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岁儿童的归因风格特点初探

2014-11-28 08:01:54贾文静郑维廉冯胜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正性归因负性

贾文静 郑维廉△ 冯胜闯

归因风格也称“归因方式”或“解释方式”,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在影响抑郁症状的各种认知因素中,它得到最多关注[1]。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以大学生或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鲜有文章从预防的角度来了解儿童归因风格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2-5]。但国外已有研究表明[6],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归因风格会变得更悲观,男生在整个青春期的抑郁会减少,女生的归因风格则会持续悲观。悲观归因风格使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大[7]。Nolen-Hoeksema 等人[8]的1 项历经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的不良归因风格能显著预测5~8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增加,但在3、4年级学生中没有显著预测性。这些研究,不仅说明归因风格与抑郁的关系,更说明在儿童期及进入青春期前后,学生的归因风格由于性别、年龄差异而呈现一定的发展特点。然而,对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归因风格特点却少有研究涉及。

小学是儿童走向青春早期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形成的归因风格可能会延续到青春期。学生在这个阶段正在经历着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迅速变化,可塑性大,是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归因风格、矫正不良消极归因的最佳时机。Seligman 等人早在20年前,已经尝试从改变归因方式的角度来预防儿童抑郁的发生,并取得一定的效果[9]。相关研究也表明,积极归因训练可以缓解学生的抑郁症状[10]。国内对学生归因训练多以韦纳的理论为依据,注重学业成绩的改善,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层面[11-13]。因此,了解青春期前儿童的归因风格特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做好小学生迈入青春期的过渡工作,对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及身心健康发展会有一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方便取样,选取开封兰考县两所小学三~六年级各6个班,江西萍乡1 所小学三~六年级各2个班,共发放问卷2400 份,有效问卷2109 份,男生1090人,女生1019人,平均年龄(11±1.2)岁。三~六年级的人数分别为303、469、677和660。

1.2 方法

1.2.2.1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是Kaslow,Tannenbaum和Seligman 根据归因理论编制,适合8~12岁儿童。共有48个备选条目,包含持久-暂时,普遍-特殊和内在-外在3个维度。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的条目各占一半。每个条目代表1个假设的事件,两个选项代表对此事件发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解释。问卷采用0、1计分。李旭[14]对该问卷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并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目前查阅到文献也多引用此版本。但李旭仅检验乐观归因(CP)和悲观归因(CN)的信度为0.58和0.56,以总分越高,代表越具有乐观的归因风格;并未报告该问卷的详细情况。而不同的研究者在使用该问卷时,有的将归因风格定义为一个合成分数,有的将其分为归因的不同维度。且原问卷中的个别题目,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翻译可能不大适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在结合现在已有的中文版本,对个别题目在翻译上进行调整,暂定中文稿。然后,请英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同时也是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回译成中文,并根据回译的结果与原始英文量表进行比较,再次核对修改。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拟合指数为χ2=3909.39、χ2/df=3.62,GFI=0.90、AGFI=0.89、RMSEA=0.035、RMr=0.008。儿童归因风格问卷总分、正性和负性事件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75、0.66和0.62;内外、稳定和普遍维度上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44、0.60和0.59。正负事件与3个维度之间共可形成6个分量表,其Cronbach α 系数在0.31~0.54 之间,这个结果与相关研究相吻合[15-16]。综合以上分析,儿童归因风格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验问卷的基本要求。

1.2.2 问卷计分及分数意义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的具体得分解释如下:归因总分=G-B,即正性事件的总得分减去负性事件的总得分,分数越高,越乐观。G(Good)代表着儿童平时对正性事件的总体反应情况,B(Bad)代表着儿童平时对负性事件的总体反应情况。G=PVG+PMG+PSG,B=PVB+PMB+PSB。PVG(Pervasive-good events)、PMG(Permanentgood events)和PSG(Personal-good events)分别代表着儿童将正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个人化的乐观倾向;PVB(pervasive-bad events)、PMB(Permanent-bad events)和PSB(Personal-bad events)代表着儿童将负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个人化的悲观倾向。而HoB(The hopelessness score)即无望感=PMB+PVB,代表着儿童将负性事件永久化、普遍化的悲观倾向。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7.0 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 检验(LSD 多重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儿童归因风格的性别特点 见表1。小学女生的各项归因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除在PVB、PMB和HoB 上得分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维度上得分的性别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数据表明,男女生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对正性事件做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而对于负性事件,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内部归因。但是在负性事件的普遍和稳定归因维度上没有性别差异。

表1 小学生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s)

表1 小学生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s)

2.2 小学生归因风格的年级特点 小学生在归因风格的年级差异见表2,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归因风格总分(G-B)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各个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正性事件的归因差异

