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英
家园合作是近几年许多幼儿园着力探索的热点问题,新《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是对家园合作的肯定和认同。但是,多数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存在着“教师指挥多,家长参与少;单向灌输多,双方互动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秉着“家园共育、通力合作”的理念,在沟通中求理解,在管理中求合作,更多地采用“理、引、赞”的形式,为家园双方共同推进孩子的进步提供新的动力。
一、“理”出密切的家园关系
对幼儿教师来说,一旦孩子做了自己的学生,就意味着自己和一个家庭有了交集,家园关系和谐、密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家长不会过多关注老师的长相、资历、学历等等,在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位老师有没有爱心,是不是将孩子放在自己心里。这是家长最本质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主动亲近他们,而不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一)分析家长个性
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熟悉孩子的个性,也要了解家长的个性,惟其如此才能因人而异,在与不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采用合适的方式,使家园共育的可能性、密切性有所提高。面对性格比较开朗的家长,表达就可以开门见山;遇到性格比较内敛的,就要委婉一点;面对眼光比较挑剔的,就需要耐心一点。记得有一年我接手一个新中班,班里一个学生的妈妈文化水平中等,对孩子的教育无微不至,但个性比较倔强。比如在进餐问题上,面对孩子的挑食,她总采用听之任之的方式。我们老师总是鼓励孩子多吃一点,这位妈妈却一再反对我们。在和她耐心沟通之后,我了解到这位妈妈也清楚孩子挑食的危害,只是怕用力纠正这一行为可能对孩子产生消极作用。于是我承诺,在不给孩子带来进餐压力的前提下,我们会耐心引导,争取让孩子慢慢改进,这样也利于我们的集体教育,使其他孩子不盲目跟风。在细细长谈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的诚恳,认识到老师在关心她的孩子,在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在随后每天的午餐中,我们采用了“示范吃”、“给量由少到多”等方法对孩子加以鼓励,并在集体面前表扬她的闪光之处,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在家也不那么挑食了,渐渐地家长也被我们感化了,一改其倔强、高傲的态度,对教师的工作多有配合,也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后来孩子在家园一致的努力下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由此可见,我们每天面对不同的家长,在处理不同事件的时候,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家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使家园之间相互理解,进行有效沟通。
(二)学会换位思考
在通常情况下,家园交流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多数是希望老师给予自家孩子更多的关注,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老师针对孩子近阶段的表现向家长做一个汇报,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作为家长,他们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孩子有所进步的、令人满意的反馈信息,但是很多老师在沟通的时候比较直白,没有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一味地表示需要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在接受了一连串批评和教育后,再也无心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沟通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立场,凭自己的经验去解决问题,要学会倾听家长的心声,理解家长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例如在感冒、水痘、红眼病、手足口等传染病高发期间,受感染的孩子往往没有等到休假期结束就被送来幼儿园上课,这是违背幼儿园保健规定的,但是个别家长受家庭和工作的影响,硬是把孩子送进班级,有的即使带着孩子离开也很不情愿,情绪很差,家园双方都很尴尬。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家长考虑,在表扬孩子返校坚持上学的同时,要委婉地使家长意识到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大环境,在流行病爆发期间如果不严格把关,将造成传染病的扩散蔓延,为了大家的孩子,必须尽力配合。这样家长才能体谅老师的做法,减少抵抗情绪,以诚恳的态度接受老师的意见。
(三)注重沟通方式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接送的家长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爸爸妈妈,有的是不固定的亲戚朋友,有的甚至是请人代为接送。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就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如电话联系、鸡毛信或者短信等,但无论哪种方式,找到家庭教育的主心骨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妈妈,当需要家庭配合教育时,和妈妈沟通效果显然最好,不仅直接明了,而且立竿见影。所以在家园交流方式的选择上,要避免一刀切,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家庭教育的主心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交流细节
家长接送孩子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良好时机,也是家园沟通常用的一种方式。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都会三三两两围着老师问这问那,面对部分能说会道的家长,不能一味应答而让其他家长受冷落。在这种场合下,要让每个家长都感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目光。另外,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孩子的弱点和不足,对于闪光之处更要善于捕捉和反馈,以便让家长知道,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较为全面,老师的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大爱。
二、“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园合作共育不应局限于摆正双方的位置,开展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的一致性,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培养幼儿,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正确的、有效的发展。在独生子女备受宠爱的今天,有些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家园共育的障碍。对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促使家长从思想上加以转变,行动上积极配合。
(一)加强先进育儿理念的宣传力度
家长园地、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都是家园沟通合作的有效途径,但这些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创办的,我们还要考虑到幼儿和家长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个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介绍一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方法,针对家长教育存在的误区通过相关的提示和引导及时协调家长的教育行为,使家长了解之后就可以付诸实践。这些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家长也才会主动浏览,加以关注并逐渐转化为习惯性行为。另外,这些沟通平台不仅是教师宣传、介绍经验的场所,也是家长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讨论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的场所。教师可给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开设“经验交流区”,给具有优秀教育经验或有困惑的家长一个展示或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感想,发表自己的育儿观点。我们还可以开辟“每月话题”、“焦点论坛”等栏目,针对家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鼓励家长各抒己见,或向家长征求最佳的教育方案,使家长们的教育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共同提高。endprint
(二)打破家长活动的传统模式
讲座授课与家长会是家长活动中较为普及的形式,但多数为单向传授,家长一般是比较被动的倾听者,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创设一些以互动讨论为特征的家长沙龙、参与式培训等活动来解决。选择孩子间或者家长育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家长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发现自己孩子的个性还能找到孩子们的共性,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育儿经验。这类活动在家长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家长体会到了活动的良好效果,将会更积极参与进来。
(三)发掘家庭教育的丰富资源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供发掘的资源较为丰富,具体体现在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经济条件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具体指导等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我经常会发一些有关家庭教育资源的表格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每位家长了解自己家庭潜在的教育资源,二是为家长与幼儿创造一起学习的机会。但部分家长完全误解了我的用意,他们像填考卷似的,随便填完就交差。为了使家长理解资料收集活动的意义,除了向家长说明清楚外,我还利用家长观摩日来组织相关活动,让家长明白,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认清并进一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当家长对资料收集活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有时家长还会主动问老师“开展某某主题活动,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干什么?”。很多家长还向老师反映,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自己也受益匪浅。
三、“赞”出教育的热情和自信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剂甘甜的“良药”,催人奋进,促人成长。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要赞美一个母亲,你只需赞美她的孩子就可以了。不过,对家长的赞美,与对孩子的表扬一样令家长感动。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懂得表扬幼儿,也要学会赞扬家长。教师想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热情,首先要不断地感谢和赞美家长,特别是要赞美那些在班级踊跃发言、经常为班级主题活动投稿或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家长。在家长会等集体活动中赞美家长,可以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家长间产生良性竞争和相互学习的动力,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赞美具有一种魔力,令人如沫春风,其力量是许多教育手段难以企及的。教师要学会做有心人,对于幼儿和家长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重视,毫不吝啬地表达赞美之意,从而鼓励家长更积极地支持与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家园合作共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真心、耐心、细心,善沟通、多表扬,着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才能和家长携手共进,使家园共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附属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