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第5题

2014-11-26 10:40许冬保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量角器直觉角度

许冬保

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第5题,原题如下:

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1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

A.30% B.50% C.70%D.90%

一、分析解答

1.理论分析Ⅰ——恢复系数的视角

2.理论分析Ⅱ——动量守恒的视角

3.定性分析Ⅰ——直觉估测长度

4.定性分析Ⅱ——直觉估测角度

5.定量分析Ⅰ——刻度尺测量距离

6.定量分析Ⅱ——量角器测量角度

通过量角器进行粗测,碰后两球运动方向的夹角约为60°,以下分析同上.

二、反思评价

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该题要求考生通过观察频闪照片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能全面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动能由速度决定)、提出问题(速度如何确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该题的分析解答,从长度测量的角度,估读差异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有的资料解答用的策略是测量长度或测量角度,提供了两种通过测量获得答案的方法.值得肯定的是通过测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无疑是正确的.在此,笔者却感到有些不安和遗憾,更多的是反思.难道该问题的解答仅限于测量吗?学生为什么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赵凯华先生在《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一书的绪论中指出:“每逢遇到问题,我们的学生都喜欢用系统的理论工具去作详尽的定量计算,或利用现有的仪器埋头于细致的测量,尽管有的问题本可以通过简单的思考就能得到定性的或半定量的结论.”这段话明确地指出我国现行物理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即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用在对该题分析策略(测量)的评价上,这段话似乎又是为此量身打造的.假如考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直觉和较强的洞察力,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问题的求解变得简捷而巧妙.为什么我们的考生缺乏定性分析的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可回避的是与教师的教有直接的关联.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得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施教者,责任重大!

试题给出的现象源于学生孩童时玩过的“弹子球”,亦或是生活中的“台球”,由此立意设问,符合原始物理问题的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影响物理问题解决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及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及灵活性).一个原始物理问题,能有效考查考生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与思维品质方面的差异.尽管试题无法甄别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品质的优劣,但命题设计者独具匠心,追求卓越,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十分明确地导向作用.因此,这是一道优秀的试题,对试题所做的任何修改都是画蛇添足.

【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2016年全国物理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习题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量角器直觉角度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你的直觉靠谱么?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量角器
认识量角器
量角器的故事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