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云
摘 要:我们不能在对大众文化进行批评时,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与西方学者所说的西方当代的大众文化等同了起来。我们必须从中国大众文学发展的情况来认识大众文化,要对本土实际与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自己的批评立场与价值观念。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大众传媒;大众需求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众文化的有力崛起和空前繁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最令人震惊和引人瞩目的景观。这一崭新的知识对象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然而如何看待中国大众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否与西方论者所认识的大众文化一样呢?更重要的是要看清大众文化的历史趋势。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
对大众文艺的定义历来是众说纷纭的,阿尔多诺在《美学理论》导言中说,大众文化“是以娱乐为手段,旨在达到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心理的目的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与“传统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对的概念,主要指在现代科技的推动和商业运作的牵引下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可以无限复制的文化产品,其整个运作过程类似于一般商品的生产。这是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学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出现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和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和制作者,具有感性娱乐性,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所以,中国学界对大众文学的界定我比较认可的是:大众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文化种类,它得到了現代科技的支持,有现代没接传播的推波助澜,以流行音乐,通俗歌曲,MTV,武侠小说,通俗读物,网络文化等位主要形式,讲求感性,当下性,消费性。
不可否认,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受到了科技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消费观念的冲击,也具有了工业化,市场化,娱乐化等特点。所以,随着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越来越多的与物质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的消费活动,人们在这种消费中享受到精神的或感官的快适与愉悦,在这种文化消费活动中,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众传媒与以经济全球化为助力的商业运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审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更不能用“娱乐至死”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仅凭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商业化和娱乐化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是有失偏颇的,是以缺乏判断力的消费者大众为认识对象的。我们不能在对大众文化进行批评时,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与西方学者所说的西方当代的大众文化等同了起来。而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大众文化无论在起源上、对象上、功能上、策略上和目标上,都与西方大众文化迥然不同,因而这种批评就不能触及实际和真相。事实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合理性,它同西方大众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一,中国的进程较之西方要慢得多,对中国而言,大众文化是引进的产物,是与现代工业化进程不相称的文化现象;二,中国没有经历如欧洲以理性、自由、人的权利为特征的启蒙运动;三,大众文化并未拥有与西方那样的大众,更未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及由此产生出的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文化消费方式;四,由于中国产业与文化发展、经济与文化发展、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错位,造成了中国“文化人口”的异质性、多质性,及对大众文化的阐释与西方并不相同的特点,因而中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除了诸多表面的相似点外,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大众文学发展的情况来认识大众文化,要对本土实际与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自己的批评立场与价值观念。
二、大众文化的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与更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样,电视、电影、互联网及录音像制品等,这些拥有无语伦比的形象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更在数量巨大的接受群体的文化传媒就形成一股综合感染力量,就投合了大众审美要求,而进入大众的期待视野之中。然而,也这是这些传媒以强大感染力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催促了当代大众生活的强烈“现时感”, 它们短暂强烈而又频繁地刺激着大众的感知活动和判断能力,在大众日常生活需求的现实过程中煽动起当下情感体验的追求与满足。这样,我们的大众文化就泥沙俱下地接受了许多外来影响,就走向了西方论者所说的媚俗与滥情的状况。甚至有人用鲁迅的话“除了爱情,什么也没了”来讽刺当代大众文化。不可否认,随着的文化产业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大众文化注重的商业性,是票房,是人们的需求。甚至,取悦大众成为大众文化其唯一的价值取向。娱乐性、时效性也成为其主要特征,强调大众文化要注重感觉,在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感官享受,注重消遣、游戏和嬉戏,通过“跟着感觉走”“玩的就是心跳”等感性刺激是人获得更随意,更开心,而且有必须合乎时宜,追求时尚。但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大众文化在舶来时没有剔除掉其消极的一面,而是全盘的接受,所以,我们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健康的倾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的大众文化也有了质的发展,那些媚俗的,低俗的文化已渐渐走出了人们的期待视野,渐渐落幕了。大众的趣味渐渐地被以适合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精神气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样,不仅出现了大众文化的审美化倾向,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线路。这样,日程生活的审美化就是艺术的审美从“天国”降落到“人间”,有“圣坛”走下“世俗”,所以我们的大众文化就更多的是注重审美性,关注的是人的审美要求。