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期刊中有关镇江金山寺的诗词考

2014-11-26 05:43李英姿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山寺宪兵镇江

李英姿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江苏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口,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江横陈,连冈三面”的军事重镇,更是一个文化之区,她的江山胜迹、历史遗存,为历代文人墨客大量吟咏。近代以来,出版物中出现的镇江金山,举不胜举,这与近现代交通的巨大发展(金山靠近铁路、码头)和传媒的发达密不可分。而坐落于金山上的金山寺始建于东晋,享盛名于唐宋,被清乾隆帝称赞“为江南诸胜之最”①[光绪]《丹徒县志》卷首四,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御制文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清光绪五年刊本。,清康熙帝1686年秋登临金山时就曾亲笔为其题写“江天寺”[1]336。在晚清民国期刊中,众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金山美景并题诗咏词,留下了许多佳词丽句。本文从“诗文证史”②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一向是“诗文证史”方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诗文证史”即诗词可以补正史中某些缺漏的部分,也可以和正史互相证明。陈寅恪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方法的典范著作《元白诗笺证稿》使我们认识到了诗词的重要史料价值。的角度入手,深度发掘其中有关金山寺的诗词,以期为研究镇江的地域历史文化提供丰富的史料佐证。

1 晚清民国期刊中有关金山寺的诗词

查阅《上海图书馆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总共查询到19首有关镇江金山寺的诗词,其中同一首诗词《宿金山寺中和王居士韵》先后发表于《家声》1925年第36期与《聂氏家言选刊》1926年第2期上,也就是说,两个数据库中以金山寺作为写作对象的诗词共有18首。为了便于下文史料分析和诗词介绍,现将这些诗词列表如下:

表1 晚清民国期刊中有关金山寺的诗词一览表

③ 《著作林》是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老杂志,由杭州著作林社印行,创办人及主编是陈蝶仙(天虚我生)。它的创停刊时间至今说法不一。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藏书家张元卿在2009年4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漫拂书尘》一书中认为该刊创刊时间有3种说法:阿英在《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认为是1906年;阮恒辉《我国近代文学期刊编目》定为1907年;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编目汇录》定为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即1907年3月。张元卿推断,上海图书馆所做的认定应是据其收藏提出的,应为《著作林》正确的创刊时间。本文采用此说。

表1 (续)

从表1可以看出,有关金山寺的诗词来源广泛,共涉及到《著作林》、《学生杂志》、《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辽东诗坛》、《学衡》、《家声》、《聂氏家言选刊》、《崇善月报》、《故宫周刊》、《东北文化》、《虞社》、《华童公学校刊》、《宪兵杂志》、《铁路杂志》、《船山学报》、《边声月刊》等16种报刊和杂志。从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从1907年到1940年,时间跨度达34年。

《边声月刊》和《崇善月刊》都是具有强烈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刊物。《边声月刊》于1940年6月15日创刊,由国民党军队在鄂湘川黔边区设置的绥靖主任公署出版,由时任国民党鄂湘川黔绥靖主任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谷正伦担任主编,为边疆建设刊物,刊载文章对民族、宗教、民生、边防等问题进行剖析研讨和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也分析我国边疆情况及各国对我国边疆的看法,报导国内外局势及边疆近况,也刊登描写边疆风景的诗歌散文作品。由胡笃周主编、中国良心崇善会发行的《崇善月刊》,于1924年7月在上海创刊,其宗旨是提倡革心主义、表扬忠孝仁爱和平。

《铁路杂志》、《故宫周刊》和《宪兵杂志》都是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期刊。《铁路杂志》由南京中华全国铁路协会于1935年6月创办,旨在介绍当时国内铁路近状和未来铁路发展的方向。《故宫周刊》是在时任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主持下于1929年10月10日创办,由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发行,以介绍故宫所藏精品为主,选登周朝青铜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碑帖、印壁、名人字画、古玩、匾额、建筑等图片及考证说明文字,也刊有研究专著、明清档案资料、故宫博物院沿革等内容。《宪兵杂志》由南京宪兵司令部宪兵杂志社编辑出版,于1933年6月创刊,以“发挥宪兵理论,研究实际勤务,启迪官兵智能,普及军事常识”为宗旨。

