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佑的佛经目录学探微

2014-11-28 18:41陈颖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僧佑;《出三藏记集》;佛教经录;佛经目录学

摘要:僧佑是南朝齐梁佛教有名的僧人、律学大师、佛学家和目录学家,其著作《出三藏记集》为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该目录在著录内容、方法、体例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其记载的诸多佛经、经序、高僧传记等史料,至今对佛经目录学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31-02

1僧佑及其《出三藏记集》

1.1僧佑

僧佑[1](445~518),本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人,至其父辈移居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年幼时颇具天赋,曾随父母出入建初寺,较为崇拜佛经,得以出家建初寺,奉僧范为师。僧佑自始至终执操坚明,废寝忘食、全心全意钻研二十多年,精通律部,被后世尊称为“僧佑律师”。僧佑于律学博大精深,门庭极盛,僧俗弟子一万一千多人。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僧佑学生。诚然,刘勰也参与僧佑整理佛经的工作。据《梁书·刘勰传》中记载:“勰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数年,遂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僧佑是一位深通佛藏的佛教大师,“僧事余日,广讯众典,披览为业”,编纂诸多著作。例如《释迦谱》《释迦方志》《弘明集》《萨婆多师资传》《集诸僧名行记》《世界记》《众僧行仪》《集诸寺碑文》《出三藏记集》等[2]。其中《弘明集》十四卷,成书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8),广泛搜集了从东汉末至梁初三百年间的佛教论著,约一百二十一篇,涉及作者一百多人。“撰古今之明篇,总道俗之雅论”,抑周孔、排黄老,独申释氏之法[3],是研究佛教和当时社会历史的宝贵文献。现存世的著作包括《释家谱》五卷《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和《弘明集》十四卷。僧佑于梁天监十七年(518)卒于建初寺,终年七十四岁。

1.2《出三藏记集》

《出三藏记集》又称 《僧佑录》《佑录》,是现存最早的佛教经目。僧佑结合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的内容,“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南北朝时期,译经十分丰富,但译作散乱、真伪不辨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僧佑决心效法道安,对译经进行汇集、整理,以传真经、弘佛教。他在定林寺和建初寺搭建了般若台,广泛收集经卷,建立经藏。“夫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转梵汉,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逐乃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授受之道,亦已阙矣。”《出三藏记集·序》由于经书几经翻译抄转,而人们又很难审辨,流传各异,难得真传,造成混乱。道安以后出现的大批译经,“年代人名,莫有贯铨,岁月逾迈,本源将没”亟待整理。僧佑便“校阅群经,广集异同,约以经律”,并编纂了专科佛教经目《出三藏记集》。该经录中“记集”收录了东汉至梁的译经、律、论著、序记和译经人的传记,其中涵盖了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的全部内容。它集佛经目录、佛教史研究及佛教资料于一身,是今天人们研究佛学史的珍贵典籍。该目录编纂的目的在于对佛典翻译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及“沿波讨源”。该目录南齐间初为十卷,后进入梁朝时期,又有所增加,达到十五卷。该目录著录佛经二千一百六十二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大若成书于僧佑五十岁前后。所谓出是译出,三藏是指经、律、记。其编制体例划分为四个部分即撰缘记,诠名录,总经序,述列传。①撰缘起一卷,等同于目录学中辑略或总序。记叙述印度佛经及译经的起源,如佛经编纂及传授渊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之异同。例如经律论引《大智度论》《十诵律》《菩萨处胎经》等,详细地叙述佛典结集的缘起、经过及八藏的名称。②卷二至卷五为铨名录四卷,为该目录的主要部分,是历代译经之目录。书目是以书之时代、撰者为次排列的。该部分囊括了汉至梁六代四百多年其间翻译与编撰大量珍贵佛教经典,尽最大努力搜集,分门别类加以区分,总计归纳为十五录。每录的前面记载小序,简要说明该录渊源。由于受到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的影响,凡《综理众经目录》未能记录的内容,僧佑另给予注明,所增订部分,称为“新集”。具体包括新集撰出经律论录、新集条解异出经录、新集表序四部律录、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新集抄经录、新集安公疑经录、新集疑经伪撰杂录、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每录编次不以内容归类,而以时代撰者分类。类列顺序为:异书经(胡本同而汉译异者)、古异经、失译经(遗失译人名字者)和律部(此为佑专长,特别详细)。再次为失译杂经、抄经(撮举诸经大要者)、疑经(真伪未辨者),注经(注介者)。③卷六至卷十二为总经序,七卷。这一部分是诸经前序、后记之辑录,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有僧佑自撰者七十七篇。这些序和后记可使人知译经经过及其内容,有解题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佛典提要。④卷十三至卷十五为述列传三卷,是叙译经人传记的。这一部分辑录了三十二位译经僧人的传记。其前二卷为二十二位外国僧人的传记,后一卷为从后汉至齐的十位中国僧人的传记。这是现存最早的僧传。例如中国僧人如法祖等十人,其史料多被南朝齐梁时期僧人宝唱《名僧传》及南朝梁时期僧人慧皎《高僧传》所采用。

