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东北巡边制度

2014-11-28 16:32初丹
世纪桥 2014年6期
关键词:清代

初丹

摘要: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东北边界采取了巡边制度,对我国东北边界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项制度的缘起、管理方式到巡边路线,体现了清政府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治理边境问题的重视。但是,粗放式管理及制度的不系统性也暴露了清政府最后走向没落的根源。

关键词:清代;东北边界;巡边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我国领土的管辖、维护边境的安定、防御沙俄的入侵,对我国东北边界采取了巡边制度,亦称察边。这项清代边防的重要措施,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交通工具极为落后的时代,维持了东北边界一百七十余年的和平与稳定。

一、东北巡边制度的缘起

自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便对东北边界实行了巡边制度。据档案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工部为制作中俄边界界碑一事,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咨文中提到:“托前往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两路查看新定边界之大臣等,于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一带,或此二处附近山上,查找有无合该尺寸之碑石”。[1]清初文人杨宾在《柳边纪略》卷一中记载“康熙庚午,与阿罗斯分界,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一从亨乌喇入,一从格林必拉入,一从北海绕入,所见皆同(时方六月,大东海尚冻)。遂立碑山上,碑刻满洲、阿罗斯、喀尔喀文。”[2]文中所记“康熙庚午”,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高宗实录》记述黑龙江将军富僧阿有关于巡边的奏折中提及:“自康熙二十九年与俄罗斯定界,查勘各河源后……”,[3]由此,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即开始了东北巡边,反映了清政府对黑龙江边境事务的重视程度。

二、巡边方式与路线

据《清史稿》记载:“嗣后请饬打牲总管每岁六月遣章京、骁骑校、兵丁,自水路与捕貂人同至托克、英肯两河口及鄂勒希、西里木第两河间,巡察还报;三年遣副总管、佐领、骁骑校于冰解后,自水路至兴堪山巡察还报;黑龙江官兵每岁察格尔毕齐河口,三年亦至兴堪山巡察还报:岁终报部。”[4]即,巡边制度分为每年巡察和三年巡察两种:外兴安岭一带边境由布特哈打牲总管于每年六月间派章京等率领兵丁,按规定路线至外兴安岭河源处巡察,察毕回报总管,转报将军;每三年则派出副总管等率领兵丁于解冻后,由水路至外兴安岭巡察一次;黑龙江官兵每年到黑龙江上游巡查一次,每三年到外兴安岭巡查一次。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黑龙江与俄罗斯分界处,岁以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协领各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二员,共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至格尔必齐、额尔古纳、默里勒克、楚尔海图等河巡视,谓之察边。”[5]据《龙沙纪略》记载:“五月,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固纳河,河以西俄罗斯地,视察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各五、六十日。卜魁,往者渡诺尼江,西北过特尔姑尔峰、兴安岭,涉希尼克河、开拉里伊木等河,草路弥漫无辙迹,辨方而行,刳大树皮以识归路。墨尔根,往者亦渡诺尼江,西北过兴安岭,盘旋层嶂中,其路径为易识。艾浑,往者从黑龙江溯舟北上,折而西,过雅克萨城故墟,至界碑。”[6]即,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于每年五六月份间各派协领一人,佐领、骁骑校各二人,兵八十人,分三路巡查边境。

清乾隆三十年(1765),黑龙江将军富僧阿为详细掌握边境情况,派遣黑龙江副都统瑚尔起及协领纳林布、伟保、阿迪木保率部巡边。富僧阿在关于巡边事宜的奏折中,记述了此次巡边的四条线路及情况:“据往探格尔毕章河源之副都统瑚尔起禀称:‘自黑龙江至格尔毕齐河口,计水程一千六百九十七里,自河口行陆路二百四十七里,至兴堪山,其间并无人烟踪迹。又往探精奇里江源之协领纳林布称:‘自黑龙江入精奇里江,北行至托克河口,计水程一千五百八十七里,自河口行陆路二百四十里,至兴堪山,其地苦寒,无水草禽兽。又往探西里木第河源之协领伟保称:‘自黑龙江经精奇里江入西里木第河口,复过英肯河,计水程一千三百五里,自英肯河口行陆路一百八十里,至兴堪山,地亦苦寒,无水草禽兽。又往探钮曼河源之协领阿迪木保称:‘自黑龙江入钮曼河,复经西里木第河,入乌默勒河口,计水程一千六百十五里,自河口行陆路四百五十六里,至兴堪山,各自俱无俄罗斯偷越。”[7]

三、巡边制度的管理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察边之事于七月内咨报理藩院,而边界清谧,例于年终专折奏闻。至于将军惟新任者察边,余不尔。”[5]规定了每年巡边结束后,要在七月内将巡边情况咨报理藩院,新上任的黑龙江将军要亲自巡边,其余则可免除。

