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困局及其破解对策研究

2014-11-26 08:28:42白泉旺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学研成果

白泉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企业数量、产值、销售收入还是研发投入,增长都较快。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还有所不足,研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突破。这些因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的困局和形成原因,并探索摆脱困局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对中国科技战略及研发活动高度关注,并认为政府的科技战略规划、税收激励政策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及企业研发效率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主要因素[1-6]。国内学者在研发绩效、研发人员激励、税收与研发等方面做了研究[7-9]。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看,研发投入、研发效率和研发人员激励及税收政策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主要因素。不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增加,而税收政策的作用也显得非常有限,且研发效率也不是一个单纯指标。总之,已有的研究还无法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摆脱研发困局提供指导。本文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及研发中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推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企业总产值和企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

表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1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1628个,企业总产值达88433.9亿元,企业销售收入达87527.2亿元(见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伐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实际上,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与工业总产值之比呈递增趋势(见表2)。

表2 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及其与工业总产值之比

从宏观角度上去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以往的水平。但是,让人困惑不解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在提高,但企业的研发产出效率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才数量逐年在增加,但企业研发中又缺乏合适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才也有不同形式的激励,但企业的研发活力还没有被激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形式试图在不断创新,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客观地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还存在一些困局,研发活动和研发管理中似乎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上需要突破的问题。

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困局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从企业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存在的困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研发人员流动性高,研发团队协调难度大;第二,研发管理权与决策权难以平衡;第三,产学研难以链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第四,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研发绩效低。

2.1 研发人员流动性高,研发团队协调难度大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有两种情况比较突出,一种是企业过高估计研发人员的能力,让研发人员承担了力所不能及的科研任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研发人员发现困难较大,成果难以产出,只好自行离职;研发人员被“气走”。原因不是薪酬低,也不是科研条件差,而是企业相关部门不配合,尤其是研发团队缺乏氛围。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提防,互有戒心,缺乏真心沟通和真诚交流。时间长了,“人会感到压抑,孤独”。上述两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结果是研发人员不断的流动。这样一来,企业没有稳定的研发队伍,研发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就无法开展下去,常常导致整个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是被搁置起来。为此,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非常苦恼。苦于“有了项目,招不到合适的人”,或“有了人却留不住”。究其原因,第一种情况表面上是研发人员与研发项目不匹配,实质上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典型的“人与事”不相符,即“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第二种情况是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属于宏观的团队管理问题。现阶段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试图以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研发人员,或以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但效果并不明显。

2.2 研发管理权与决策权难以平衡

在有关政策指引下,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的管理下,研发项目负责人除了要定期向研发中心领导汇报外,还要向企业有关中高层领导分别汇报,要向财务部门汇报,有时还得陪同企业负责人参加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会议和工作汇报。研发项目主管把时间花在内争协调、争财务支持,外争高新技术认定、评奖等有关的活动中,无法集中精力与研发团队研讨与技术有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研发人员难以忍受研发管理中的官僚主义以及繁琐的请示和汇报,认为把不必要的时间都花在了搞形式主义上。同时,一个研发项目,一个研发人员,无权对技术推进环节单独做主,而必须取得其他人员的认可,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互不“买账”的情况,其结果就是项目被“卡”在某个地方而无人负责。一些尚未设立研发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经费的争取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设立企业研发中心是一种探索性的改革,它的初衷就是要突破旧的管理体制和束缚,解放生产力,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研发工作。研发中心的主要职能也是服务于研发工作。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研发管理权与研发决策权难以平衡,内部沟通不顺畅,研发决策权高度集中,同时又存在多头管理。由此,研发中心的职能变成了“企业内部衙门”常常受到质疑。

2.3 产学研难以链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其目的是支持企业引进智力、用活人才、加大研发力度,把科技要素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报高新项目。但在实践中,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高新技术项目时制作了很多的文件材料,证明是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项目,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有的企业就直接把高校教师作为自己的研发人员,把高校的实验室作为自己企业的研发基地,在项目申报时获得“快速通道”,在对外宣传时获得“良好”社会效果。但在实质上,有的企业之间的研发关系并不紧密,互不影响,甚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产学研一体化。一些有校企研发合作的,合作水平也不高,也不够理想。往往是企业制定研发项目,但在经费投入上却难以满足需求。有的合作就是简单的咨询,或提到了合作,实质上还处于所谓的“校企战略联盟”的前期阶段。产、学、研合作不深入,研究成果难以支撑企业的生产,最终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升。总体上看,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但企业在实践中却利用政策走过场,搞形式,不仅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进一步弱化了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2.4 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研发绩效低。

