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吃不到新药?

2014-11-27 02:45袁越
东西南北 2014年17期
关键词:新药临床试验药品

袁越

改革开放后,全世界绝大部分创新产品,只要不违反中国法律,均可以在第一时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造福国人,只是在部分领域有配额和关税等方面的限制而已,但药品是个例外。

丘××,今年80岁,4年前被湖南长沙湘雅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癌晚期,医生采用了常规的激素疗法,治疗失败。之后又采用常规化疗,依然没有效果,病情逐渐恶化,医生束手无策,病人似乎只能回家等待奇迹了。

一次闲聊中,医生提到美国刚刚批准了一种名为阿比特龙(abiraterone)的新药,专门对付这种情况。阿比特龙是由美国美洲狮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疗效十分明显,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巨大。美国FDA得知情况后破例给予了优先审批通道,仅4个月即于2011年4月批准了该药在美国上市。

他们原打算从美国购药,但对方不但要求医院开出相应的处方,还要求病人去美国接受检查。考虑到路途遥远,以及不菲的开销,家属没有同意。此时传来利好消息,香港政府于2012年批准了阿比特龙,于是病人家属带着医生处方去香港医院买药。虽然海关的清关手续繁杂,还要交22%的进口税,甚至曾经遇到过被退关的情况,但不管怎样药终于买回来了。服药后丘老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改善,至今仍然健在。

丘老先生及其家人算是幸运的。很多像他这样的患者找不到境外买药的渠道,还有很多患者费尽精力去境外购药,结果买到的却是假药,最后人财两空。所以说,只有想办法让新药及早获取在我国的上市许可,才能真正解决像丘××这样的病人所面临的窘境。

那么,中国病人为什么不能及时地吃到新药呢?

药,为什么这么慢?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美国成立了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商业活动进行监管。FDA药审基本框架的核心内容,就是临床试验。

现代药物的研发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是前期的药理毒理等基础研究,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接下来就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人体为试验对象。这一阶段又可以分成三期。

换句话说,一种新药能否上市销售,药厂说了不算,必须通过Ⅰ~Ⅲ期临床试验,并被FDA批准才能在美国上市。药厂如果再想将其推广到其他国家,则必须经过对方的药品管理机构认可。由此可见,如果每个国家的政策法规都不一样,麻烦就太大了。于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在布鲁塞尔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试图通过协调,为药品研发和审批上市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性指导标准,加快新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发使用,满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这三大原则。

自那之后,全世界大部分现代化国家都加入了ICH,只有中国是例外。

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的简称)执行总裁卓永清说,“ICH的成立帮助了很多不发达国家的病人,让他们能够及时用到最新的药物,中国借鉴了ICH的部分原则,但没有真正加入这个组织,所以中国的新药评审制度和国际不接轨,国外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重新临床试验。”

那么,一种已被FDA批准的药物为什么还要重新做临床试验呢?药明康德公司执行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杨青博士说,这个做法有可能始自日本:“日本人过去一直认为自己体质上和西方人不一样,要知道,日本是最早西化的非欧国家,在此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这么做也许有它的道理。”

临床试验完成后,药监部门还要审查试验结果,这也需要时间,按照目前的速度,平均需要20个月才能走完这套程序。之后还要经过进口报关、药品检验、药厂报价、招标采购等环节,平均还得需要7个月时间才能进入医院。另外,处方药和其他商品不一样,消费者(病人)不能直接去医院采购,需要由医生开处方,而医生对于一种新药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进口新药在中国上市3年后才能在三甲医院达到50%的普及率,其他医院甚至更慢的原因。这样算下来,一种新药从开始申请到最终被中国患者吃到平均需要5年时间,这指的是自费药。如果再算上纳入医保目录所需时间,平均需要等6~8年。

临床试验的延迟

吴洪流是留美博士生,对中美两国的新药研发环境都比较熟悉。“美国的评审员压力没这么大,一来他们人多,二来他们是按照程序走的,如果程序没有问题,即使这个药后来出了事也不是评审员的责任。”吴洪流说。

资料显示,美国FDA光是负责新药评审的人员就高达4000多人,欧盟负责审药的核心机构也有500多名雇员,此外各个成员国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整个欧洲加起来一共有3000多名新药评审专家。日本过去仅有100多名评审员,近年来迅速扩张到了600多人,就连我国台湾地区也有200多人专门负责审药!换句话说,大陆在审药方面竟连台湾岛都比不过。