图2 不同年级学生在负性事件的归因差异

图1和图2 表明,正、负事件归因倾向的年级变化情况,小学高年级学生倾向于对负性事件做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而对正性事件做外部归因,无望感明显增加。

表2 小学生归因风格的年级差异(±s)

表2 小学生归因风格的年级差异(±s)

注:a 代表事后多重比较时,与三年级相比差异显著,b、c、d 则代表与四、五、六年级相比差异显著。* P<0.05,**P<0.01***P<0.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小学女生比男生乐观。Seligman 等人的研究[17]也证实,女孩在青春期以前显著比男孩乐观。但是针对不同归因维度(除PVB、PMB和HoB 外),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正性事件,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做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而对于负性事件,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负性事件的普遍和稳定归因维度上则未显出性别差异,与Seligman 等人[18]发现比较一致,他们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对负性事件做内部归因,而在负性事件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女生这种归因结构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结构是否会让她们在小学有较好的表现,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虽然小学生的总体归因风格未显出年级差异。但归因各个维度的年级差异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易于对负性事件做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而对正性事件做外部归因,无望感明显增加,这些特征容易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并产生抑郁,值得教师和父母关注。这些特征的产生机制是否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有关,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小学三年级更倾向于把负性事件视为特殊、不稳定、外部的原因,对正性事件他们更倾向于内部归因,并且做特殊、不稳定的归因。对于该研究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事物的归因主要依赖于身边的“重要他人”的判断(如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而这些判断具有不稳定性和因人而异性,因而他们更易于将负性事件的原因归因外界因素,做特殊、不稳定的归因,但对于正性事件的归因,低年级的学生是否可能会更倾向于从教师家长的态度、评价上获取信息,而且他们用于整理外部信息的认知范畴比较有限(根据Erikson 的理论,小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是好孩子吗?”),因而,他们容易将这些评价简单地解释为成人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好学生”,从而做简单的内部归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积累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能比较客观的认识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但归因风格却比较悲观,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关研究也发现[19]:儿童考试的成功归因与失败归因倾向随着年龄、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分化。在考试成功时,年级越高的儿童越少进行能力归因,而更多地进行环境归因和题目归因,表现出悲观的归因风格。

本研究提示:在小学阶段女生整体上比男生乐观,因此,教师要适当多给予男生一些指导帮助,矫正其较为悲观的归因倾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倾向于对负性事件做悲观归因,绝望感明显增加。这说明在小学应针对孩子的归因特点,适时开展归因训练,教师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悲观归因的积极面,同时更应该认识到悲观归因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努力转变不良的归因倾向,养成乐观的归因风格,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做好学生迈入青春期的过渡工作,这会有益于预防青少年期的抑郁倾向,并培育出孩子的坚韧性。

[1]AbeLla J R,Hankin B L.Handbook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Guilford Press,2008:35-68

[2]戴琴,冯正直,戴勤素.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37-341

[3]王增文.高职大学生应对、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94-697

[4]杨会芹,刘晖,李瑗.生活事件自尊及归因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66-467

[5]孙聪,张宁,杨华,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归因方式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0-13

[6]Garber J,Weiss B,Shanley N.Cognitions,depressive symptoms,and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3,102(1):47-57

[7]Gladstone T R G,Kaslow N J.Depression and attribu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5,23(5):597-606

[8]Nolen-Hoeksema S,Girgus J S,Seligman M E.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depressive symptoms: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M].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2,101:405-422

[9]Seligman M E P,Reivich K,Jaycox L,et al.The optimistic child[M].Houghton,Mifflin and Company,1995

[10]Glandstone T R G,Kaslow N J,Seeley J R,et al.Sex differences,attributional style,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7,25(4):297-306

[11]张野,李其维.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47(4):785-788

[12]孙静,邓小丽.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与中学生化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4(1):33-36

[13]韩仁生,邹敏.不同学习水平初中生考试归因特点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8,21(2):93-96

[14]李旭.青少年抑郁与归因风格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北京:北京大学,1999

[15]Yu D L,Seligman M E P.Preven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children[J].Prevention & Treatment,2002,5(1):9a

[16]Jacobs R H,Reinecke M A,Gollan J K,et al.Empirical evidence of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for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gnitive science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Clinical Psy chology Review,2008,28(5):759-782

[17]Seligman M E P.The optimistic child:A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against depression and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M].Download iTunes eBook,2007:76-77

[18]Seligman M E P,Peterson C.A learned helplessness perspective on childhood depression:Theory and research[J].Depression in YoungPeople: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1986:223-249

[19]康英.小学儿童考试成败归因特点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18(2):59-64

猜你喜欢
正性归因负性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高校辅导员正性道德情感刍议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