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立
(接上期)
三重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也并不仅仅是老师通常认为的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是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学生自身所经历体验的过程与方法。老师们经常念兹在兹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认为“过程与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给学生钓鱼的方法。但请问,钓鱼的方法是能教的吗?钓鱼的方法是教师一教学生就能学会的吗?以钓鱼为例,钓鱼的方法诚然可以总结归纳成几条规则和要领,但这几条规则和要领并不是方法本身,只是方法的规则和要领而已。作为三重目标的过程方法包含着内涵和信息更加丰富的“过程与方法”内容。在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发现生成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内在思维品质的变化——在学习知识中领悟到的教师所教的过程与方法、对知识理解后所生成的新的运用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用来应对实际问题的过程方法。只有在丰富多样的过程与方法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巧妙的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运用,再现和还原知识发现生产的生动过程,进而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从中获得一种能力,从而让静止的知识鲜活起来,让僵化的知识灵动起来,从而化知为能,化能为智。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与技能就是以过程与方法的方式存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就是深度体验和理解知识技能背后的过程与方法。比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有鸡兔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问鸡兔各多少”。这道数学题,表面上看是故意难为人的偏题怪题,但实际上是通过这道题教人领会和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和蕴藏其中的卓越智慧。如果用列二元一次方程来解,本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教学价值并不高。但如果用算理来解决的话,就非常让人惊叹且富有挑战性。古人是这样思考得出答案的:想象让笼中的每个动物都藏起两条腿,则藏起来的腿为35×2=70条;那么此时笼中动物的腿就剩下94-70=24条腿;因为鸡只有两条腿,都藏起来后,所剩下的就是每只两条腿的兔子,因此笼中的兔子是24÷2=12只,而鸡就是35-12=23只。这样思考的过程与方法,把复杂的数学题变成了最简单最基本的算术题,让人感受到数学思维激动人心的力量,学生从中感悟出的“过程与方法”将超越数学本身。在此问题的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以及学会思考问题比获得那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这也是本题千年流传的数学教育价值之所在。因此郑毓信认为,我们应努力做到以思想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即通过相关内容的“理性重建”真正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使学生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能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并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内容知识,也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
在通向三重境界的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是重点与难点,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要点。知识的教育价值必定是在过程与方法中展开和实现的,它外通学生识记的知识符号系统,赋予表征符号以意义与理解,达到对知识本体的把握;内达学生的灵魂深处,升华与深化(知识的情感价值,促进个体生命的觉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须瞄准和聚焦在“过程与方法”上,围绕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感悟和体验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使“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教学目标可以作如下设计:
1. 整体阅读课文,体会和理解文章的主要故事内容和思想。
2. 认真品读课文,分析和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感受、理解和欣赏文章的结构和特点,仔细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3. 每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分析和体会它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并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4. 尝试学习使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修改自己以前所写的作文。
5. 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字词的意思,并体会课文中字词使用的准确与精妙。
本案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虽然没有直接贴上新理念的标签,但却能给学生精神上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因为它不是让学生去摘取现成的果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让学生在内心结出自己的果子。它不是在平面上的拓展,而是向知识内核的深层掘进。这也正如小多尔所言,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中,惊叹于知识的力量,迷醉于知识的美感,油然生发对真理的追求,豁然顿开对生命的觉悟。三重境界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填注知识,而是让知识感动学生、让知识唤醒生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才有意义。
(本文为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项目“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构建研究”(13C27)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