陈颖:僧佑的佛经目录学探微陈颖:僧佑的佛经目录学探微《出三藏记集》在《汉书艺文志》之后,《隋书经籍志》之前,中国佛学经典,成绩斐然。《出三藏记集》佛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于为后人保存了多方面的珍贵资料[4]。如《撰缘记》中有关于佛典来历及译经方法的记述;《总经序》中有许多译经过程的记述;《述列传》中有大量名僧事迹记述等,为后学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陈垣[5]认为:“不幸而其书不存,吾人亦可据此篇目,略知其书之内容为何,此目录学家亟当效法者也。”《出三藏记集》全部收录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佛经目录,东晋高僧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的内容,为后人记录了东晋以前的经作,且可由此窥《综理众经目录》之概貌。2僧佑及其《出三藏记集》在佛教目录学领域中卓越贡献2.1编写总经序。该目录中总经序是《出三藏记集》的最大特点,它是僧佑在总结各佛经目录优点基础上的独创,通过它可考知各译经之经过及内容,了解译经地点与年月。

2.2收录《综理众经目录》。该目录收录了古代有名的佛教目录,即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但此书已失,幸亏僧佑将其全文收入,这不仅保存了我国丰富的佛经资料,且使我们通过读《出三藏记集》,可以想见《综理众经目录》,好像读《汉书·艺文志》,就能想见《七略》一般。

2.3辑录众经序。该目录收录了很多经序,这些序和后记可使人知译经经过及其内容,有解题作用。僧佑把众经之序记辑于一处的做法,在目录学史上有开创意义,也为研究佛经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僧佑于一书中使用多种体裁,以目录为主,又有序、记、列传相辅,互为补充,大大地加强了书目之功能。他采用的辑录众经序、记以对经书起解题作用的做法,应当说是后世所编辑录体解题目录之萌芽[6]。这一体例首创收录序,对后世有所影响,如朱彝尊的《经义考》,效法而辑录各经序跋的,全收各书之序。这对读者很为方便,虽未穷源书,但看序也可知其崖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所创辑录体提要,当是受其影响。

2.4为译经人立传。该目录为译经人立详细传略,专辑一卷,附于全书之末,于知人论世最有裨益。法僧曾赞曰:“安公以下,独推佑,而不讳其短。”并新立“异书”部,容纳不同本子,以便比较。其后经录往往有“一译”或“异译”类,皆其影响所致。

2.5为经书分类。该目录详细分析了经书为多数之部类,首先经书分成多类,按时序著录,又析律为另一部。其中伪经和律系僧佑独创,余皆仿《综理众经目录》。此实开后世诸家许多法门。僧佑在经目分类和编目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对促进佛教目录学之发展大有裨益。

2.6辨伪。该目录阐明了佛典的渊源和翻译方法,新设立“抄经”一部,记高僧事迹。特别值得一提的,其对经论作了详细考察,甄别真伪与异同,并从中钩出译者、译书时间和译经地点,很有参考价值。

3结语

僧佑《出三藏记集》把佛教经目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它还没能依据佛教经典的学术思想和内容体系对经典进行分类,只按当时译经很需要理清次序的急迫之需,按时代、撰人分类,因而必然出现混乱、芜杂的现象,这是其大缺点。其后不久的佛录分类,便开始出现了按大、小乘和经、律、论之体系分类。到隋开皇十四年(594)隋法经撰成《大隋众经目录》,佛教经目才完善为三大类、九录、四十二类的分类体系。此后的佛经目录大都重于从学术思想内容出发进行分类。

参考文献:

[1]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曹之,马刘凤.《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版本目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88-90.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吴平.论《出三藏记集》的目录学价值[J].法音,2002(5):17-20.

[5]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李万健.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编校: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