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斌姑娘
我的艺术家室友最近比较烦,因为某位几乎不搭界的朋友突然找到了他,一阵寒暄后,委婉而不失坚定地说明了来意:“能不能帮我画两张画?我要送给老丈人,他喜欢山水。”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一贯信奉灵感来了才画画的原则;而作为一个现代派的艺术家,他对电线杆的兴趣远远大于山水。但对方的条件已经开出,没有回旋的空间。无奈的室友只好周末去了趟潘家园,自掏腰包买了两张标准的青山绿水,快递了过去。对方收到后,连道:“丈人好喜欢!”然后,再度销声匿迹。
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目睹了他受邀替人刻过印章、写过贺词、画过窗帘,当然最多的还是直接要画,就仿佛是邻居家里的青菜,见者都能来拔几棵。我问:“有无对策?”他答:“一次借故拖了许久,对方仍不死心,我只好给了他几张画,他回赠几个苹果算作答谢,可算聊胜于无?”
这样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身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也经常能收到一些介于陌生人与朋友之间的人发来的文章,让我帮忙修改。虽说是力所能及,一次两次权当熟悉业务,三次四次就当学习雷锋好榜样,但五次六次难道是我找了份义工吗?更有甚者,不分早晚都会来电话催要稿子,如同吆喝他的贴身秘书。
一日,歷史再度重演,满腹牢骚只能发泄在微信朋友圈,不料却发现,原来不幸的人都是相似的。
A是医生,总有人问他:“能帮我挂个号吗?”
B是记者,于是代写年终总结、读书笔记的人情源源不断,“就差竖个招牌代写书信”。
C是学计算机的,重装电脑已经被默认为公共服务,“整个楼都知道隔壁住了个会电脑的”。
D是学英语新闻的,这样的多功能人才自然更不会被放过,翻译论文的英文摘要、帮忙写个新闻消息,一句“你是专业的嘛”的夸奖似乎就能抵上翻译费和稿费。
有人总结这是“捡便宜”的心态,还有人上升到“揩油是某些中国人的文化短板”的高度。在痛定思痛的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些人不够敬业。所谓敬业,不仅是尊敬自己的职业,还包括别人的。当我付出多年心血习得一种技能、从事一项职业时,为何要无条件地成为你的私人订制呢?如若是真心求助也就罢了,可惜总有人把朋友当成免费的技术工,原则是“朋友能解决的事,绝不花钱”。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人提问:“怎样让别人明白学习或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不一定会修电脑?”除了技术性的原因外,网友苏莉安的回答颇得我心:“某些外行人认为,学了计算机专业就应该无偿地付出劳动,做一些他们认为轻而易举的事,并且要做得又快又好。”比如,“你学计算机的,帮我攒台电脑吧”——周末大汗淋漓地帮忙装好,“好像比××买的那台贵啊”;“你学计算机的,帮我PS一下照片吧”——狂点两小时鼠标后,“怎么还没有我的美图秀秀做得好”……不过,也有网友指出,这得看人。“如果是妹子求助,那你就是专业人士,全程贴身服务;如果是男生,让他自己百度;如果是哥们儿,你借电脑让他百度。”
问题讨论到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维度,一是俩人的关系,二是事情的难易。关系好,事情简单,何乐不为;关系好,事情难,虽千万人吾往矣;关系淡,事情简单,举手之劳也无妨;最怕的就是关系淡,事情还难,但不幸这种情况却是大多数——邻居同事的七舅姥爷找我校对一部自费出版的十几万字的回忆录,这忙帮是不帮?
遇到这种事,谁都不想的,深有同感的朋友们也给我出了各种主意。直接的如“脸皮要厚,干脆回绝”;迂回的如“说自己没时间,让他多跑几趟,两次三次就会放弃了”;一了百了的方法是“拉黑”;反败为胜的方法是“变帮忙为经营”;也有悲观主义者哀嚎:“没有用的!”
正在此时,我的邮箱又叮咚响了一声,看到发信人,我就猜中了内容,我的无偿服务又要开始了。都敏俊,救我!
(伍仁义荐自《中国青年报》)
责编: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