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岩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丰富历史遗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准确把握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内涵,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而促进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全面运用,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一、 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内涵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战争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和开拓创新等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理想、道德、信念和精神。黑龙江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主要表现为革命时期形成的为国奋斗、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兴十四精神、张丽莉精神等。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是反映这些伟大精神的载体,包括革命遗址、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及相关文学文艺影视作品等。黑龙江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萧红故居、东北抗联博物馆、杨子荣烈士陵园、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黑龙江的红色资源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黑龙江的传承和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把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可以“丰富、延展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在更加生动、鲜活的基础上增强其真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1]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黑龙江红色资源应用现状
(一)黑龙江红色资源开发不全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尽管黑龙江地区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综合系统的开发。现在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博物馆、文献资料室、旅行社,高校及部分学者且各自研究角度不同。博物馆、文献资料室侧重于对史实的研究及史料的保护;旅行社集中在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线路来实现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各高校集中在红色资源教学案例的搜集整理,更侧重于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研究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开发,各种红色资源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各地的红色资源利用和运用难以发挥整体效应,这种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德育实践中红色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和整体性效果”。[2]应用黑龙江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的开发至关重要,目前黑龙江的很多高校有意识开发这一资源,但是对黑龙江丰富庞杂的红色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并筛选出有教育功能与精神价值的内容,进而转化为教育资源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保证,这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黑龙江红色资源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细致的开发,这样的开发现状使得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一直沉寂,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
(二)黑龙江红色资源应用不足
黑龙江的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严重不足。一方面黑龙江红色资源开发不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可借鉴的相对全面系统完善的“红色资源教学资料库”,在教学中难以将恰当的案例,贴切的史实,生动的事件及在这些史实事件中体现的伟大精神等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的运用缺少前期的资料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意识不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政课教师的红色资源运用意识直接决定着红色资源的课堂应用效果。目前在黑龙江只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主要侧重于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实现育人功能,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多数院校的教师对不重视红色资源,很少有目的地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的有效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不能对红色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取舍,不能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机结合,没有做到红色资源的融会贯通,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红色资源是历史的产物,难以实现当代的教育价值,“红色资源过时论”这种错误认识根深蒂固于某些教师的头脑中,因此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很少使用或者干脆不用红色资源。与此同时,学校的配合与支持力度不强,课堂班额过大,教学课时紧张等因素也影响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三)黑龙江红色资源运用的方式方法单一
教学方式方法的准确运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当前在运用黑龙江的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节日化、形式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红色的史实资料,展示了一些图片或影音资料,但是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如建党节,五四青年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无论是课堂的讲解,课上的主题活动,课下的作业布置,课外的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多数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学校出于出行安全、资金来源、教师配置等因素的考虑、没有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有些学校只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并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就应付了事;有些学校虽然将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但很少真正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有些学校虽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但是多数是组织学生到名人故居,历史纪念馆听一听、看一看、走一走,走马观花,注重过程,参观访问之前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参观访问之后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评估社会实践考察的效果,实践教学赶过场,走形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局限使得红色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应用,也难以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
三、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系统的开发黑龙江红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学产品”
黑龙江的红色资源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全、品位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难度较大。首先,对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开发需要高校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开发。作为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要主动寻求同历史博物馆、文献研研究室、旅行社及本省其他高校学者的合作,改变过去各研究主体单一研究的模式,建立与各研究主体联合互动研究开发的机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密切合作。其次,要把握线索理清脉络,对黑龙江的红色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开发。纵向的开发就是按照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将黑龙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革命史实、重大事件进行梳理,保持其连续性和系统性,发挥黑龙江红色资源的整体效应。横向的开发就是将黑龙江各地区之间乃至与黑龙江地域相连的吉林辽宁等省在革命建设中相互配合的革命实践进行整合综合开发,保持其兼顾性和全局性,发挥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开放性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将纵向和横向整合的成果有机结合,对黑龙江的红色资源中的物质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对精神资源进行提炼和升华。最后,将黑龙江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结合。在运用物态的黑龙江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黑龙江红色文化,红色革命精神的内涵,从中筛选出能够辅助教学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相关史实事件及精神品质,进而形成以黑龙江红色文化为主线的集物态、史实、人物、事件、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形成有黑龙江特色的“红色资源教学产品”。
(二)科学准确的应用黑龙江的红色资源,完善黑龙江红色资源应用体系
加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任课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红色资源运用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黑龙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和伟大精神对丰富、完善和升华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对红色资源进行筛选和取舍,用足红色资源,寓教于红。其次,提高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红色资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任课教师进行培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察培训,丰富红色资源知识储备,扩展红色资源视野,提升教师运用驾驭红色资源的能力,确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要把红色资源开发成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教育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要帮助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教学案例,加强教学管理,协助教学评估,使红色资源贯穿于五门必修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红色革命史实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注重红色事件的案例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注重红色精神的弘扬,五门课传承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这样才能确保将黑龙江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黑龙江红色资源运用方式方法
“搞好红色教育教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在教学中应用红色资源绝不仅仅是展示一张图片,讲解一个故事,播放一段视频这样简单,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实现红色资源运用的常态化、实质化、连续化,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要将红色资源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红色史实、事件、人物、图片及视频辅助教学,教学案例要精心设计,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要合理筛选和截取,贴切准确,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其次,要利用红色资源丰厚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根据黑龙江红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把黑龙江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优势。在教学环节,在讲授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讨论、辩论、情景模拟、名言警句的解读活动、开展红色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课下组织学生阅读红色书籍文献、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等文学文艺作品,还可以创建红色品牌社团、开设红色网站或红色专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广阔阵地。在社会实践环节可以将纪念馆,博物馆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安排学生到红色资源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研究馆的资料整理员或其他工作人员,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经受思想的洗礼。运用黑龙江的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康丹丹.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 系的应然与实然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2]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9,(8).
[3]张泰成,常胜.论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