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升级,提速创新驱动是正解

2014-11-28 02:37:49牛少凤
浙江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浙江驱动创新能力

牛少凤

经济升级,提速创新驱动是正解

牛少凤

2014年,浙江经济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迈上新的台阶。目前,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省区市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居省区市第3位和第4位。2012年,浙江省全社会R&D活动经费支出705亿元,投入强度(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04%,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也清醒认识到,浙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辈出机制不完善等“四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升级难以真正有所突破的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从长远上改变过去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真正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

增强机遇意识、强化忧患意识是前提

牢牢把握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孕育发生和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的重大战略机遇,切实认识浙江传统增长方式无以为继的严峻现实,坚定不移地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浙江加快走上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力已经日益集中地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大国角逐更是紧紧围绕争夺科技的制高点而展开,公司企业的盛衰兴亡同样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能力与持续创新力。现在的国际竞争大势完全昭然若揭,既不虚无缥缈、让人捉摸不定,也不是躲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展露无遗、世所共知,那就是无创新就会被无情淘汰出局,而且一次创新都不够,必须天天创新、持续不断创新。

忆往昔,浙江一直是创业创新的先行者和模范生。看如今,浙江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已经不断弱化。历史地看,浙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有目共睹、世所称道。但发展背后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却也较为沉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严重、重度雾霾频发。旧的以投资为主拉动的“三高一低”增长模式已经无以为继,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的新的发展方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发展地看,浙江资源小省的基本省情,发展后劲乏力的现实困境,决定了吃老本必定坐吃山空、守成规注定抱残守缺。唯有创新驱动是浙江继续走在前列的唯一正解,舍此别无他途,舍此只会标兵愈远而追兵赶超。我们必须从充分认识物质资源越用越少、科技和人才越用越多的深刻哲理出发,痛定思痛、切实转变,坚定不移且心无旁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是核心

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好使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创新驱动的意识增强后,体制就是决定因素。当前旧的束缚创新活力的科技体制已经日益成为套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头上的一道“紧箍咒”,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一定程度被压抑、主动性一定程度遭扼制,使得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聪明才智与潜力活力被科技旧体制人为地阻滞,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只有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才能不断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

必须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加快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以产品成果与市场实绩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建设。完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快发展一批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网上专业技术市场。积极鼓励技术产权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领域的支持和协调等积极作用,用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特别是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健全以激励创新和产业化业绩为评价导向的用人制度、学术职称授予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强化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务之急是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建立在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基础上。

从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历史来看,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相对突出,今天还有所存在。这就使得许多企业的科技创新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不良循环,正是因为相对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浙江仍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和产品价值链的中低端。

只有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促进企业大幅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才能真正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建立在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基础上。毕竟,创新驱动最终还是要靠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说话,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科技研发的能力与水平。可以说,科技是硬实力,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分实力说一分话,有几分实力说几分话。

企业必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把握时代脉搏,同时立足市场需求发展技术,在事关全局和未来的重大关键技术上的判断与决策容不得半点失误。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的今天,要积极鼓励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创业创新踊跃,必须进一步鼓励支持浙商回归创办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特别是要大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品牌效应卓著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支撑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根本

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与胸怀,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努力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复杂严峻发展局面,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大力培养引进浙江急需创新人才,必须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双管齐下。既要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健全制度环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又要激发人才潜心积蓄前进能量、板凳愿坐十年冷的自我成长斗志,勉励人才牢固树立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人才才会在外因内因共同作用下不断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浙江既有人文荟萃的历史优势,又有朝气蓬勃的当代浙商。要从传统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把经济发展从依赖资源、依赖初级产品转到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效率上来。一方面,既可以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腹地对创新人才强烈吸引力的优长;另一方面,又可专注于打造具有浓郁浙江特色与优势的创新人才高地,从而开创浙江创新创业大军勃勃成长的生动局面。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浙江驱动创新能力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