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英
“研学后教”是广州市番禺区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本区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出的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
“研学后教”是以哲学、问题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 “三研”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为前提,以 《研学案》为载体,以 “研学问题”中心,以小组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为形式,以教师后教为原则,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有两个课堂:一是课外的 “实践课堂”,二是课内的 “研学课堂”。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普适性问题、生成性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普遍问题课型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内 “研学课堂”与学科 “研学后教”课堂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本文试从 “观念要素、操作要素”的不同层面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 “研学后教”之间的关联性。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 “观念要素”包括 “课程理念、课程价值、课程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学生的课程”,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问题 (普适性问题、生成性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问题体系课程”,其理论基础是 “问题学” (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研学后教”课堂强调 “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进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 “研学后教”课堂是以 “研学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在研学后教的新教育形势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指导。在教学中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等等,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如:在开展 《对小学生辩论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活动中,我首先开放学习目标。我给学生定了多个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学习目标,这既可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还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生成;接着,我开放了学习内容。活动内容的认定,根据学生个人喜好而定,多种探究问题,适应学生对不同问题领域探究的渴望,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可以收集辩论资料,可以观看辩论视频,可以亲身体验辩论等等。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体验生活。最后,分组开放。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目标、内容去自由组合,如到各班调查的可4人一组,采访校长、老师的3人一组,收集辩论资料的可5—6人一组。
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才能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深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研学后教”核心价值是发展人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活动的开题阶段,就有一系列的 “大动作”。
例如, “选择研究课题”和 “设计活动研究方案”,这些看来似乎只能在大学的校园内出现的活动形式,忽然间要出现在我们小学的校园内,要求小学生自主完成,有些教师持有怀疑的态度: “小学生搞这样的课题研究,行吗?还不是老师越俎代庖的事!”以前教师总是喜欢走在前面,牵着学生的手,小心翼翼地带领学生向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幕前策划撤到幕后参谋,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只是远远地站在学生旁边,时而举起手中的火把,让学生借着他的火光不断地摸索。
这与 “研学后教”核心价值是发展人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不谋而合,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教师只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一旁给学生当当 “参谋”。学生选择课题摸不着头脑, “参谋”提示他们,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生把课题方案搞出来了,教师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设想,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虽然活动不是自己亲手 “策划”,但是从学生的“策划”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信,看到了学生那被埋没已久的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有两个课堂,课外 “实践课堂”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内 “研学课堂”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内 “研学课堂”是以 《阅读文本》为载体,以 “研学问题”为中心,以 “小组学习”为形式,以 “教师后教”为原则的课堂; “研学后教”课堂是以 《研学案》为载体,以 “研学问题”为中心,以 “小组学习”为形式,以 “教师后教”为原则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 “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让小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空,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及时总结。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 “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 “形式化”的倾向,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只让学生说说和要他实际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我曾经开展了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 《走进春节》,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让学生去了解探究喜闻乐见的问题,这样他们都会非常乐意去做。回到课堂后我会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这样更让他们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感到满足、快乐,从而成为他们期盼再次实践活动的关键。