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北行词的忠爱思想

2014-11-27 08:41孙龙飞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炎

孙龙飞

摘 要:张炎是宋末的遗民词人,其在入元后有一段短暂的北行大都经历,此时期其创作的北行词,通过对故国的追念和与异族统治的疏离两个方面表现了深沉的忠爱思想。

关键词:张炎;北行词;忠爱思想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是南宋末期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其六世祖张俊是南宋初期的大将,由于出名门望族,张炎前半生过着诗酒流连的奢侈生活,元兵剑骑南下,宋朝灭亡。张炎因祖父张濡误杀元使,遭到了残酷的报复,家破人亡的张炎从此成为寓居繁华遗梦地西湖,漂泊山阴、四明、澄江等吴山越水的“落魄王孙”,几乎沦落为以卖文卜肆为生的“文丐”。

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张炎有过一次短暂的北行缮写金字《藏经》的经历。在前往大都途中和身居大都之际,张炎作词11首。此次北行时间虽然不长,词作数量亦不多,但此时期的词表达的忠爱思想却最为深沉,这种忠爱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对故国执着的追念和与异族统治者的坚决疏离两方面。

一、萧瑟词赋 魂萦乡关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正是迫于统治者的淫威与内心的恐惧,词人踏上了北行大都之旅,但在行行重行行的旅途以及淹留大都时期,张炎词中或响豪阔的萧瑟之音,或萦低回的乡关之思,承载的同样都是浓重的汉民族文化乡愁。

杨谱系此词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1]全词以“甚类东坡”的笔调写出了亡国之痛。

古黄河是汉族文明的发源地,是九州地分南北的滔滔江河。黄河与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隘并称“关河”,是抵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曾几何时,北宋灭亡,黄河流域沦陷,如此好江山,却作南宋亡后游!南宋遗民至此,情复何堪。夜渡黄河,银浦横空,恍若浮槎天河,胸中有“浪挟天浮,山邀云去”之万丈豪气,也有“扣舷歌断”,东方既白的怅然若失。

宋人非常重视每个节序的例行活动及节日仪式,南宋遗民回忆节序活动的繁盛热闹,寄托的却是对盛世的追怀。《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莫不如此,张炎《庆宫春》亦属此类作品。

张炎淹留大都,曾逢寒食节,作《庆宫春》,序云:“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亦京洛旧事也。”词曰:

波荡兰觞,邻分杏酪,昼辉冉冉烘晴。罥索飞仙,戏船移景,薄游也自忺人。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月题争系,油壁相连,笑语逢迎。 池亭小队秦筝。就地围香,临水湔裙。冶态飘云,醉妆扶玉,未应闲了芳情。旅怀无限,忍不住、低低问春。梨花落尽,一点新愁,曾到西泠。

全词以很大的篇幅回忆当年都下(南宋杭京)西湖的寒食节序活动,游女如云,车水马龙,画船如织的热闹非凡中自有一种和熙景象。至“旅怀无限”六句,方点明这是旅途追念之作,委婉曲折地关切西泠湖畔,年年可惹亡国新愁,以问寓答。俞陛云先生评曰:“词中‘兰觞、‘杏酪,‘罥索、‘戏船。隔岸饧箫,池亭筝队,暖风薰处,一片承平欢乐之声,而观其结处‘新愁曾到句,知以上所言,皆为追怀往事,此日旅怀惆怅,诉愁无地,只可低问春风。”[2]此词是乡关之思,更是沉重的家国之痛。

二、傲骨清芬 不入新谱

北宋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的靖康之变成为惨痛历史记忆,到了南宋,尤其理学兴起之后,朱熹提出了华夷之辨高于君臣之分的原则,充分强调了民族大义的崇高性[4],“华夷之防”思想可谓深入骨髓,并成为遗民词人维护民族自尊的道德屏障。南宋遗民词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因而大多具有崇高的民族操守。

自南渡立国开始,南宋始终处于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之中,民族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而宋初制定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宋王朝的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鲜有胜利,留下的都是割地纳贡的屈辱记忆。而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最终攻破南宋,入主中原。这使南宋遗民对于蒙古族统治更多了一层政治疏离感。所以遗民们往往秉承爱国之志,不愿意与其合作。而对于张炎来说,国恨家仇,不在新朝为官的意志比同时期的遗民词人来得更加坚定。

杨海明先生据词中“长安谁问倦旅”,考证此词写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24]此词看似全篇吟咏红叶,实借红叶言志,红叶与人似二实一,表现的是矢志不渝的民族节操以及对故国的深沉之爱,正如陶尔夫、刘敬圻两位先生所云:“词人以‘红叶比诸南宋遗民与自身的流落,‘寒艳正是对这种高尚品质的称赞。而‘春在此则代表新王朝的势力人物。下片‘不入洛阳花谱,既表达不与新王朝的合作的孤高情怀,又暗含对归趋新朝势力小人的讥讽。在抒写飘零沦落之悲的同时,也写出了爱国志士洁身自好的傲骨清芬。”[5]

题咏所画之物,泛义上也属于咏物。张炎北行抵临都下后,于至元二十七年(1291)有一次题墨画葡萄卷的酬唱。杨谱考证张炎当时曾作《甘州·题曾心传藏温日观葡萄画卷》。[6]温日观,字仲言,号知归子,作水墨葡萄自成一家。宋亡后出家杭州玛瑙寺为僧。因与曾遇同为华亭(今江苏苏州)人,得知曾遇将赴北写经之役,特画墨葡萄以赠。[7]

参考文献:

[1][3][4] 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张炎词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208,208,354.

[2]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炎
吴川重建“张炎将军纪念展厅”
用于遥感影像亮度均衡的亮度补偿方法
张炎词中的江南书写与故国之思
一片凄凉载愁去
其实我也很优秀
张炎咏花词中的情感探析
定调之功:论张炎的当世接受
试析张炎《词源》所论之“清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浅析张炎词的“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