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峰
目前,我厂生产的试验机主体易出现缩孔缺陷,成品率低,部分挽救成本高,基于这种情况进行工艺改进。
588B—8a主体属于中厚壁铸件,主要壁厚90mm,局部厚度200mm,材质QT600—3,铸件毛重875kg,最大轮廓尺寸1335mm×540mm×400mm。铸件表面及内腔不得有缩松、缩孔、夹杂及气孔等铸造缺陷。
其一,原工艺(见图1)从横臂中间分型,上下对称,上型高,不利于补缩。
其二,原工艺运用顺序凝固原理,从两端厚大部位引入铁液,并使用暗冒口进行补缩,这样要求暗冒口体积大,且内浇道对此处热节产生过热,造成内浇道下面出现缩凹,两端热节处最后凝固,易在热节顶面产生缩坑,出品率低,铸件质量不稳定。
(1)改变分型面 如图2所示,从横臂顶面分型,砂箱高度一定,铸件基本在下箱,压头增大,便于补缩。
(2)浇注系统改进 应用同时凝固原理,有效利用球墨铸铁石墨化膨胀,达到无冒口铸造。
具体措施:将横浇道放在两横臂中间,并向两横臂各引两道薄而宽的内浇道,减轻了对热节处的过热,这样既省去了补缩冒口,又克服了铸件缩松、缩孔缺陷,还保证了成品率,提高了铸件出品率。
通过工艺措施改进,铸件达到无冒口铸造,该产品及同类产品的质量满足了要求,废品率控制在1%以内,出品率在95%以上,与改进前相比,不但保证了交货期和铸件质量,且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