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
摘 要:自2000年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从2003年6月开始,我国已先后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派出90 000多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期限为1~3 a的支教、青年中心建设和法律服务等10个专项服务。然而,对于服务期满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再次面临将来的职业问题,如何让他们留在服务地就业这一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顺利推进。文章以新疆昌吉州东部三个县为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服务地;就业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60-02
1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西部计划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在一定层面上已享受到由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努力奉献将自身智慧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带来的成果,西部计划使西部人才短缺得到缓解。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自我的同时,如何将大学生志愿者扎根于服务地就业成为目前亟需思考、研究、解决的,虽然国家在不同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并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但是志愿者在扎根服务地就业上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1 志愿者自身主观精神层面
自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大力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笔者以新疆昌吉州东部三个县的志愿者为例进行调研,在志愿服务期间,一方面经历了从未预料或碰触过的贫困和落后,生活状态的不满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一部分志愿者的心里状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动摇最初的选择,在思想上懒散、不积极进取、工作中懈怠、上班出现迟到早退、与民众交流不耐烦的负面情绪,缺乏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志愿者服务动机功利性较强。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享受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理解国家推行西部计划项目的初衷,在心态方面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仅仅将西部计划作为“跳板”或是“镀金”的机会,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做铺垫。
1.2 服务地物质环境层面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服务地对人才专业、技能需求的局限性,很多志愿者并没有在自己涉及的领域展示才能,而是被安排到跟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岗位,最终导致志愿者的理想受挫,不愿扎根于服务地就业。其次服务地岗位福利待遇偏低。按照当前政策规定,国家每月拨付给昌吉州东部三个县志愿者生活补贴1 350元/人,每年交通补贴两次,福利待遇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发放200~500元/月不等。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和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相比,工作量一点也不少,但是福利待遇却逊色不少,西部地区三个县经济水平虽不及沿海城市,但是消费水平却居高不下,志愿者们经常感受到囊中羞涩,入不敷出。
1.3 服务地的政策层面
根据目前国家的政策规定,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经过1~3 a的志愿服务期满后,可以选择选择扎根西部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报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展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同时在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据笔者了解,在公务员考试中,一名服务期满的志愿报考服务地某单位,笔试成绩仅为其卷面分数,并未得到加分的政策优惠,仅仅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而与其同时竞争的少数民族考生因享受10分的加分政策,最终被录取。细细想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在忙于一天的工作外,安心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1.4 社会认可度层面
大学生西部计划实施于2003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活动起步较晚。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西部计划志愿活动未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得到全民的支持与配合。西部计划活动大多数被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为缓解就业压力暂时做出的选择,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锻炼。其社会价值、社会贡献并未得到民众全面、充分的认可,更何况处于新疆信息较为闭塞的县城,更多的目光停留在经济增长、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很少有精力俯身了解西部计划项目。另一方面,从扎根服务地就业的环节来看,参加过西部计划并不比那些经验丰富的本地居民更加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2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就业成因分析
2.1 志愿者对志愿精神认识不够,对就业认识度存偏执
由于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比较稚嫩,带着对社会的懵懂走向志愿服务岗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不适应,志愿者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当他们不能很好的践行志愿精神,负面情绪会打乱自身的职业规划,失去理性。
2.2 基层就业政策不完善
“西部计划”实施至今已有11个年头,国家和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从就业政策的关注度来看,力度仍显不足。现阶段基层就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人才吸引到西部、服务期满志愿者的出路考虑较少。针对基层就业政策未明确具体的方案落实,仅仅是罗列一个大框架,具体实施部门未作出准确表述。有的政策在制定时考虑不够周全,导致方案在推行过程中效果不尽人意。
2.3 志愿服务缺乏法律保障
“西部计划”这个重要举措一方面让广大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品质、磨练意志,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了解西部、扎根基层、进一步服务西部。翻阅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没有相关的法条涉及志愿服务的内容,仅仅靠地方性法规来保障志愿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志愿者作为广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群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队伍不断壮大,1~3 a志愿服务西部的经历又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番就业优势和困难。而现行的劳动保障法没有相关条文涉及对西部志愿者就业的优惠政策,没有法律做后盾,这一群体担忧未来的发展。
3 西部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就业的几点思考endprint
3.1 加强德育教育、营造宣传氛围
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西部的过程中出现淡漠中国的传统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的信念,社会责任感不强,拼搏意识淡薄,就业价值取向歪曲这样的窘迫局面,高校不能坐以待毙,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紧跟着国家的政策,转变学生对就业认识的误区,建立与服务地部门、社会媒体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加大宣传党和政府对志愿者扎根基层就业的优惠方针政策,并通过在基层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事例来大力宣传,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合起来,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牢固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同时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志愿者是响应国家号召,奉献西部的有志青年,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创新的思维、并且有良好的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志愿者在服务地的存在感,为期满后扎根服务地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3.2 调整专业设置、开展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根据西部基层地区对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专业设置与基层服务地就业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整相匹配的专业,使广大毕业生将自己的所学所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大学生扎根服务地就业的信心。高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西部地区基层的政府、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的联系,建立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们亲身体会西部地区基层的人文生活环境,实地考察西部基层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日后理智选择参与西部计划及扎根服务地就业打下扎实基础,积极促成扎根基层服务地就业的长效机制。
3.3 完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创业
要想越来越多的人才留在西部、留在基层,必须要完善我们的政策。随着社会的进步,西部环境的变化,“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要最大范围的迎合志愿者,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去制定政策。明确责任主体,为政策的顺利执行做好前期工作,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深入基层去了解,向志愿者询问政策的执行结果,并进行监督。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有助于帮助我们查缺补漏,避免拖延和扩大问题。昌吉州的东部三个县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传统农、牧业占主要趋势,缺陷在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西部计划志愿者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发挥志愿者的特长,开发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基地,积极引导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创业。
3.4 扩展就业平台、健全法律机制
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除了依靠自己积极寻找工作外,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字幕滚动播出招聘信息、在报刊上专版刊登招聘信息、通过微信传播就业信息,组织举办招聘会,还可以建立推荐就业机制,根据志愿者的兴趣特长、个人能力、求职意向的实际情况,推荐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志愿者掌握服务地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搭建就业平台的同时,通过法律途径加强对就业问题的实施落实,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的立法,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的角度来确保志愿服务持续良好发展,让志愿者安心、全心、真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易玉梅.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5,(6).
[2] 臧小林,江晓东,孟新福.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3] 盛洁.推动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的思考[J].新西部,2009,(5).
[4] 闫嘉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志愿者就业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 段小改.有关我国志愿服务政府政策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