这样就要求很多的知识分子进入到大众文化创作的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大众文化的发展也走向了积极的方向,知识分子引领的当然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流,而那些媚俗的和只注重感官刺激的东西就会悄悄推出大众文化历史舞台。大众文化也就渐渐步入成熟—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欲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身形维度的你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官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情,在世俗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却是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另外,当代大众文化中,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的任何一种微妙的改变,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播对人类的现实价值观念,精神满足需求的影响。它直接联系着人在大众传播所规范的生活环境中对艺术、艺术的活动的理解与追求。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一战到底”等电视节目,它们在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直接需求,这些节目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实现梦想、追求美好生活和表现自己的平台。我们不能站在原有的位置来看今天的大众文化,今天的大众文化更多的为我们提供的是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三、大众文化的历史趋势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制造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奇观,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膨胀,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导文化失去了往日一统天下的权威,精英文化的呐喊也昔日风光不再,而大众文化却空前地占据着中国文化领地,中国当代文化的性质很大意义上是有大众文化的意义决定的。我们就从当代大众文化的受众,制造者和批评者来看它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受众,也可以说是消费者来看。对大众文化最具有审美权,发言权甚至决定权当然是社会大众。他们用自己的直觉来评价,通过他们的消费性为来制约文化的生产。当然,社会大众的审美和批评能力肯定比不上专家和精英知识分子那样高雅,但也没有一些人想想的那么低俗。我们经常看的一些电视节目,电影,书籍不也同样受到精英只是分子和专家的好评吗?这说明我们的大众文化也是有相当水准的,是有审美价值的。并不是一味的迎合、媚俗、感官刺激就可以获得广泛认可的。还有,一些精英知识分子认为随着社会大众受文化程度的提高,那些草根文化和纯娱乐节目必然没有起发展的土壤,因为他不能给人以精神生的真正地安慰,而只能是给人一瞬间的娱乐。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众文化市场主要是在大中城市。这里的消费者基本上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并不是文化的盲从者,在当下这样不同类型、不同趣味、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交织并存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养成了独立选择的能力与习惯。而对于这样的接受者,那种肤浅的没有营养的文化是不会受到他们的青睐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们需求的不仅仅是单传的感官刺激和排遣寂寞,更需求在娱乐之外获得的理性与智慧的滋养,审美趣味的提升。他们虽然不会对大众文化做出直接的批评,但他们通过选择消费的对象已经表达了自己的具体评价并进而影响着文化生产。
其次,从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来看。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文化成为一种产业的发展,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不仅仅是消费大众的青睐,而是走向一种对文化更为负责的态度。所以,大众文艺的制造者既是文化人,又是以文化生产为己任的人。他们在尊重大众趣味,制作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也思考着其受众的期待视野。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们不得不在遵循商业规则和追求商业利润的统是对其作品进行审美的处理。再者,大众文化制造者也是文化人,是艺术家,所以,他们创造的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也是他们的审美取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行位移。然而,把握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谈何容易?现在大众传媒所拥有的无语伦比的形象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更在数量巨大的接受群体中形成一股综合感染力量,既不断推动着日常生活内容和形式的迅速更迭,又强制性的决定了当代大众生活的强烈“现时感”,这就无形中把大众文学的创造推入了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电影电视剧都在走一种以表现为手段的路线,但却忽视了中国大众对人文关怀的渴望。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文化生产者应该会在受众的反应评价中做出相应的回应。
再次,我们从大众文化的评论者来看。大众文化的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低位,让我么不得不考虑其发展的情况,所以更多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和批评家们都加入了对大宗文化的批评中来。他们试图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这一文化种类和文化现象给出自己在学理上的评价与判断。在精英文化以不再是社会文化主流的今天,文化成为一种产业,成为商业运作的重要领域。这些评论者抱着既爱又恨的态度也走进了大众文化批评领域,更为甚者,他们也在消费的大潮中被卷了进来,而成为积极的消费者。他们在工作之余而希望寻求精神的轻松与快乐,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内心挣扎过程中,慢慢的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表征着人类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再是文化产业的带来的像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消失。
总之,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而且在今天的现代科技、现代传媒、经济全球化、教育普及化、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必然会走向一个更为积极的局面。我们应该走出西方评论者的认识框架,而更全面、真实地认识本土文化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通俗文艺學》黄泽新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当代审美文化新论》张晶,范周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3]《美学理论》阿尔多诺著,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美学与文化论集》王德胜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5]《美与当代生活方式》陈望舒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