《学生杂志》、《华童公学校刊》和《学衡》则是具有很深刻学术背景的期刊。《学生杂志》创刊于1914年7月20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和发行,是以“促进学生界互相联络、辅助学业、交换知识”为主旨的学生刊物。《华童公学校刊》则是上海市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华童公学的学报。《学衡》则是1922年1月由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7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发起创办的刊物,标榜“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其办刊宗旨,致力于翻译或介绍西方古代重要学术文艺及近世学者论学论文之作,以反对五四新文化﹑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

《著作林》、《船山学报》和《虞社》都是学术文化期刊。《著作林》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别号为“天虚我生”的陈蝶仙创办的文艺月刊。《船山学报》是我国现存办刊时间持续最久的一家综合性学术文化期刊,1915年8月由改革志士谭嗣同的老师、我国著名学者刘人熙先生组织湖南学者名流,自筹资金创办,以弘扬船山爱国主义思想、砥砺国人承担重任、振兴中华为宗旨,成为20世纪初学术思想界一支异军突起的劲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虞社》于1921年2月22日创刊,为江苏常熟“虞社”社刊,由开文社印刷,以“提倡国学,交换智识”为宗旨的诗文月刊。

除此之外,《东北文化》和《辽东诗坛》是日本在大连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时期创办的联系和笼络中国的文化人士、宣扬“同文同种”的期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于1924年成为国民党的机关报;还有家族性质的刊物,如《家声》①该刊为《聂氏家语旬刊》继承。和《聂氏家言选刊》②本刊原名为《家声选刊》,于1925年7月由上海有正书局创刊,自第2辑起改名为《聂氏家言选刊》,自第4辑又改名为《聂氏家言旬刊》。就是由曾国藩的外孙、沪上著名实业家聂其杰创办,属于“聂氏一姓之定期刊物也”[2]。

由此可以看出,金山寺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曾受到众多期刊的关注,这些期刊所在的地域范围包括东北、北京、上海、湖南以及江苏的南京、常熟等地区,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而且其关注度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弱,从1907年到1940年的34年里,关于金山寺的诗词不断涌现。

2 诗词作者身份分析

镇江金山寺不仅受到全国各地期刊的关注,而且相关诗词的作者身份多样,有学生、小说家、出版家、实业家、书画家、宪兵和政府官员等,还有日本人。

1919年发表在《学生》期刊上的《登金山寺》署名为“尹书田”,他是江苏泰县李氏三余专修社国文班的学生。1934年,《华童公学校刊》上刊载《游镇江金山寺》,署名是初中二丙组方绍曾,作者显然是上海华童公校的学生。

1924年,发表于《国民日报》的《觉悟》副刊上的《登金山寺塔绝顶》署名为“米星如”,据查证,其为上海人,曾供职于南方救济总署。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发表、出版童话作品;40年代末去美国定居。在上海,他和叶圣陶一样受到重视,自言童话创作受叶圣陶影响。他的童话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集列入开明书局“中学生文库”的有《仙笔王良》。米星如的童话作品表现了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与民族特色。还有1925年发表于《学衡》的《时上人在金山寺》的作者曾朴,是清末民初小说家和出版家。

就连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也曾到镇江金山寺游览,并写就《金山寺》一诗。该诗于1930年被《故宫周刊》上以“射阳先生遗稿”选编的形式刊载。1534年秋吴承恩赴南京贡院参加秋试,再次落榜,此诗就是他回淮安途经金山寺所作。1929年,研究吴承恩和考证《西游记》的风气盛行,而此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发现了原刻本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本。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上的需要,便在《故宫周刊》第12期至第53期上择要连载。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故宫周刊》得以再现吴承恩眼中的金山寺。

1925年的《家声》和1926年的《聂氏家言选刊》上刊载的《宿金山寺中和王居士韵》为同一篇诗词,作者“云台”就是聂其杰。聂其杰(1880—1953),字云台,祖籍湖南衡阳的名门望族,后移居上海,1920年任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其创办的《聂氏家言选刊》杂志的宗旨在于“联络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义”,被我国新闻研究专家戈公振视为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的家庭定期刊物,“其体裁在吾国为创见,即在欧美新闻事业发达之国,亦未之前闻”[2]。