据《龙沙纪略》记载:“路多蜢,如蜂,其长径寸,天无风或雨后更炽。行人尝虚庐帐以纳蜢,而宿于外。帚十数齐下,人始得餐。螫马、牛流血,身股尽赤。马轶,觅深草间,见蜢高如邱,知其必毙,弃不顾矣。囊糇粮于树,归时取食之。近颇为捕生者所窃,乃埋而识之。渡河,伐树为筏,马凭水以过。”[6]记载了巡边途中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清代卜奎竹枝词》:“五月巡边草茁荄,西行轻骑抵河涯。无皮树下堆高冢,归路糇粮去日埋。”生动地勾画了巡边的艰苦状况。为了防止官兵因难而生畏,逃避巡边,保证巡边的顺利进行,清政府也采取了监督措施。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每年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又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以为定例。”[5]

咸丰元年(1851)四月初七,清政府理藩院接到俄罗斯枢密院的咨文,称“俄罗斯获悉近一段时间以来,阿穆尔河(黑龙江)河口屡有外国船只出现,其中数艘为兵船,我们认为在此地出现绝非无目的之举。鉴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特紧急通知给贵国政府。”清政府接到咨文后,迅速做出安排部署,指派黑龙江将军英隆组织巡边队伍前往黑龙江口、乌第河等处巡边。英隆派遣部队从黑龙江城和呼伦贝尔城两处出发,黑龙江城由协领崇安、佐领付明阿带队,于五月二十日自黑龙江城起程,由黑龙江水路乘舟而上至俄罗斯界额尔古纳河口;呼伦贝尔城由佐领敖拉昌兴带队,于五月二十六日自呼伦贝尔城陆路起程,两队至额尔古纳河口会面,会同卡伦官兵在额尔古纳河口进行认真巡查,未发现外国船只。此后,两队即合为一队,顺流回到黑龙江城,再次准备好给养后,于七月初七,乘小舟由精奇里河入西勒木迪河,请鄂伦春人为向导,前行至英肯河口,因河面浪急石险,于是泊舟就陆,向东北上行。于第三日到英肯河源,上外兴安岭之巅巡望,未发现异常,下岭顺岸前行二日,见乌第河接乌忒河,顺岸又前行二日至乌忒河之希密尔达克河口,见乌忒河甚宽,两岸山林险峻丛杂,河岸倒木纵横满地,不能前行,于是登高远望,查看四周并无烟火,沿河亦无大小船只。巡边队伍即在河边大木上刻记查看年月日期,以备日后巡察之记,并将所查情形及查看山川绘图上报省城。八月十五日,崇安等到达省城卜奎,黑龙江将军英隆又进行了询问,与先前上报基本一致。八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英隆向清政府上《奏查明乌第河及黑龙江现无外国船只行驶折》,奏明经派员往查黑龙江口及乌第河等处无外国船只,疆界安静。并行文所属各城及各处卡伦,务令严加防范,不得因业经查过而疏懈,同时对重要地区严密巡查,将乌第河、乌忒河添入新绘地图,一同呈报给咸丰皇帝。九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看完奏折朱批“知道了,图留览。”这次巡边从四月十七日清政府得到信息安排布置,到五月二十日至八月十五日实地巡察,再到九月十七日咸丰御览,历时五个月,安排得当、程序分明,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清政府对东北巡查的管理。

四、巡边的意义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清代地理学家何秋涛讲:“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接界,最著者莫如雅克萨城。由雅克萨城以西千里而近为尼布楚地,已入于罗刹;由雅克萨城以北千里而遥为外兴安岭,中间别无城戍,惟雅克萨为水陆扼要之区,虽未设官置戍,然每岁察边,会哨必至焉。”[8]阐明了东北巡边的目的,从控制要塞地区出发,进而控制边境全局。因此,东北巡边不仅仅是清政府边防上的需要,也体现了清政府捍卫国土主权的良苦用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对边界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建立良好的边境秩序,给边内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但是,在实行东北巡边的一百七十余年时间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巡边虽然起到了防止沙俄肆意入侵的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其一,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对外兴安岭进行了大规模巡视外,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清政府才对外兴安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巡查,期间历时七十余年,体现出了清政府对外兴安岭地区没有足够的重视;其二,因巡边路途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渐次流于形式,特别是将巡边转变为巡查卡伦,自行缩小了巡察范围,对边界管理极为不利;第三黑龙江将军衙门由旧瑷珲迁至新瑷珲,再迁至墨尔根,最后迁至卜奎,四次南迁缘于黑龙江地区军事防御重心的转移,但也直接导致了兵力日益远离中俄边境,对东北边界长期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M].

[2]杨宾.柳边纪略(卷一)黑龙江述略(外六种)[M].

[3]清高宗实录(卷七四三)乾隆三十年八月壬戌[M].

[4]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二十二[M].

[5]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五)[M].

[6]方式济(龙沙纪略)[M].

[7]清高宗实录(卷七四三)乾隆三十年八月壬戌[M].

[8]何秋涛.朔方备乘(卷十四)[M].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