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卿
摘 要: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导入语 优化设计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生物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妙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45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30分钟。如何将学生快速吸引到学习内容上,导入语是关键。导入语就是开场白,起引导和启发作用。好的导入语设计视教授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等因素而定。好的导入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增强老师的自信心。它就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例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问题探讨给予的鲁宾逊漂流记里的吃鸡和吃玉米故事很形象,学生也熟知,教材给出了两种维持更长时间等待救援的生存策略:1.先吃鸡,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我直接以此问题导入,当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们踊跃举手,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先将玉米种下去,然后吃种子,让母鸡孵小鸡,再养小鸡吃,等等。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导出能量流动的问题,进而引出标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直接用故事引入,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转换过来是另一句话:高效率教学。这个“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
1.内容的优化。内容的优化无非在于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或许有人要问:大家手里都是拿着同一本书,你怎么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应使其传授的知识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苹果”,同时,努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此带动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喻其谓,首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大苹果,并在摘的同时,抖动树枝,让其余已熟的小苹果自然落地,为己所得,做到挂其一而得其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跳摘苹果”。如学习“血液”时,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功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我在教学中精心给学生设置了3个问题:1.红细胞偏少的人常面色苍白、头晕无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2.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红肿可能会自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3.当皮肤划破流血之后,过一会儿血就止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上述三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但学生必须在了解三种血细胞作用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上述问题,这就使问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在讨论中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把问题与三种血细胞的功能联系起来,进而解决问题。
2.媒体的优化。媒体的优化,就是在最需要媒体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媒体发挥其最大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简单地罗列重复,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又要防止媒体的“狂轰滥炸”,让学生无所适从。如在学习“血液”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其组成,我采取了实物观察的方法,而在学习三种血细胞时,由于较微观,我让学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通过显微投影与学生共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为了弥补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的血小板,我利用掛图指导学生学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血细胞的认识,我播放了一段有关血细胞的视频,并通过表格对三种血细胞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多而不杂,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对三种血细胞的结构有了全面具体的了解,有效辅助了教师教学。
3.语言的优化。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又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生动的讲解既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从事哪个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应具有运用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艺。不仅应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作为根据教学内容,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要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化无形似有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任国强.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导语的设计.中学生物教学,2010(7):21.
[2]李红菊,刘恩山.中小学生物课程中生态学重要概念的筛选及其表述生物学通报,201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