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晨
1994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个国家的游泳队员获得冠军,兴奋至极将教练抛在水里,这才发现原来教练不会水。从这个案例而言,教师似乎可以不擅长某项运动、不具备某项运动技能,也可以很好地从事体育训练和教学工作。但纵观教学现场,无论是各级优质课评选,还是各级的公开课,或是日常的体育教学,教师本身具有的运动技能时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运动技术操练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是运动者在先天条件基础上及后天环境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内化的结果。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还是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开篇中说到的案例,是否在问:体育教师是不是必须要有运动技能,或者说体育教师是不是必须要有一项或多项运动特长?对此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如果不需要运动技能或者运动特长,那只要是懂点教育学、懂点心理学,愿意和孩子一起“玩”的人都能来做体育教师了?若是如此,体育教师的优势何在、地位何在?体育类院校还有必要费尽心力地去为“准教师”们上运动技术课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个“学问”不仅仅是指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自身运用运动技术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师之所以谓之“体育”教师,正是通过专门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并形成了相应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如英语老师能用流利的英语与人交流、物理老师熟知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一样。运动技能就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特点。
体育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运动技术的教学(尤其是新课改中的高中选项教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目标。那么,体育课堂教学就必须充斥着大量的身体练习,此时教学技能的运用,就和体育教师自身所拥有的运动技能密不可分。你能教给学生什么、能让学生获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拥有了多少。
在运用示范法时,体育教师需要做出准确、优美的技术动作,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在运用讲解法时,体育教师需要说清该技术的动作做法,帮助学生简洁的理解;在个别纠错中,体育教师需要发现错误的动作、找准错误的原因,提供学生正确的方法;在分组练习中,体育教师需要组织练习形式、设置练习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如果体育教师自己对该运动技能都不能掌握,如何传达正确的技术给学生?如何合理地开展组织教学?如何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情况?估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技术要领一说,学生自主去练吧,至于练成什么样,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可能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因此,体育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是保证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技术形成的重要保证。
强化自身的运动技能,就需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学习,如同读书、研习一般,是体育教师必须迈步前行之路。
根据动作运用的进化系列排位可见,技能动作比体能动作复杂,战能动作又比技能动作复杂。因此,体育教师的技能动作运用必须是以相应的体能状况为前提的,体能是基础、是核心。教师的示范需要体能、与学生在一起的互动或游戏需要体能、多节连堂的教学需要体能,没有相应的体能保障,很难想象体育教师在多次示范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中能达到相应技术规格的指标。另一方面,即便我们充分注意了体能储备,有时在技术教学中仍会出现体能滞后现象,那可能正是专项技术不断发展而造成的落后。(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备足体能不是简单几次跑步、或大力量的训练既能完成的,也不是非要经常长时间、大运动强度的训练,像做专业运动员一样。而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长期坚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强度适宜的运动刺激,保持一定的体能。(当然,若想提升自身体能,那就一定要有大强度的刺激。)合理的膳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应是体育教师注重的,且也是保持体能和储备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从技能展示的功效来看,我们还需要注意体能训练与技能发展的动态平衡,从专业技能需要出发进行体能练习。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需要有间断加速的能力,那我们在进行体能储备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变速跑的练习和折返跑的练习,以适应在比赛环境中的跑动能力。
技能是以概念为引导的有意识性的肢体活动,而此概念的形成又是以动作表象的建立为首要环节。动作表象是动作知识的一种形象化的表征形式,作为一种记忆内容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体育教师无论在运动锻炼还是在教学实践之前,须动脑思考技术练习的基本程序及其相应要求,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动作表象的完整性或心理复现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始进行练习。
在足球脚内则踢球教学前,教师对踢球的五个环节认真思考,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踢球过程,以及准确的脚内侧击球动作。在这种心理复现中,教师能提高自身对脚内侧踢球技术的认识,促进技术的概念化,时刻提醒教师需要在踢球环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脚内侧踢球的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肢体与表象相结合,适时练习、反复练习,便能掌握技术,具有了技能。
“基础”与“基本”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是相同的意思,而张洪潭学者在书中将体育“基础”与“基本”做了根本的区分。
“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础运动技能则是:必须有的,没有这种运动技能就无法掌握后续的运动技能。如走、跑、跳、转、投、攀、爬等技能,这些技能对人的一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是主要的意思。基本运动技能则是:主要或主导的运动技术运用能力。基本技能的发展就是专项技术技能,掌握专项动作要素,尤其是对身体姿态、运动轨迹、动作速率、运动力点、运动节奏等动作要素的最佳组合的掌握。如掌握足球或篮球或田径的专项运动技能,这些技能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如果说体能是核心,那么基础技能就是地基,基本技能就是地基之上的“骨架”,在骨架上不断地加宽、提高技术的累聚。篮球的运动技术是在走、跑、跳、投的技能之上发展而成的;而专项的篮球技术,又是个体在不断地练习中将自身走、跑、跳、投的能力不断强化,达到与其专项技术相匹配。短跑运动训练,是在人体跑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将个体跑的能力最大化。在这里还应对课堂教学和运动训练做一个区分,运动技能为课堂教学而为,须具有普及性;运动技能为运动训练而为,须具有提高性。在此,也就要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一专”和“多能”。当然,体育运动的技术多而杂乱,“一专”与“多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然而,从理论上说,体育教师掌握的技能自然是越多越好,但事实是不可能的,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平衡,依旧值得我们探讨。
战术技能是对竞赛游戏进行规划、或合理解读当时情景,或与同伴融洽相互配合的能力。战术技能是否合适、稳妥,只能由实际效果来鉴定,而实际效果只有在对抗比赛中才能看清。我们常说的“以赛代练”,这句话指向运动员的训练,同样,这句话也实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也需多多参与比赛,在比赛对抗中来检验自己的战术技能,提高自己的战术技能。这里的“赛”不一定非要是正规的运动锦标赛,也可以包括许多非锦标性的比赛以及教学性的比赛。以赛代练虽说对教师而言机会不多,但其质量和重要性肯定相当充盈。
如周末将一个区域内或兄弟学校相熟的体育教师召集在一起,进行一场篮球对抗赛;定期组织学校老师与其他学校老师进行羽毛球对抗赛;教工的运动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赛”中,提高我们的战术素养。战术技能以及素养的提高又可以促进自身技能的优化,也可以增加我们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
总之,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掌握的越深,就对该技术的理解力越强,不仅有助于教学实践、运动训练的开展,还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