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古典诗文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古典诗文已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小学阶段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步入“经典诗文”的殿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诗意氛围中感受诗文
丘吉尔曾说:“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为了创设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笔者所在学校着力打造文化景观,在校园的走廊上、橱窗里挂上诗人画像,贴上古诗名言;在班级的黑板报刊出古诗文赏读专栏,图书角里有关古典诗文的书籍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校园小广播也经常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诵读篇篇诗文……学生抬头可见古诗文,低头可闻诵读声,他们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随时随地都能领略古诗文所带来的意境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诗文
“不求甚解”法 这里的“不求甚解”并非指不加理解地生吞活剥,而是让学生领会主旨,产生共鸣。有些古诗文蕴含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含义,不要求学生字字明意、句句通晓,而是通过大概的意思心领神会,熟读成诵。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黄金阶段,根据古诗文琅琅上口、易于背诵的特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诵读,把经典装在自己的头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理解能力的发展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就能逐步理解这些经典,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故事引路法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来揭示传统古诗文里所包含的道理,学生易于接受。《三字经》中就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典故。笔者在网上收集有关的大量故事(有的故事还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通过故事与文字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诵读的乐趣,理解经文中的意思,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举一反三法 笔者经常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古诗天地。如学习《赠汪伦》一首诗,在学生掌握了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和诵读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一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等,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古诗的诵读,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教学一首《江南春》,可以带出一组描写春天的古诗;诵读一首《咏梅》,可以引出一组关于梅花的诗文……
诗画结合法 古人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意境,往往在一首诗中蕴含着一幅画,在一幅画中就包含着一首诗。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上古诗文枯燥难记,给诵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利用“诗配画”的方式,让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演绎一首首内涵丰富的古诗,让一个个苦涩难懂的文字活跃成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牧童,一个思乡的游子……在教学《春日偶成》时,笔者先通过图画让学生欣赏春日云淡风轻、花红柳绿的河畔,着一袭青布长衫的诗人捋着胡须踏青游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读读古诗,再联系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在学生反复的品读过程中,在一诗一画的美妙意境中,美丽的春景和诗人乐此不疲的心境跃然心间,令人心旷神怡。
在实践活动中恋上诗文
举办诗歌竞赛活动 诗是书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于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在推进诗教的进程中,班级内举办了诗故事、诗小品、诗迷竞猜、诗歌朗诵、对对子等一系列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爱诗的热情。
拓展语文课外活动阵地 课外活动对于激活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开设“萌芽诗社”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班级也开设了读诗诵典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老师的指导下,全面开展诗歌背诵、诗歌鉴赏、诗歌创作等各个方面的探究。如今,班级内已形成了人人乐于诵诗,个个动手做诗的喜人局面。
亲子共诵一首诗 将古诗文诵读引入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不仅能在家庭里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学校提升家长素质的一个突破口。利用“小手牵大手”“共读一首诗”的形式进行亲子诵读,更能用传统古诗文里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教师何乐而不为?
如今,当学生们每天迈进校园,常会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经典名句,让教师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经典古诗文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快乐和教益。可以说,学习经典古诗文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孩子们增添智慧,受益终身,也给学校增加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