可见,教育教学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让学生 “说”与“做”统一,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开启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实践中得到乐趣,发展志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广州市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按 “活动过程”逻辑分类,划分四个单元和若干课型:第一单元 “开题活动”课型 (选题指导课、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开题报告课),第二单元 “实践活动”课型 (专题辩论课、问题讨论课、实验探索课、阅读指导课),第三单元“交流活动”课型 (中期交流课、交流讨论课、交流活动课),第四单元 “展示活动”课型 (成果设计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内 “研学课堂”,还是语文 “研学后教”课堂,都是以 “问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只是前者的问题属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后者的问题属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问题。
例如, “我看学校兴趣班”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学习任务 (研学问题):根据视频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 “研学问题”: 〔问题1〕我校开展了哪些兴趣班? 〔问题2〕 “兴趣班”可归纳为几种类型?——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2分钟),合作学习 (3分钟),展示学习 (5分钟)——研学后教:教师总结归纳出 “因素分析”并简介 “因素分析”相关知识。
例如,小学语文 《七律·长征》学习任务: 〔问题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学习要求:阅读 “学习材料”并运用 “四步阅读法”紧扣关键词答题;自主学习 (2分钟),合作学习 (3分钟),展示学习 (3分钟)——〔问题2〕长征有何艰险?学习要求:找出诗词中描述长征艰险的词语并理解词义;自主学习 (2分钟),合作学习 (3分钟),展示学习 (3分钟);研读有关词句 (1分钟)——〔问题3〕面对艰险,中国工农红军表现出怎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要求:找出诗词中反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词语并理解词义;自主学习 (2分钟),合作学习 (3分钟),展示学习(3分钟); 研读有关词句 (1分钟)。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型教学 《研学案》与语文 《研学案》具有基本结构的一致性:研学导航-研学问题-研学练习-研学拓展。
以综合实践活动 “我看绿色生活”问题讨论课 《研学案》为例:
〔研学导航〕——学习任务:通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阅读材料1中的 “研学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阅读材料中2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能根据“四步阅读法”完成阅读材料1中的 “研学问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学测试。
〔研学问题〕——请你运用 “四步阅读法”认真阅读“材料1”,并完成以下三个 “研学问题”。①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②是什么原因造成采访活动不顺利?③小记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完成采访活动?
〔研学测试〕——要求:①在规定时间内 (10分钟),独立完成三个 “研学问题”的设计 (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么样的问题);②三个学生展示设计的 “研学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评分参考答案;同桌间交换“试卷”并按参考答案进行评分,各小组统计得分并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研学拓展〕——课后完成自行设计的 “阅读材料2”中的 “研学问题”,下节课进行交流展示。
以语文学科 “钓鱼的启示” 《研学案》为例:
〔研学导航〕——学习任务:通过阅读课本、完成 〔研学问题1〕和 〔研学问题2〕——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解句子表达意思,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任务和要求,运用 “四步阅读法”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小学学习习惯,感受学习的乐趣,分享学习的成果,感悟 “钓鱼启示”蕴藏的精神。
〔研学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 “我”把钓到的鱼放到湖里?——学习要求:阅读课本1-7自然段,运用 “四步阅读法”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分钟)、合作学习 (5分钟)、 展示学习 (5分钟)。
〔研学问题1〕从钓鱼到放鱼,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习要求:阅读课本5-8自然段,运用 “四步阅读法”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分钟)、合作学习 (5分钟)、 展示学习 (5分钟)。
〔研学练习〕——运用课本 “心理描写”方法,描写一段 “我”学习这篇课文前后的思想变化。
〔研学拓展〕——为什么说 “道德就是简单的是非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 “能力发展”评价指标:学习能力(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 (设计与规划、沟通与协调、实践与探索、归纳与总结);创新能力(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研学后教”评价指标是:教学目标 (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目标完整,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目标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教学内容 (研学内容适当,重点难点突出;研学线路清晰合理;研学问题精当,有价值);教学过程 (学科特色鲜明,课型特征明显;研学过程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教策略恰当);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均能获得发展)。
以综合实践 《我班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案例为例,评价体系为:
?
以语文学科 《七律·长征》为例,评价体系为:
?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内 “研学课堂”与小学语文 “研学后教”课堂,在 “课程理念、课程价值、课程内涵”具有观念要素的关联性,在 “基于问题、基于学案、基于评价”具有操作要素的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内 “研学课堂”就是 “研学后教”课堂。
①姜涛,黄淑华.PATAT测评模式与测评方法 〔J〕.教育导刊,2013 (12) .
②林惠.中小学学生能力发展思维逻辑取向评价策略 〔J〕.教育导刊,2013(10).
③陈妙姬.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策略研究〔J〕 .教育导刊, 2013 (4) .
④姜涛.深入理解课程回归两个课堂建构系列课型 〔N〕.番禺日报,20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