律依据之争实质上与有关各方对未来在南海地区实现何种历史性权利有密切关系。他提出,可以借助国际法中关于领土取得的规则加上《海洋法公约》加强中国在九段线内权利的声索,将国际法中成文法、相关的习惯法以及国内立法相结合,以落实中国在九段线内的权利,加强中国在九段线内的实际存在。

二是关于南海争端各方立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赵青海研究员认为,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在南海争端上的立场,与其对南海分歧的认识、海岛资源及军事价值的判断、中国外交政策意图的理解以及反苏同盟格局的构建战略有着密切关系,21世纪的积极介入主要是因为其认为中国有挑战航行自由原则的能力和意图及可能对美霸权构成威胁。武汉大学栗广考察了菲律宾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的过程,指出尼克松-福特政府对之实质上坚持了“不介入”政策。武汉大学吴蔚从美国视角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面临的危机,认为美国倾向于采取战略手段消除中国在海洋争端解决中的影响。黑龙江大学郭渊教授分析了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在南沙地区加强“主权宣示”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为缓和南海局势而未对马来西亚的占领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马来西亚误判了中国的南海政策。中山大学陈艳云副教授和齐义振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二战后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三个阶段,认为其主要动机在于油气资源、航道安全以及削弱中国影响力、加强与中国在东海地区的竞争。当代中国研究所孙翠萍考察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立场在第一、第二代领导人交替期间从“准搁置——搁置——共同开发”的演变过程,并主张对这一问题进行长线研究。武汉大学法学院叶正国认为,台海两岸在维护南海海洋权益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提出台湾参与南海争端解决之资格的具体路径安排应置于“一个中国”框架内并符合国际法,可考虑建构台湾参与的二元化路径,完善两岸间先行制度性协商机制。

三是关于南海准则、秩序和机制等问题。海南师大郑泽民副教授分析了“南海开发,渔业先行”的南海维权方式,提出逐步构建南海渔业生产的激励保障政策体系、渔业冲突应急管理机制、渔业政策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渔民在南海权益维护中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张帆对2002年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进行了文本、法理和利益分析,解析了该宣言的发展、定性定位、适用范围、成员国义务以及争端解决机制。曲阜师范大学孙晓光和张赫名从当前南海地缘政治环境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加强海洋立法、开展多边合作、增强海军力量建设、开发渔业资源、强化海洋意识教育等对策。云南师范大学方天建探讨了南海地缘政治中五国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主张中国应重视与主要大国而非周边小国之间的话语权之争。此外,武汉大学谭秀杰利用贸易引力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的因素,认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用东盟的枢纽地位、提高中国出口效率是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所在。江汉大学程洪教授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同美国与加勒比海国家关系进行比对,主张中国软、硬实力相结合,采取主动战略,重视与拉美国家关系,以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武汉大学邱显存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中国发现及经营南子岛和北子岛的过程,阐明中国对两岛拥有的历史性权利。

四是关于东南亚国际关系史。郑州大学王琛教授总结了1954年奠边府战役胜利的非越南因素,包括国际政治伦理的进步、亚洲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与兴盛、中国的复兴以及朝鲜战争后美国拒绝干涉印度支那等。昆明理工大学吴喜副教授分析了1945~1975年间中越冲突的解决方式、美国的立场等潜在影响因素,认为中越间海上陆上划界问题的复杂性是两国围绕国家利益争夺的必然结果。武汉大学熊沛彪教授考察了二战期间泰国向法国收回“失土”过程中的日本因素,分析了日本迫使法国接受日本“调停”借以获取对泰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权“酬劳”的史实,认为那为其后日本的大规模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汉大学申玉苏探讨了法属印支与泰国领土争端问题,认为争端的解决是法、英、美、泰多边博弈的结果。湖南师范大学邹志明全面考察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缔结的背景及过程,认为该约明显的非对称性源自菲律宾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中国社科院张杰考察了日内瓦会议前后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筹建中的态度转变,指出英国从拖延转向积极是出于维持地区局势稳定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肇庆学院李怀顺教授从二战战区划分的视角来考察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美英争霸,认为美英战时政治仍是战前政治的继续,其宗旨仍然是维护、争夺区域霸权和世界霸权。武汉大学靳小勇考察了1945~1949年英国与澳新在太平洋防务问题上的系列磋商,认为英与澳新战后在太平洋防务问题上结构性的利益错位以及“战略责任区”理念的内在困境,是英国战后在太平洋防务问题上逐步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武汉大学孙志伟考察了战后初期英国对马来亚华人政策演进过程,认为华人争取权利的诸多努力、新中国成立对英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对马来亚华人政策的渐变。此外,武汉大学王艳艳分析了澳大利亚在对日媾和问题上从强硬到妥协的过程及其缘由;胡博林回顾了澳大利亚对台政策从旁观中立到基本支持美国的转变。

东南亚国际关系现状也是与会学者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郑州大学于向东教授和宋晓森认为,越美全面伙伴关系是后冷战时代两国关系逐步发展及其战略利用关系提升的结果。深圳大学徐建华副教授考察了奥巴马政府通过民主援助直接介入缅甸政治、社会变革的方式和手段,认为其主要举措包括各种专项经济援助和投资。华中师范大学曾晓祥副教授指出,东盟在区域一体化的互动过程中确立了和平解决争端原则,成为东盟国家间冲突管理的基本规范。此外,湘潭大学瞿亮以山本达郎的《安南史研究》为中心,介绍了近代日本对越南的史地研究情况,如摆脱中国史料的局限、从实证主义角度出发、兼顾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等特点。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争端南海
南海明珠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北海北、南海南
李斌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