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行为及教育理念的中学建筑设计研究★

2014-11-26 06:30罗筠乔易祺刘阳阳操红
山西建筑 2014年29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校园空间

罗筠乔 易祺 刘阳阳 操红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丘吉尔说过“我们塑造了建筑物,而建筑物又塑造了我们”,建筑空间与人是多因素的互相影响关系。既可以通过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诱导或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根据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来创造适宜人的建筑空间。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国总体的中学校园建筑设计现状不容乐观,其一是因为中学校园设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多数设计仅单纯地从满足物质职能及财政开支考虑建设,缺乏人文关怀;二则是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编班授课”等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无法兼顾到师生的真正需求,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灵活多变的教学要求。本文以广西区内的中学校园为例,浅析建筑设计、中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教育理念三者间的关系,探讨创造新型中学的设计方法。

1 区内中学校园现状分析

1.1 教学空间

当前中学主要的教学空间由教室、教师办公用房等组成,并相对独立。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设计者在教学空间的考虑上趋于片面。通过对广西区内中学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校园内的教学功能空间布局比较单一,教室内布局多采用传统的“前方讲台,台下学生阵列”的形式,见图1,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入。虽然这种布局形式在当前“编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仍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获得学生的反馈,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无法达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同时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另一方面,教室外部的公共过渡空间(如门厅、走廊等)是师生们最直接、最便捷的交往场所,在课余时间内可达性强,使用频率最高。但目前这些空间存在明显的不足,流线简单直白,使用面积小,仅限于满足交通组织和疏导人流的用途,见图2,使得这些本可以产生更多可能性的空间缺乏舒适性和实用性,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课间休息和交往场所。

进入中学阶段后,不同学生在心理及行为特征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及判断能力;同时繁重的学业和升学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忧虑和紧张的情绪。他们希望寻求更自由和愉悦的学习及交流方式,这就要求环境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调适和自我实现的学习空间。当在调查中问到“你希望学校里增加哪些学习的空间”时,不少学生反映“教室内增加能够进行讨论的地方”“能够提供一些安静的个人的学习场所”,他们希望能够体验更多不同的学习空间,激发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而不是每天重复单一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很明显现阶段统一定型化的教学空间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难以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适应[2]。

图1 教室内部

图2 教室走廊

1.2 校园景观环境

校园景观环境包括绿化植被、广场景观、廊道空间、水体等。师生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校园环境的设计。

中学生对环境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心理上具有封闭性,不轻易表达自己,但同时渴求得到理解和关心;行为上热爱集体活动,喜欢通过交流排解压力,对社会性活动(如集会、交谈、游戏)的需求较强。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内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地方为室外,65%的学生表示喜欢利用课间时间在室外看风景、聊天。层次丰富和谐的校园景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劳逸结合。

在“以人为本”“多课堂”教育理念的背景下,被称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校园建筑以其外在形式、空间形态和物质构造要素等多方面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对象或契机;作为一种空间环境,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把握空间形态及空间情绪的场所。

过去的中学校园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人把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楼、实验室等地方,而忽略了整体的景观环境设计,单调直白的草坪和毫无生气的硬质铺地是校园广场的主要特征(见图3)。目前区内多数的中学校园对室外场地的设计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如增加植物种类、供休憩的长椅、观赏性水池等。但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校园的主要道路旁绿化分布较多,而一些教学楼、宿舍楼周围绿化相对较少,区域分割过于明显,缺乏过渡空间;其二,绿化风格千篇一律,过于统一,缺乏应有的个性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目前更有少部分学校由于用地或资金的限制,造成校园内绿化率过低。

1.3 实践活动场所

实践活动场所是指除了日常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空间外,还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科学实验等使用的辅助教学空间。随着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渴望走向课外,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学校中,超过84%的中学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场所,如物理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美术音乐教室、各类运动场等,规模较大的学校此类空间的设置相对比较齐全,但使用率参差不齐。当中还有一部分位于乡镇或小县城的中学,尤其是初中校园,对实践场所的建设相对简陋,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场地小,或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重视,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承认发展的多样性[2],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中学校园如何寻找突破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4 生活服务区域

生活服务区域包括学生公寓,食堂,保健用房,后勤用房等。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劳动力的流动,“择校”跨学区远距离求学的现象不断增多,“寄宿制”中学日渐兴盛,在校居住的学生数量也逐渐攀升,这都对校园中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脱离父母,独立性有所增强,思想更加成熟,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他们还无法完全脱离父母,对家人依然存在依赖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还不强,往往会感到迷茫和不安;再者,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内心世界更丰富,对个人隐私更加敏感和重视。由此可见,良好的住宿条件和便捷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辅助空间不仅有服务的功能属性,也是学生交往空间的一部分。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对生活服务空间的建设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此类空间的意见多集中在食堂以及宿舍等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学校生活服务空间建设意见调查结果表

