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琳 王丽萍 张晓娟 高海波
失眠是指睡眠启动和睡眠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有多种形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再睡困难、醒后不适或疲乏感,或白天困倦[1]。根据赛诺菲圣德拉堡制药集团2002年在全球的睡眠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地区有45.4%的人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2]。焦虑症状在失眠患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很多失眠症患者害怕失眠或失眠带来的危害而产生的入睡前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失眠症状[3]。因此,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一定要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焦虑症状。目前临床上除了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失眠外,新型的抗抑郁剂米氮平也广泛用于治疗失眠[4-6]。养血清脑颗粒是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珍珠母、元胡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血虚肝亢所致各种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有人研究此药能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7-8]。为了进一步提高失眠症患者的治愈率,我们将养血清脑颗粒与米氮平联合使用进行了临床观察,评估两种药物合用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3年2-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主诉为失眠的患者,所有患者符合ICD-10[9]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23~74岁,平均(52.6±11.6)岁;平均病程(38.9±28.1)个月;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10]评测总分>7 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0]≥8 分;既往无精神病史,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米氮平)和对照组(米氮平)各31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52.7±13.8)岁,病程(40.0±25.4)个月;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52.6±14.5)岁,病程(38.9±28.2)个月。两组之间不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基线时的PSQI 及HAMA 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入组前和治疗2、4、6、8 周末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10]及8 周末实验室检查评定治疗的安全性。两组间以量表评定的减分率变化为评价指标:减分率<25%为无效,25%~49%为好转,50%~74%为显著改善,≥75%为临床痊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8 周末各评1次症状量表(TESS)评定其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和治疗第8周末分别进行血、尿常规、血生化以及心电图的各项检查。
1.3 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5.0 测试版进行统计分析,界定α=0.05(双侧检验),作相应的正态性检验和t 检验。
2.1 两组间PSQI和HAMA 总分的变化
2.1.1 PSQI 总分变化 研究组PSQI 总分治疗2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即有显著差异(P<0.01),至第8 周结束时,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1.2 HAMA 总分变化 研究组HAMA 总分治疗2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4 周时,研究组的HAMA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2 两组间PSQI和HAMA 减分率的对比 研究组在治疗2周及8 周末PSQI 减分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AMA 减分率在治疗2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8 周末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 的比较(±s)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 的比较(±s)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AMA 的比较(±s)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AMA 的比较(±s)
表3 研究组和对照组PSQI和HAMA 减分率的变化(%)
2.3 关于睡眠质量的改善 研究组在治疗第2 周末时PSQI评分<7 分即治愈者有10例,治愈率为32.3%,而对照组治愈者只有5例,治愈率为1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治疗后第8 周末时,研究组的治愈者为26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83.9%,而对照组治愈者为21例,无效10例,治愈率为67.7%,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副反应比较及安全性 两组在治疗第2、8 周末,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口干、头痛头晕。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的2 周内,症状均较轻微,均未做特殊处理,未影响患者继续服药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副反应逐渐消失。两组的血、尿常规以及血生化和心电图等检查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日渐加大,失眠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失眠症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以及疲乏感,白天困倦,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11]。因此很多患者极度关注自己的睡眠状况,白天担心自己的睡眠问题,从而引起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失眠的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有高达50%的患者常常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12-13]。所以,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点出发,将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治疗和焦虑状态同时作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评价指标,探寻一种更为有效地治疗方式,为更多患者解决失眠的问题。
失眠,在中医古籍《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①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②阴虚火旺,肝阳扰动;③阳不交阴,心肾不交;④心虚胆怯,心神不安;⑤胃气不和,夜卧不安。由上而知,失眠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为血之来源,由于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14-16]。
TNS(中国)调研公司2006年中国6 城市普通人群睡眠问题调查报告:只有27%的患者接受医生的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的患者接受苯二氮类药物治疗,有的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有的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由于苯二氮类药物有药物依赖、撤药反应及失眠反弹等副作用,传统三环类药物有抗胆碱能副作用及心律紊乱、过量致死等危险,所以非精神科医师需要谨慎应用。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 能抗抑郁剂,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临床上除用于治疗抑郁症之外,也可以用来改善失眠症状。在临床试验中,米氮平除有镇静过度的副作用外,还有食欲增加、体重增加、浮肿以及静坐不能等副作用[17-18]。
养血清脑颗粒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为四物汤,其功效为补血和血;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上行头顶,活血化瘀;当归补血活气,祛风止痛,二者皆为君药;熟地、白芍和珍珠母补血养肾,养血滋阴和平肝潜阳为臣;佐药决明子、夏枯草药性寒凉,能清肝之热而抑阳之亢,使药细辛则起通窍作用。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经活络;钩藤平肝熄风,潜阳;延胡索活血行气。故养血清脑颗粒功效为补血活血,平肝熄风,兼清肝火。主治血虚肝亢所致各种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而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类似现代医学中的焦虑现象。而动物实验证实,养血清脑颗粒能明显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对小鼠具有一定镇静作用,能明显延长使用戊巴比妥钠后小鼠的睡眠时间,具有催眠作用,且均与阈下剂量(不引起明显药理作用的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亦说明养血清脑颗粒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19]。所以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失眠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米氮平治疗,两组在治疗后PSQI和HAMA总分均较基线时有明显下降,而且研究组的PSQI 分数在治疗2、4、6、8 周末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AMA 总分在治疗4、6、8周末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PSQI 减分率在治疗2 周及8 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AMA 减分率在治疗8 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失眠症的总有效率达83.9%,对照组为67.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用药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同时,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反应,两组间的TE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养血清脑颗粒的安全性较高,联合使用并不加重单独用药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米氮平与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使用,具有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之功效,两药配合取得了满意疗效,能更快、更有效地缓解失眠症患者的失眠症状以及焦虑症状,且安全及耐受性好。
[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157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3]刘勇,印玲.情绪异常与失眠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3):238-239
[4]唐章龙,唐健,徐英纳,等.米氮平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5):407-408
[5]朱金富.米氮平与氟西丁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199-200
[6]宋传福,李江涌.失眠症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655-656
[7]黄各宁,陈积优.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及其对内分泌激素影响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1):42-43
[8]陈金鸥.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6):461-462
[9]刘平,许又新.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7-110
[10]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33
[1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2-159
[12]张露,严由伟.元担忧和失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899-890
[13]李融,侯钢,武玉兰,等.失眠相关因素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1):28-33
[14]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2-136
[15]严晓丽,王翘楚.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J].北京中医药,2008,27(1):22-23
[16]王翘楚.失眠症的中医诊断辩证与治疗[J].中医药通讯报,2006,5(5):10-13
[17]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00-901
[18]申秀云,周侠.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5):446-447
[19]高雅玲,王彩娥.养血清脑颗粒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88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