1931年《东北文化》上发表的《登金山寺》一文的署名是“吴庆莪(采之)”,经查证,吴庆莪(1877—1949)是浙江绍兴斗门盐仓溇人,字采之,又字二菁,号莪园。他工诗文,擅隶书,精篆刻,为著名书画家。他曾以刑幕人员资格参加清朝宣统二年法官考试,考取最优等,并曾在绍兴法政学堂校外毕业,为清末京师司法人员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法部·举叙司:《审判检察各厅等缺职员衔各清单及考生统计册等》,宣统二年,编号31677,第3号(包),《考试法官题名录》。,因此受到皇帝的接见。此后多次任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的国务秘书或省长秘书,渐渐成为有名的幕僚。混迹于军政要人之间,与河南督军赵倜、徐州总司令陈仪成为莫逆之交。段祺瑞执政后,即礼聘其为国务院秘书,名噪于北洋政府。旋因思乡,乃接受齐爕元、孙传芳、卢永祥的邀请担任浙江省的财政、民政机关的要职。陈仪任徐州总司令期间,吴庆莪深得其赏识,任陈仪秘书多年,兼理军务,有生杀大权。

1931年《虞社》上发表诗词《晚登金山寺塔眺望诸峰》的作者是王寅斗。王寅斗(1865—1941),字少云,号野愚,晚年自号野道人,淮东古射州(治今江苏省盐城市)人,清末民初著名山水画家。他博通经史,工诗文,尤精于六法,与虞山陆醉樵、俞欧侣等人创办《虞社》诗刊,以诗画相唱酬,饮誉大江南北。慕名求其墨宝者接踵沓至,凡获其尺幅寸楮者,无不视若吉光片羽而珍藏。晚年漫游名山大川,得天地自然之趣,写意境于笔端,无不标新立异,堪称神品。因此,王寅斗在晚年游历镇江时,登上金山寺塔远眺群山后而流连忘返。

1935至1936年,北京宪兵学会出版的《宪兵杂志》先后发表了3篇《金山寺》的诗词,署名分别是伯诗、二团一营二连蒋肇成和二团一连罗尚志,这些作者应该都是民国时期的宪兵。中华民国的宪兵是由孙中山在1924年基于建军需要在广州大本营创设,经由蒋介石培育壮大,正式编组宪兵;1932年成立宪兵司令部,同年国民政府颁布《宪兵勤务令》,使宪兵部队的编组、指挥、训练、勤务等各种制度得以确立;1936年创设宪兵学校,蒋介石兼任首任校长。宪兵要求须具有高中职以上学历,但实务中绝大部分宪兵皆为大学以上学历,男生身高需170厘米以上,经体能测试后直接进入。由此可知,写就《金山寺》3篇诗词的宪兵队员至少应该都具有高中职以上学历。

《竹园社长齐兰盛开折简招饮是日往金山寺放生作诗谢之并祈和政》和《廖开士①开士为菩萨的异名。允端往金山寺放生不应观兰之约系诗索和依韵报之》两首诗词,从内容来看,都是有关在金山寺放生的记载。前篇作者为廖维勋,字允端,湖南武陵(今常德)人。1904年5月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编著有《平时国际公法》(1905年)、《监狱学》(1907年)和翻译中岛玉吉所著《司法与民意》(1934年)等,曾为国民党司法院司法行政部秘书。后篇的作者为子芬,经查证应为刘子芬,别号竹园,广东梅县人。1932年4月4日任国民党司法院院部参事,1946年12月25日免参事职。从两首诗词放生的内容来看,两人应该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

