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丽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但也存在着区域间的失衡,而产业转移是平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2000-2011年为年限,以我国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相应模型,探究了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态势及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好地推进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 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区域差异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在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己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其主要表现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制造业占比大、城市基础设施好、人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总量较小、制造业相对落后。这是基于地理位置、生产要素、自然环境、基础建设及非平衡发展战略等因素相异,影响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要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等要素和压力一直上升,由于各地区工业化进程不一,沿海地区的产业亟待升级发展,一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发展情况下,亟待从东部承接一部分制造业,国家也基于现实需要,建立了政策支持。因此,作为促进和平衡区域间的重要方式,产业转移正受到日益重视。基于此,在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态势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分析其各自因素对制造业区域间转移的影响状况,不仅对完善产业转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分析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与路径,研究制造业转移的机制与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是伴随现实发生转移的内容与方式的扩大而扩展,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如陈计旺(1999)、陈建军(2002)、顾朝林(2003)、石奇(2004)、王文成(2004)、冯根福(2010)等学者,从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但在具体的概念上还没有形成一致,但大多认为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或者空间迁移现象。
从国外学者研究来看,主要有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来解释,如产业“雁行模式”转移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动力是不同地区所拥有的不同比较优势。其他学者如利莫(1984)、哈里根(1995)、川斯特鲁(2003)等从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解释有斯蒂格利茨(1997)、克鲁格曼(1991;1995)、布鲁哈特等(1996)等,以成本、规模效应、范围经济、外部性等要素进行解释。新贸易理论以达维斯(1999;2003)、艾米提(1999)、埃里森(1999)、迈德法特(2001)为代表,认为产业转移依赖地区要素特征和经济活动间的相互作用。
从国内学者研究来看,卢根赛(1997)开始研究区域间产业转移现象。产业转移的模式方面,如翟松天(1999)、曹荣庆(2002)、蔡(2009)总结了不同的产业转移模式;陈红儿(2002)、朱华友等(2008)等分析了产业转移效应。就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来看,陈建军(2002)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因素等,魏后凯(2003)认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是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等;王业强等(2007)认为技术偏好、市场规模、产业关联是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张少军(2009)认为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等是全球价值链模式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总之,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层面,缺少实证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制造业为例,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转移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构建和数据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借鉴闵琳佳(2012)等人的研究,本文对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因素设定假设:其一,运输成本,制造业运输成本与产业转移取决于制造业是否越过“某一适中的水平”,在适中水平以上,运输成本越小产业越向中心转移,在适中水平以下,运输成本越小产业越向外围转移。其二,制造业倾向于向生产要素密集的地区转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其三,政府开放政策、产业财政支持将促进制造业转移。本文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分析的是制造业的地区转移,涉及截面单元上的个体影响,应选择截面固定的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因而,构建的方程为:Yit=α0+β1CAPITALit+ β2LABNUMit+β3TECHit+β4MARSCAit+β5LINKit+β6TRACOSTit+β7OPENit+ β8ENGAGEit+δi+εit,其中,α0为哑变量,βi为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δi是截面效应个体影响,Yit为制造业转移代表变量,为转移的行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变量CAPITALit、LABNUMit、TECHit、MARSCAit、LINKit、TRACOSTit、OPENit、ENGAGEit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投入产出、交通运输、政策开放度、政府经济参与度要素,分别是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预期为正;地区制造业年平均从业人数占全国比,预期为正;地区制造业人均从业人员年产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预期为正;地区人均消费与全国人均消费之比,预期为正;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国总数之比,预期为正;地区公路密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预期为正;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方GDP的比与全国平均之比,预期为正;除国防、科教文卫、安防等地方政府支出占地方GDP的比与全国平均水平比,预期为正。i、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endprint
本文选取年限为2000-2011年,省域为3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西藏相关数据缺失,剔除西藏,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等。本文的计量软件EVIEWS6.0,防止“伪回归”,对所有变量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认为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是真实有效的,在固定截面效用中选择GLS,使用估计的截面残差的方差作为权重回归,逐步剔除方程中不显著的解释变量,直到解释变量都能够显著,回归结果稳定有效(见表1)。
(二)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资本存量、技术水平、投入产出、交通运输、地方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呈显著正相关;而劳动力、地方开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市场规模呈正相关而关系不显著。具体来看,资本存量对制造业的转移有正向推动作用,如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有较明显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负作用,本文用的是地区从业者数占全国的比,是相对指标,但绝对数量仍可能上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仍可能上升,由于理论假设中劳动力的地区间不进行流动,随着放松户籍政策、农民工的流动,可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继续研究。技术水平对制造业转移有正向影响,表明技术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落后的技术有了明显改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动力。市场规模对制造业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市场规模代表了范围经济的作用,近年来,中西部经济有了好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制造业的转移。投入产出关联度对制造业转移具有正面影响显著,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西部通过重点行业或产业吸引其上下游行业向地区转移,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的转移。交通运输条件为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动力,中西部地区改善交通条件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等,降低了交运成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经济开放度与制造业转移显负相关,地方经济越开放将越不利于制造业转移,与预期不相符,由于在经济幵放上通过进口产品而不是吸引产业在当地投资生产正是对制造业向地区转移的抑制,导致经济开放度显示出与制造业的转移反向关系。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显正相关,显示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政策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过程中,政府可退出财政支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免部分赋税、提供土地资源等优惠政策,以利于制造业的建立和转移。
总之,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是具有内在机制的,投入产出关联和运输成本是根本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是要素禀赋差异,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外在刺激,共同推动了转移的发生与加强。
结论
产业转移作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未来我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改善我国中西部投资发展环境,大力促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形成要素的自我良性循环,构建自我的循环体系。其次,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培育重点行业,完善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最后,完善交通设施,降低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加强省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转移更多的东部地区的制造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的同时,建立全国统一、地区间灵活协调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Krugman,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4)
2.Au, C-C. and J.V. Henderson.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0)
