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

2014-11-26 07:42胡大伟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政改革教育

摘 要: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 它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是对旧式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 促使出现了具有许多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积极教育制度的出现。

关键词:新政;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激烈碰撞的过程,更是传统教育迎接全新挑战,教育方式发生转换的过程。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改制的几个重要部分可以看到除旧和步新同时进行,如:新式教育行政机构学部的建立、学制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创立、书院改学堂等,中国教育体制从此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型。现在研究清末“新政”史的是一个热门方向,并且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桑兵的《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王笛著《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等都有较高价值,其他的论文文章更是不少,但是大多集中在从全局性的,更多的是關注于作为新政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教育改革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希望从教育方面进行展开,对现实有所裨益。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面对这错综复杂的情况,更是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分析,使我们对教育改革中积极因素和局限性不足之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让我们能有效把握教育规律,规避改革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社会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1]”,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不仅促使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引起教育制度革命性的变革。晚清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型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而且与晚清的社会的发展脚步紧密联系起来。中国自秦朝建立至鸦片战争的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根本上的变化,因此造成了教育制度方面也没有任何有突破性的实质进展;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这一时期,中国紧闭的国门先后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泛滥商品轰开,西方资本主义迅速侵入中国,外国的侵略和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既是外来的对落后中国的打击和压力,也是激发大变革的激励和动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外来冲击,在这一情况下中国教育开始艰难的变革之旅。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不仅是自然社会科学的西方教育制度和中国科举取士的传统教育的碰撞与冲突,更是传统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迎接挑战,焕发新生的过程,同时也启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由传统型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教育机制体制的转型与嬗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最初,在洋务运动期间的留学生计划大都留学英法美等国家,不过,由於庚子赔款後政府财政紧拙,结果清末改革中的留学生计划大都留学日本。至1907年,留日学生总数达一万五千人。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其一,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由于清政府号召办学,又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加上废除科举制度,于是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1905至1906年间,仅留日学生就多达8000余人(一说10000多人),这同新政前比较,增长了100多倍。其四,政治思想界也有所变化。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在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线民主的霞光。

清末新政时期,新式教育经历了一段由弱至强的艰难发展历程。我们以四川教育改革为例。在短短几年时间,四川新式学堂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至晚清政府灭亡前,全省新式学堂已发展到一万余堂,学生增至三十四万人。受各方面因素的推动,四川新式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在城市里发展起来,还深入乡村基层,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推行新式教育,发展新式学堂,让新式教育遍及四川每一州县。不单单是官办学堂多,非官办的更多,远超官办,四川新式学堂学生和学堂数量迅速由全国后进加速赶超,超越了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的江浙地区和位处京畿要地的直隶地区,跃居全国前列,数量之多,远非其他省份可比。

但是,在骄人的成绩后面,也有诸多的不足,如:教育区域的不合理性,城乡教育的不合理性,教育经费的缺失等,由于教育的快速发展,未能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和教员,它们的滞后,无法体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与旧式教育爆发激烈的冲突。尽管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但不能掩盖新式教育的时代先进性和所代表的未来,新式教育不论在哪方面前进小步,都是历史前进的一大步,我们要正确看待新式教育的曲折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明安, 徐仲林, 李定开.四川教育史稿[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3.

作者简介:胡大伟(1987—),男,汉族,河南周口市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史。

猜你喜欢
新政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