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不管是自己内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还是被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在其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转化周期长,有的成果甚至就被长期“库存”了。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企业前期投入较大,成果形成了,但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够转化为产品,结果是,其他研发活动的投入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他们经常会问:“我们的成果都用不上,干吗要开发?绝对是浪费!”。这样下去,恶性循环,企业难以为继。实际上,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R&D绩效偏低,具体反映在企业投入与产出比率较低、技术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以及专利拥有水平不高等方面,表明高新技术企业有待强化R&D过程的管理。对此,政府科技部门和其他机构也高度重视,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实际效果还是非常有限。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困局的破解对策

3.1 着眼研发人才培养,重视研发团队建设。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区域专题报告2012)》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迅速增加,R&D活动人员数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88.3万人年,比2010年(255.4万人年)增加32.9万人年.R&D人员数量达到401.8万人。自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不少与科技人才发展有关的政策,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上述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队伍,具有长远的影响意义。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仅有吸引科技人才的条件还不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才是关键。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把研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创新用人观念,突破用人体制,用人所长,充分发挥研发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研发团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支稳定的研发团队,在企业研发项目开发、任务完成保障及其后续工作的展开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而研发团队的不稳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工作的有效性。研发团队建设,核心是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团队文化,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技术研发人员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应该能体现技术研发人员所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特点,这种文化应该具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敢于负责的特征。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才能放开手脚开拓工作,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 创新企业研发管理体制

企业研发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管理体制上的,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研发管理要求,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管理结果。可以说,企业的研发管理也是企业的生产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面对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和本质的变化,导致了R&D团队建设的根本性变化,并对R&D绩效产生影响。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是直线型的,在R&D组织上表现为等级层次结构,是一种基于过程的R&D。高新技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技术变化,这种刚性的、基于过程的R&D组织显然不适应要求,这就提出了基于柔性的团队设计安排。面向技能的组织理论,利用“圆”型的R&D团队组织代替“金字塔”型[10]是一种可供借鉴的管理体制。

当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管理体制,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实用,不仅要简化流程,而且要让权责利更加明确。这种体制在企业内部关系的处理上简单得多,它保持了单向的权责链,从而保持了统一指挥系统的效率,一个核心控制点只有一个经理。网络组织中是通过合同管理来间接控制的,技术部门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权,网络组织设计用岗位责任来确定员工的责任和权益,同时通过技术服务合同,采购合同、供货合同来对组织的其他环节进行控制[11]。诚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管理体制没有万能的,只有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且创新后能让体制发挥最大作用的才是最好的。

3.3 加强研发战略规划,充实产学研一体化内涵

研发战略规划是研发工作的前期步骤,事关研发的方向和研发产品日后的市场竞争力。研发战略规划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只有通过调研,才能发现技术需求和研发对象,也只有通过调研才能避免“临时想办法、出点子”这样的研发决策。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规划还不仅仅依靠市场调研,技术的预见、研发的前瞻也是研发战略规划所必需的。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规划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为研发规划一旦实施,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就成为唯一的检验标准。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战略规划,需要借助于产学研一体化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既是一个为企业借智、引智的渠道,又是一个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平台。借此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结成研发战略联盟,可以创新研发组织,可以探索研发的多层次合作方式。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如江苏省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着力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促进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来苏转移转化;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动了“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实践和探索充实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值得学习和借鉴。

3.4 优化研发成果转化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的转化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重视这一环节的改革,特别是优化目前的研发成果转化机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研发成果的转化应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应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在成果咨询、成果鉴定、成果转让等方面提升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更大的服务平台,让高新技术企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研发。应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研发成果新的转化机制和方式。目前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已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形成成果共享机制,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多个技术交易工作站的科技最新成果都能通过实验区内的综合服务平台达成共享。这可能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KATHLEEN A.WALSH.China R&D:A High-Tech Field of Dreams[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07,7:329.

[2]Pankaj Ghemawat.ChIna Vs The World-Whose Technology Is I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2:96.

[3]Rufin Baghana,Pierre Mohnen.Effectiveness of R&D Tax Incentives in Small and Large Enterprises in Que'bec[J].Small Bus Econ,2009,33:91.

[4]Sophie Nivoix,Pascal Nguyen.Characteristics of R&D Expenditures in Japan'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2,4:225-240.

[5]I Han,Cheng-Min Chuang.The Impacts of R&D Vestment on Company Performance:US vs.Taiwanese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y.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J].2011,14(1):192.

[6]Malte Brettel,Florian Heinemann,Andreas Engelen,Steven Neubauer.Cross-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R&D,Marketing,and Manufacturing in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Projec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J].J PROD INNOV MANAG,2011,28:251.

[7]陈修德,梁彤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SFPF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08):13.

[8]任海云,师萍.公司R&D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22.

[9]张济建,章祥.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研究——基于对9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J].江海学刊,2010,4:39.

[10]张利飞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治理及其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8):45-46.

[11]张震.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管理体制的现状、挑战及未来[J].岭南学刊,2001,(2):12.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产学研成果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