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升/降压PFC 变换器分阶段电流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2014-11-25 09:28王川云贾红云
电工技术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单相级联原理图

毛 鹏 王川云 贾红云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2.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10042)

1 引言

在开关电源中,交流/直流(简称AC-DC)变换器通常需要具有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功能。现有应用以升压型PFC 变换器为主[1],但在宽输入、宽输出电压变化场合,升压型变换器并非最佳选项。例如,在电动汽车充电站中,充电机输入为交流,相电压有效值为220V,输出为直流,给电池充电,此时,如果使用升压型AC-DC 变换器,为得到良好的输入电流品质,输出电压至少要控制在400V 以上,而作为负载的电池,需要的直流电压在较宽范围内变化,并且可能低于400V,比如介于100~400V 之间。在类似场合下,采用升压型变换器实现PFC,将会导致较高的直流输出电压,并引发如下问题:①为满足对负载的供电,需采用多级变换器架构,这将显著降低系统效率[2];②增大电路元器件的电压应力;③增大各级变换器的电压转换比,增加系统损耗[3]。显然,如果直接以负载所需电压作为AC-DC 变换器的输出给定,不再顾忌输出电压是否大于输入电压峰值,则上述三个问题都可解决,而这必须借助具有升/降压功能的交/直流变换器。

就单相升/降压AC-DC 变换器而言,根据开关管数量可分为单管、双管型两种,前者包括传统Buck-Boost、Sepic和Cuk 等拓扑,后者类型较为丰富[4]。单管型易于控制,但所有功率的传输都要经电感储能环节间接完成,导致系统效率较低[4],另外,单管型Buck-Boost 变换器输出电压的极性,与整流输出电压的极性相反,闭环设计困难,使用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5]。相对而言,双管型升/降压PFC变换器可借助开关状态的配合,分别呈现为简单升压或降压型PFC 变换器,从而大幅降低间接功率传递在总功率中的占比,既降低元器件的电压应力,又提高系统效率[6-8]。双管型拓扑具有诸多优势,但控制难度较大,目前有两种基本的控制方案:双电流环控制方案[9,10]和单电流环控制方案[11-14]。后者控制结构较为简单,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该方案下,为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必须使升压侧滤波电感的取值足够小[5,15]。这意味着,为保证较小的输入电流纹波,不得不大幅提高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而这必将显著增加系统的开关损耗。

本文结合单相双管Boost-Buck 交/直流变换器进行研究。首先详细介绍现有双环控制方案的基本原理,并分析指出现有方案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组合控制方案,并阐明其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基于数字控制的原理样机,对新型控制方案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2 采用传统双环控制方案的单相级联型Boost-Buck PFC 变换器

2.1 基本原理介绍

图1 为单相双管级联型Boost-Buck PFC 变换器原理图,该变换器包含两个开关管,分别为S_Boost和S_Buck。结合电路图可知,如果令S_Boost恒关断,而S_Buck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则变换器等效为图2a 所示的电路,此时,升/降压变换器等效为含前置LC 滤波的Buck 型PFC 变换器。同样地,如果令S_Buck恒导通,S_Boost处于高频开关状态,则变换器将等效为图2b 所示的电路,该电路实为传统单相Boost PFC 变换器,并且在输出侧加了一级LC 滤波器。

图1 单相Boost-Buck PFC 变换器原理图Fig.1 Diagram of single-phase Boost-Buck PFC converter

图2 不同开关组合状态下的等效电路Fig.2 Equivalent circuit under different switching patterns

为了将输出电压控制在给定值,并实现变换器的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可采用传统Boost PFC 变换器的控制方案[11-14],如图3 所示:外环为电压控制环,采用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控制,控制器的输出作为输入电流的幅值参考;内环为电流控制环,也采用PI 控制,确保输入电流跟踪参考电流,实现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

图3 传统双环控制原理图Fig.3 Traditional scheme with double control loop

传统Boost PFC 变换器只有一个开关管,内环控制器的输出直接与三角载波交截,生成所需开关控制信号。与之相比,级联型Boost-Buck 变换器有两个开关管,需要两路控制信号,目前有两种调制方案:①一路调制信号、两路载波信号方案[13,14],即以电流控制器的输出作为调制波,与两路三角载波进行交截,如图4a 所示,其中一路载波信号存在直流偏置;②两路调制信号、一路载波信号方案[9,10],如图4b 所示,其中一路调制信号为电流控制器的输出,另一路则加入直流偏置,且偏移量与载波幅值相等。上述两种调制方案都可以自动生成两路控制信号,而且确保在任意阶段,只有一个开关管处于高频工作状态,另一个开关管处于恒关断或恒导通状态。

图4 两种不同的调制策略Fig.4 Two types of modulation scheme

2.2 传统方案的优点及不足

上面提到的控制方案配合恰当的脉冲宽度调制策略,充分利用了级联Boost-Buck PFC 变换器的电路特点,确保在任意阶段,始终只有一个开关管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该控制思路对降低变换器开关损耗十分有利,但传统控制方案下,不论Buck,还是Boost 工作模式,内环都采用了平均电流控制方案。而升压、降压型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及其控制规律的确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强行采用同一种电流控制方案的做法,虽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结构,但实质上是以变换器升压阶段的电流控制为主,客观上忽视降压变换阶段电流控制效果的处理方式。毕竟,对于Buck PFC 变换器而言,电荷控制比平均电流控制具有更好的电流控制效果[16]。