镇江金山寺不仅留下众多中国人的足迹,而且还有日本人慕名前来。1925年《辽东诗坛》上刊载署名为“大谷光瑞”的文章《金山寺》中写到:“东坡居士留遗物,玉带传存八百年”[3],由此可以断定,该诗所描写的地方就是镇江金山寺。经查证,大谷光瑞是日本伯爵,自幼攻读汉籍,通晓中国历史。他出生于佛门,曾为日本西本愿寺②日本佛教门徒以净土真宗的创立者亲鸾在京都的墓址建本庙即本愿寺,其后法灯连绵至今。江户时代分立,分成东西本愿寺两派,各立其庙,分称东本愿寺派(也称大谷派、东派),和西本愿寺派(也称本愿寺派、西派)。两派教义有同有异,各自独立发展,日渐兴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劲,开始向外扩张,日本佛教各宗也积极配合,与军事侵略相表里,迅速开始了海外开教扩教活动。其中,京教的东本愿寺派以其强大的实力充当了海外开教扩教的先锋。的第22代法主。近代以来,以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为首的日本佛教各教派追随日本政府对华侵略,在中国各地开教立寺,传教布道,积极支持并深深地介入日本侵华战争。早在1899年3月,东本愿寺于上海别院中设有以上海为中心的“清国开教总部”,制定了周密而庞大的开教计划,即以上海为根据地,在包括镇江、扬州等地的中国南北各地建寺开教。大谷光瑞作为日本宗教界领袖、汉学家,利用日本僧人的身份担任侵华的先锋。他在西本愿寺上海别院结成“狮子吼会”后,从1921年到1935在上海正金银行及上海日本人俱乐部进行15次演讲与布教[4]。从刊物出版的时间来看,大谷光瑞于1925年1月15日之前曾游览过金山寺。

其余诗词的作者虽无从考证,但是从其诗作发表的刊物性质来看,这些人应该是一定地域内的知识分子。其中,《船山学报》的办刊主体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色彩的湖南知识分子群体,而《著作林》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陈蝶仙创办的文艺月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山寺诗词的作者身份多样,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部分人还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都曾游览过金山寺,陶醉于金山的美景之中。可见,镇江金山寺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赢得了近现代史上来自不同国度、各个阶层人士的认可。它是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游览胜地,更是人们虔诚修行的场所。金山寺的美可以跨越时空,超越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身份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恰恰是对金山寺盛景的欣赏和认同。

3 诗词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古诗词包纳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古代圣贤以其独特的目光发现了具有观赏、游览价值的山水景观或丰富生动的人文景观,其诗词作品实际上成为记录先贤所发现旅游资源的文本,是地方文脉的重要组成[5]。晚清民国期刊中有关镇江金山寺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关于近现代史中金山寺的重要影像,令人不仅能够真切感受到古城“江天一色,水陆相连”的灵秀气息和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可以寻觅到千载美丽神话的烙印和感动。

考察晚清民国期刊中有关镇江金山寺的诗词可以发现,多数诗词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金山寺独特和绮丽的景观。

1)从宏观角度描写金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如“辉煌碧瞰中流,八百吴山一望收。江水平分京口月,夜潮怒入海门秋”[6];“金山山面向焦山,古寺门开江水环”[7];“北界瓜州西蒜岭”[8]等。

2)描述金山山水相映的美景,如“当面高峰水上浮”[9];“龙宫夜久双珠见,鳖背秋深片玉浮”[10];“大江东去阔,石壁响松杉”[11];“春山浮海出,烟树过墙来”[12];“孤峰拔江表”[13];“江边有几点青山”[14]等。

3)描写金山江天一览的胜景。如“潮落风平后,斜阳挂一帆”[11];“登高一望天连水,羡煞江边两白鹇”[15];“斜日空江下”[16];“佛界真同江月静,客身暂与水云留”[10]。

4)描写慈寿塔矗立金山之巅的险观。如“高塔倚巅势刺天,参差楼阁影相连”[3];“寺平危塔拥,山深人不语”[17];“路盘峰脚塔凌云”[8];“山势盘旋塔影飞,客中临眺欲忘归”[18];“危塔矗云端”[13]等。

5)描写极具动感的自然奇景。如描写长江潮汐的诗句:“夜潮怒入海门秋”[6];“涛翻不住出瓜洲”[9];“潮落风平后”[11]等。还有描写“风”、“雨”、“云”、“霞”、“霭”、“夕阳”、“松”、“鸟”等浑然天成、充满动感的诗句,如“天风吹雨过西楼”[6];“槛外风帆劲不收”[19];“云连金口树,风挟海门潮”[20];“头上的白云啊,从容来往;耳边的天风啊,大声呼喊”[14];“细雨轻寒字几行……云拥金山护草塘”[21];“霁霞东起海门楼”[10];“京江不似扬州俗,多少峰峦霭夕辉”[18];“疏钟夕阳催”[12];“苍松依旧护禅关”[7];“石壁响松杉”;“足下只松涛奔放”[14];“小鸟倦归林,没入苍烟处”[17],等等。

