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何雪
摘要:土地细碎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概述土地细碎化的内涵,介绍土地细碎化程度测定方法,分析土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及土地细碎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细碎化;Simpson指数;土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17-03
土地细碎化在17世纪就已成为许多国家土地利用的显著特征,但其研究发展缓慢,约200 a后才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有学者开始定量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土地细碎化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土地产权的角度对土地细碎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土地细碎化的形成原因及测定、土地细碎化与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关系、土地细碎化与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及农民收入关系等。
1 土地细碎化的内涵
近年来,土地细碎化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备受关注,其概念也在各研究领域得到更好的诠释。在研究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方面,谭淑豪等人从土地产权的角度概括了土地细碎化的定义:“农户所经营的土地被分割为零碎的、分散的、地块大小不一的若干小块,并且每块的面积比较小。”在农地流转研究方面,王兴稳等人认为:农户拥有的多块土地互不相邻且平均面积较小,是土地细碎化必需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孙雁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研究土地细碎化时,对土地细碎化定义为:“受人为或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难以成片、集中、规模经营,土地利用呈插花、分散、无序的状态。”赵凯在研究土地细碎化定量测定方法中强调:土地细碎化具有农户经营土地块数相对较多、单个地块的面积较小且存在差异、肥沃程度不一致、家庭距离地块远近不同4个特点。王秀清等人在研究农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中指出:土地细碎化是指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零碎的几块,农户拥有的土地的地块大小不一、距离远近不等。
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得出:土地细碎化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土地块数相对较多、单个地块面积较小且存在差异、肥沃程度不一致、家庭距离地块的远近不同等特点的农户经营土地的形式。
2 土地细碎化程度的测定
现有对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单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评价方法。单指标评价法包括块均土地面积、户均承包土地块数量、平均地块距离;综合指标的Simpson指数是目前研究领域公认的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它综合了地块数量和块均土地面积,基本公式为:
SI=1-αi2
αi2
式中:n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αi为每块土地的面积。SI介于0和1之间,SI数值越大,说明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反之说明土地细碎化程度越低。
目前,研究中多采用地块数量、平均地块面积和Simpson指数对土地细碎化进行度量。例如:张尹君杰等人在研究土地细碎化的正面与负面效应的双重论证中,采用耕地块数度量土地细碎化;吴洋在研究土地细碎化与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中,采用农户平均每块耕地面积表示土地细碎化程度;刘涛在研究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中,采用Simpson指数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苏旭霞等人在研究农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中,选用播种面积、播种地块数和土地质量来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李功奎等人在研究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中,利用家庭拥有的耕地面积和平均每块地到家距离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李庆东用农户经营的地块数、农户经营地块的面积和农户经营地块之间的距离来反映农户所经营耕地的细碎化程度。
3 土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土地细碎化是在政治、经济、技术、制度、人口、生产力、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结构将土地分割成不规则且零散的地块,该情况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区,而平原地区多由河流、道路等的阻断作用将平整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地块;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和人口的分布是造成土地资源稀缺及其分布不均的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也是导致土地细碎化不可避免的又一因素。
土地细碎化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均分制”和“诸子均分制”;子嗣对父母土地的继承也将土地分割成多块;此外还有人地关系比例、家庭规模的缩小、农地功能的变迁及土地流转等社会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是公认的我国土地细碎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土地的原则是:在数量上,按照人口分配;在质量上,按照土壤肥力、地块与家庭远近进行分配;当人地比例发生变化时,再进行周期性的调整。这样,农户分得的土地为若干小块,且都不连在一起,加剧了土地的细碎化程度。
4 土地细碎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
4.1 土地细碎化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
刘涛等人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复种指数下降,并加大了农户的耕种难度,不利于农户对土地进行投资,进而影响了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
4.2 土地细碎化与农户农业生产
吴洋等人在研究湖北省老河口市丘陵地区土地细碎化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的影响中发现,由于丘陵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比较严重,土壤肥力、地势高低的不同造成地块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与土地细碎化呈正相关关系。即单位土地地块数越多,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越多。当每块土地增加一个单位时,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相应增加0.61个单位。虽然土地细碎化以多元化的种植分散了农户生产投入的风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模效应,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苏旭霞等人在研究农用地细碎化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发现,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玉米和小麦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影响了其产量。通过建立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土地规整后的粮食生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过土地规整,可以消除土地细碎化的负面影响,粮食产量将有显著的提高。
4.3 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
许庆等人在理论分析农用地细碎化影响农民收入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民收入决定函数实证研究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所拥有的地块数和家庭所拥有的土地面积都与家庭人均年收入呈正相关,即土地细碎化对收入的正面作用要大于其负面作用。
李功奎等人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农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农户拥有地块的数量与农户种植业多元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户的种植业净收入与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土地投入、拥有的地块数量、农户家庭的外出劳动力数量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该结果并没有否定农用地细碎化会降低规模经济的效应、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和降低农业产出水平。只有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降低对农用地的过分依赖,才能促进土地流转,降低农用地细碎化程度。
5 结语
目前,我国在土地细碎化的概念、测定方法、形成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研究多倾向于采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土地细碎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实证,得出土地经营的最佳规模,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孙雁.农地细碎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 921-6 925.
[2] 王兴稳,钟甫宁.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J].中国农村观察,2008(4):29-34.
[3] 赵凯.论土地细碎化及其定量测定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0):35-39.
[4] 王秀清,苏旭霞.农用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2(2):2-7.
[5] 张尹君杰,卓建伟.土地细碎化的正面与负面效应的双重论证——基于河北省农户固定观察点资料的实证研究[J].(下转第21页)(上接第18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25-29.
[6] 陈培勇,陈风波.土地细碎化的起因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9):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