1.5 建筑形象

中学校园的建筑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学建筑从没有特定形象的阶段,逐渐过渡到了当前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建筑形象趋于统一定型化[3]。同作为教育建筑,中学校园的建筑形态与大学或者小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难以从教育建筑的“共性”中跳脱出来,形成自身特有的气质。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鲜明,乐于发现和探索,同时校园建筑形象对中学生的行为有启发性和认同性的反作用。具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中学校园建筑外观普遍中规中矩,少部分学校建筑老旧,缺乏朝气,造型与色彩较单调,与青少年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形象不协调。过于统一呆板的建筑形象将难以适应“教改”中提倡的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的要求。

2 改造意见

2.1 创造差异化学习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校园学习环境的差异性。“差异化学习环境的一大特点就是在那里能催生各种选择。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在新的学校建筑中必须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组织成各种形式”[4]。对于现阶段教学空间的布局,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倾听使用者的意见,创造适宜的、具有差异性的空间帮助学生学习。

在广西区内中学供不应求以及师资尚有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学校难以实现小班教学,通过调整教室内部设施以达到教学多元化,在改造中更具可行性。在教室内部布局设计中,可通过课桌椅的多样化组合,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除日常授课的时间外,整齐排列的桌椅可变换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此时教室将转变为“工作站”(见图4),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空间,互相讨论问题,而老师将从“传输者”的角色转变为“访问者”,此时的教室将兼具“授业”与“解惑”的双重功能。

图3 校园广场

图4 “差异化学习环境”——工作站形式教室[5]

2.2 创造多元化公共空间

中学生社会化与自我确定的需要,使得他们对校园中的交往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应当创造教学区内具有场所感的交往空间,以良好的校园环境指引和熏陶学生,刺激学生自发性的多样化行为[6]。如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不仅仅是一条单纯且狭窄的走廊,可加宽公共走道宽度,有机地穿插各种学习、休息平台(比如校史展栏、名人专栏等等),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长廊,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建筑过渡的灰空间(见图5),使交通系统功能多样化,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空间,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休息的环境,增加了师生驻足、相遇和交流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图5 公共交流空间

2.3 创造有利于情感归属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塑造和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建立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该将“人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顺应环境”的被动现状,转化成“在使用过程中环境遵从人的选择”,从满足广大师生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出发,创造令使用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环境。在环境的塑造中应在充分考量和尊重师生本身的心理及行为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营造适宜的环境,并利用环境对使用者的启发性和能动性作用,不断培养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使其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来,找到归属感。

在微观空间设计上,可尽量在建筑物周围营造更具有参与性和包容性的小尺度绿化空间,增加植物的种类和层次,使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并设置休憩交谈的桌椅供师生使用,增加环境与人的互动,赋予景观功能性(见图6);在大尺度环境的设计上,注重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发挥它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引和熏陶作用[7]。如柳州高中步行走廊中心的年轮图形展示广场(见图7),喻示校园的古树是纪念校园历史和文脉传承的核心景观。

图6 宁波市第三中学

图7 柳州高中年轮广场

2.4 创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

建筑是构成校园空间环境景观的要素,对创造校园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吉伯德说“完美的建筑物对创造美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师必须认识到他设计的建筑对邻近建筑的影响。”赛维也认为,建筑不单是艺术,也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丰富及活泼的建筑形态,符合中学生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性格特征,富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喜爱和好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色彩在塑造建筑外形中有很强的表现力,校园内的建筑造型应在保持整洁纯净的基调的同时,增加一些大胆活跃的色彩元素,避免单调和苍白;在与建筑内部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创造丰富且具有层次感的建筑形态,避免重复呆板。在建筑立面上为学生提供“再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力。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校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朱小蔓.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3]陈 杰.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变迁[J].山西建筑,2012,38(12):18-20.

[4]Juelskjaer M,方 朔.丹麦案例:论学校建筑与学习场所[J].建筑技艺,2012(2):96.

[5]袁医娜.现代中学校园教学空间环境架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6]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庄逸苏,胡惠峰,钱 晨.铸造校园之魂——杭州市第二中学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03,21(5):31-34.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校园空间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空间是什么?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创享空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当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