3.Brakman S., H. Garretsen, and M. Schramm.Putt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 the test: free-ness of trade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EU reg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6,36(5)
4.范剑勇,杨丙见.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2(8)
5.闵琳佳.中国制造业转移现象与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金煜,陆铭,陈钊.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endprint
本文选取年限为2000-2011年,省域为3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西藏相关数据缺失,剔除西藏,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等。本文的计量软件EVIEWS6.0,防止“伪回归”,对所有变量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认为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是真实有效的,在固定截面效用中选择GLS,使用估计的截面残差的方差作为权重回归,逐步剔除方程中不显著的解释变量,直到解释变量都能够显著,回归结果稳定有效(见表1)。
(二)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资本存量、技术水平、投入产出、交通运输、地方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呈显著正相关;而劳动力、地方开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市场规模呈正相关而关系不显著。具体来看,资本存量对制造业的转移有正向推动作用,如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有较明显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负作用,本文用的是地区从业者数占全国的比,是相对指标,但绝对数量仍可能上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仍可能上升,由于理论假设中劳动力的地区间不进行流动,随着放松户籍政策、农民工的流动,可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继续研究。技术水平对制造业转移有正向影响,表明技术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落后的技术有了明显改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动力。市场规模对制造业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市场规模代表了范围经济的作用,近年来,中西部经济有了好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制造业的转移。投入产出关联度对制造业转移具有正面影响显著,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西部通过重点行业或产业吸引其上下游行业向地区转移,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的转移。交通运输条件为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动力,中西部地区改善交通条件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等,降低了交运成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经济开放度与制造业转移显负相关,地方经济越开放将越不利于制造业转移,与预期不相符,由于在经济幵放上通过进口产品而不是吸引产业在当地投资生产正是对制造业向地区转移的抑制,导致经济开放度显示出与制造业的转移反向关系。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显正相关,显示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政策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过程中,政府可退出财政支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免部分赋税、提供土地资源等优惠政策,以利于制造业的建立和转移。
总之,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是具有内在机制的,投入产出关联和运输成本是根本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是要素禀赋差异,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外在刺激,共同推动了转移的发生与加强。
结论
产业转移作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未来我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改善我国中西部投资发展环境,大力促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形成要素的自我良性循环,构建自我的循环体系。其次,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培育重点行业,完善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最后,完善交通设施,降低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加强省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转移更多的东部地区的制造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的同时,建立全国统一、地区间灵活协调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Krugman,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4)
2.Au, C-C. and J.V. Henderson.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0)
3.Brakman S., H. Garretsen, and M. Schramm.Putt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 the test: free-ness of trade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EU reg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6,36(5)
4.范剑勇,杨丙见.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2(8)
5.闵琳佳.中国制造业转移现象与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金煜,陆铭,陈钊.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endprint
本文选取年限为2000-2011年,省域为3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西藏相关数据缺失,剔除西藏,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等。本文的计量软件EVIEWS6.0,防止“伪回归”,对所有变量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认为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是真实有效的,在固定截面效用中选择GLS,使用估计的截面残差的方差作为权重回归,逐步剔除方程中不显著的解释变量,直到解释变量都能够显著,回归结果稳定有效(见表1)。
(二)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资本存量、技术水平、投入产出、交通运输、地方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呈显著正相关;而劳动力、地方开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市场规模呈正相关而关系不显著。具体来看,资本存量对制造业的转移有正向推动作用,如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有较明显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负作用,本文用的是地区从业者数占全国的比,是相对指标,但绝对数量仍可能上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仍可能上升,由于理论假设中劳动力的地区间不进行流动,随着放松户籍政策、农民工的流动,可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继续研究。技术水平对制造业转移有正向影响,表明技术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落后的技术有了明显改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制造业转移提供了动力。市场规模对制造业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市场规模代表了范围经济的作用,近年来,中西部经济有了好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制造业的转移。投入产出关联度对制造业转移具有正面影响显著,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西部通过重点行业或产业吸引其上下游行业向地区转移,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的转移。交通运输条件为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动力,中西部地区改善交通条件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等,降低了交运成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经济开放度与制造业转移显负相关,地方经济越开放将越不利于制造业转移,与预期不相符,由于在经济幵放上通过进口产品而不是吸引产业在当地投资生产正是对制造业向地区转移的抑制,导致经济开放度显示出与制造业的转移反向关系。政府经济参与度与制造业转移显正相关,显示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政策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过程中,政府可退出财政支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免部分赋税、提供土地资源等优惠政策,以利于制造业的建立和转移。
总之,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是具有内在机制的,投入产出关联和运输成本是根本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是要素禀赋差异,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外在刺激,共同推动了转移的发生与加强。
结论
产业转移作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未来我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改善我国中西部投资发展环境,大力促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形成要素的自我良性循环,构建自我的循环体系。其次,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培育重点行业,完善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最后,完善交通设施,降低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加强省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转移更多的东部地区的制造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的同时,建立全国统一、地区间灵活协调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Krugman,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4)
2.Au, C-C. and J.V. Henderson.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0)
3.Brakman S., H. Garretsen, and M. Schramm.Putt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 the test: free-ness of trade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EU reg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6,36(5)
4.范剑勇,杨丙见.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2(8)
5.闵琳佳.中国制造业转移现象与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金煜,陆铭,陈钊.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