“其实中国的药品食品监管队伍相当庞大,2013年食品药品管理职能合并后,全国与药品食品管理相关的公务和事业人员加起来总数高达20万人,比全球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总人数加起来还要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说,“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虽然很庞大,但是中央核心机构人员少,缺乏顶层设计能力。”

人数只是一方面,人员素质是更大的问题。为了防止营私舞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从2007年起采用轮岗制,每3年轮换,专业性得不到保证。反观美国FDA,虽然总负责人是由美国总统任命的,但负责审药的都是富有经验的长期稳定的老员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过去都是临床医生,或者是药学药理等专业的一线研究人员,这就保证了药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

虽然审批麻烦,但生意还是要做的。为了加快进入中国的速度,跨国药企采用新的策略,从新药研发阶段开始就让中国参与,加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顾名思义,这是把临床试验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多个国家招募合适的病人一起参与,同步研发,这样做既增加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又降低了寻找合适病例的难度,还便于在各个国家申请上市许可,前文提到的阿比特龙就是这么做的。endprint

这个方法在其他国家都运行得比较顺利,在中国却遇到了麻烦。一些官员指责外国药企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走捷径,逃避为了新药注册而进行的临床试验。不少媒体顺应了这一思路,指责外国药企拿中国人当小白鼠。“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CFDA不允许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早期临床,只能从Ⅱ期开始做,而Ⅱ期和Ⅲ期临床的风险是很低的。”一位业内人士说,“大部分新药的Ⅰ期临床都是在欧美国家做的,这才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所以说实际上是欧美人为全世界当了小白鼠。”

药滞的真正原因

要想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及时地吃到国外的新药,可以先来分析一下药滞现象到底让什么人得到了好处。

“世界最大的医药咨询机构美国IMS健康公司的数据显示,如果算上进医保所需时间,国外新药平均需要6~8年才能被中国患者用上,而目前新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是15年左右,掐头去尾一算,上市后专利保护期就没剩下几年了。”诺华制药公司药政法规事务部执行总监潘丽华说,“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新药在中国的盈利周期很短,大部分原研药在中国上市1~2年后市场上就可以买到仿制药的原因。”

国外新药在中国上市的花费很高。一家跨国药企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公司生产的抗癌药要想进口到中国,平均需要耗资1800万美元。试想,如果一家公司的新药专利申请被拒绝,然后很快市场上就出现了仿制药,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就不敢申请专利了,或者不敢把真正的核心技术拿出来,但这么做又会导致新药申请不顺畅,成了恶性循环。

给仿制药争取生存空间也许是早期药滞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但随着中国本土药企研发实力的增强,这个因素正在消失,药滞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原因。

“中国不少海外留学生唯利是图,随便拿到一个什么专利就想回国捞一票,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必须严加约束。”上海复星药业研发负责人邵颖说,“中国的临床试验水平很低,受试病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与之配套的保险体系也不健全,所以在中国做临床试验必须严格审批。另外,进口药大都非常贵,很多适应症我们已经有了廉价的替代品,将进口药纳入医保会损害其他病人的利益,得不偿失。”

“对于药滞问题的评价,关键就在于你的屁股坐在哪边。”邵颖说,“如果你的立场是在跨国药企那一边,肯定会认为药滞问题很严重,必须立刻改变。但如果你是站在中国这一边,就会认为这事没那么严重,很多疾病都是有药可治的,谨慎一点没坏处。”这个说法甚至得到了一部分跨国药企从业人员的支持。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中国表面上看各种药都有,比如光是治疗高血压的药就有一大堆,但中国现有的1亿高血压患者只有2000多万人获得了药物治疗,只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说明中国的药物供应还是不足的,提升空间很大,药物选择性亟待提高。”

“正常情况下,一个政府应该殚精竭虑地满足药物的可及性,这包括三个方面:创新药物的及早获得性,也就是减少药滞时间;药品的可支付性,也就是降低药价;以及药品的可供应性,也就是不能断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资深人士说,“除此之外的事情,应该交给医生和患者,让老百姓自己做决定。”

由于前文所述的种种原因,新药的审批从一个科学问题演变成了官僚系统的博弈,其结果就是普通老百姓无法及时地用到新药。幸运的是,本届政府提出了各种市场化的改革方案,比如政府职能的外包等等。据悉,新的药品管理法即将出台,目前正在征集各方意见,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杨洋荐自《三联生活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药临床试验药品
新药让青蛙断腿重生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在册糖尿病前期临床试验特征分析
药品保存细解读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何为假药劣药重新作出界定
境外抗癌新药审批提速
做事就像做药
做事就像做药
过期药品回收“梗”在哪儿?
怎样买到合格的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