其次,诗词中还有描写白娘子和法海的神话故事与苏轼游览金山留下的文化遗迹。一个传说造化了镇江金山,金山寺也因为“水漫金山”的传说和法海与白娘子的斗法而家喻户晓,如“洪涨昔曾难法海”[7];“四洞①指仙人洞、朝阳洞、古法海洞和白龙洞。神堪即,一钟禅自安”[13]。苏轼一生10多次来到镇江,创作描写镇江的诗词有100多首。曾经为苏轼在金山上栖身之所的妙高台和流传至今千余年的东坡玉带的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如“前身谁玉局②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苏轼。,重上妙高台”[11];“东坡居士留遗物,玉带传存八百年”。

最后,诗词中的金山寺还是近人向往的宗教胜地。金山佛教发端于六朝时期,金山寺是我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廖开士允端往金山寺放生不应观兰之约系诗索和依韵报之》和《竹园社长齐兰盛开折简招饮是日往金山寺放生作诗谢之并祈和政》两首诗词,描写的就是作者放生的过程和对佛祖的虔诚信仰。而彭经华作的《游金山寺》:“江南虽好莫题诗,六代豪华问有无。客里春光容易老,且来尔寺拜天殊”[22]和聂其杰作的《宿金山寺中和王居士韵》:“槛外风帆劲不收,有人山寺暂句留。江流几变人来去,佛眼经过春复秋”[19],两首诗词则表现出作者睹物生情,因四季轮换、景物转变而感慨世事无常,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在佛教信仰中找到自己的彼岸。另外,还有“梵音妙谛隔墙闻”、“我欲扣禅寂,梵堂钟磬音”[16]等描写金山寺的“梵音妙谛”。这些都能证明镇江金山寺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它不愧是我国东南“四大丛林”之一。时至近代,金山寺依旧吸引着众多虔诚信徒前来拜谒和放生许愿,这一点也在晚清民国期刊的诗词中再次得到确认。

4 结束语

近代以来,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金山寺的生动图画,既表达了他们对所观美景的描述、感受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又为后人传递着镇江地区历史和社会状况等丰富的信息。诗词中有关金山寺的描述与现在金山寺的格局、景致和风貌相类似,从中可以看出金山寺虽历经沧桑,但它却拥有着独特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就更加彰显了镇江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1]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上册[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2]戈公振.序[J].家声选刊,1925(1):1.

[3]大谷光瑞.金山寺[J].辽东诗坛,1925(4):9.

[4]忻平.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70-90.

[5]张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以江苏吴江水乡古镇古诗词文化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

[6]吴庆莪.登金山寺[J].东北文化,1931(169):27.

[7]蒋肇成.金山寺[J].宪兵杂志,1935(6):162.

[8]苏卓人.金山寺[J].铁路杂志,1936(4):172.

[9]汪复明.渡江望金山寺[J].崇善月报,1926(27):33.

[10]射阳先生.金山寺[J].故宫周刊,1930(23):2.

[11]尹书田.登金山寺[J].学生,1919(11):111.

[12]金山寺登妙高台[J].著作林,1907(6):38.

[13]罗尚志.游镇江金山寺[J].宪兵杂志,1936(5):170.

[14]米星如.登金山寺塔绝项(续)[N].民国日报·觉悟,1924-05-25(15).

[15]方绍曾.游镇江金山寺[J].华童公学校刊,1934(3):49.

[16]曾朴.时上人在金山寺[J].学衡,1925(39):100-101.

[17]伯诗.金山寺[J].宪兵杂志,1935(3):146.

[18]王寅斗.晚登金山寺塔眺望诸峰[J].虞社,1931(172):33.

[19]云台.宿金山寺中和王居士韵[J].家声,1925(36):封面.

[20]王剡.登金山寺浮图[J].船山学报,1936(12):35.

[21]廖维勋.竹园社长齐兰盛开折简招饮是日往金山寺放生作诗谢之并祈和政[J].铁路杂志,1936(4):172.

[22]彭经华.游金山寺[J].边声月刊,1940(7):98.

猜你喜欢
金山寺宪兵镇江
CLOSE ENCOUNTERS
Close Encounters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兵王要飞第五话宪兵之争(连载)
览金山寺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绥江金山寺
西班牙宪兵用佩枪换毒品
走近意大利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