3 分阶段电流优化控制方案

由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两个开关管开关状态的配合,可使级联型Boost-Buck 变换器分时呈现为传统Boost 或Buck 型PFC 变换器,从而可以以单级Boost 或单级Buck 变换器实现升、降压转换。因此,从降低系统损耗角度考虑,本文提出的新型控制方案仍然采用该思路,即当整流电压|vin|<vo时,使S_Buck恒导通,变换器等效为Boost PFC 变换器,而当|vin|≥vo时,使S_Boost恒关断,变换器等效为Buck PFC 变换器。与传统控制方案相比,新方案拟在升、降压阶段将采用不同的电流控制技术,具体而言,在升压变换阶段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方案,而在降压变换阶段采用电荷控制[16],从而确保变换器在整个基波周期内都能实现良好的电流控制效果。下面详细阐述。

3.1 升压模式下的控制方案

图5 为采用平均电流控制的Boost PFC 变换器原理图,电压控制器输出决定输入参考电流的幅值,电流控制器的输出作为调制波,与三角载波交截得到控制脉冲。该阶段,S_Buck被强制处于导通状态,vC_link=vo。

图5 升压变换阶段控制原理图Fig.5 Control diagram in Boost stage

3.2 降压模式下的控制方案

降压工作模式下实现PFC 难度较大,现有方案中,电荷控制方法最为有效,但相关研究也较少,并且主要在模拟方案下进行讨论。下面结合 Buck DC-DC 变换器,分析电荷控制技术的原理,并为数字方案下的电荷控制实现方法奠定基础。

如图6 所示,〈is_bu〉、〈iL_bu〉、〈iL_bo〉分别为流过开关管、滤波电感L_bu、L_bo的平均电流,Ds_bu为开关管导通占空比。稳态下,式(1)应该成立

图6 降压变换器原理图Fig.6 Diagram of Buck converter

如果电路参数L_bo、Clink选择合理,可忽略流过Clink的基波电流,则

由式(1)、式(2)可得

由式(3)可知,如果下一开关周期〈iL_bo〉的给定值为,则S_Buck的导通占空比Ds_bu应该满足

依据式(4)可得Buck PFC 变换器控制系统框图,如图7 所示。

图7 降压型PFC 变换器控制原理图Fig.7 Control diagram of Buck PFC converter

3.3 组合型控制方案

结合图5、图7 可得单相级联Boost-Buck PFC变换器的完整控制框图,如图8 所示。该控制方案特点如下:①实时地判断整流电压|vin|与vo的大小关系,并据此确定变换器应该工作在Boost 模式或者Buck 模式;②当vin峰值大于vo时,一个基波周期内,Boost和Buck 工作模式将交替出现;③Boost和Buck 模式下采用不同的电流控制方案。

图8 新型组合控制方案原理图Fig.8 Diagram of integrated control scheme

4 数字控制方案的实现

本文研究采用数字控制方案,需采样流过电感L_bo和L_bu的电流,以及输入、输出电压。其流程图如图9 所示。可以看出,与传统控制方案相比,新方案下要比较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大小,首先强行使其中一个开关管处于恒导通或恒关断状态。

图9 数字控制方案下流程图Fig.9 Flow chart of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5 实验验证

为验证新型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在实验室搭建了额定功率为1.5kW 的单相Boost-Buck 变换器原理样机。系统采用数字控制,控制芯片为TI 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027,开关频率为50kHz。交流输入电压基波频率 50Hz,在Vin(rms)=90V、Vin(rms)=220V 下分别进行了实验。

5.1 单纯升压变换模式

图10 为Vin(rms)=90V,Vo=200V,输出功率Po=0.6kW 时的实验结果。此时,输入电压峰值小于输出电压,变换器工作在Boost 模式。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案,输入侧功率因数为0.998。

5.2 升/降压混合工作模式

图11 升/降压混合工作模式下的实验结果Fig.11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Boost/Buck work mode

图11 为Vin(rms)=200V,Vo=200V,Po=1.4kW 时的实验结果。图11a、图11b 实验结果显示:交流输入电压峰值大于输出电压时,变换器出现了Boost和Buck 模式交替出现的情况:Boost 阶段,S_Buck恒导通,S_Boost工作于开、关状态,中间电容电压vC_link=vo;Buck 阶段,S_Boost恒关断,S_Buck工作于开、关状态,vC_link=vin,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输入电流THD 为4.6%,输入功率因数为0.997,输出电压稳态值为200V,证实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6 结论

对级联型Boost-Buck PFC 变换器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组合控制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如下:

(1)单相级联型Boost-Buck AC-DC 变换器可以以单级Boost 或单级Buck 变换器的形式,分别实现升压、降压变换,且保证输入电流连续。

(2)在升压、降压工作模式下,级联型Boost-Buck 变换器可采用不同的电流控制技术,实现对输入电流的控制。

(3)升压阶段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方案,降压阶段采用电荷控制方案,可以确保升/降压变换器在整个基波周期内都实现良好的电流控制效果,达到电流优化控制的目的。

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案,也适用于级联型Buck-Boost 变换器的控制,对于其他具有明显变结构特征的变换的控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将级联型升降压变换器分解为Boost和Buck 两个工作模态后,为保证系统稳定,电压控制器、电流控制器的参数需精心设计,这涉及变换器建模的问题,因为该部分内容较多,故将在后续论文中单独展开。

[1]Singh B,Singh B N Chandra A.A review of singlephase improved power quality A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3,50(5):962-981.

[2]嵇保健,洪峰.半周控制双Buck-Boost 单级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11):53-60.Ji Baojian,Hong Feng.Half load-cycle worked double Buck-Boost single-stage i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1,26(11):53-60.

[3]Tan Jingtao,Li Yang.Three-phase Buck-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US,2009/0268496 A1[P].2009.

[4]Chen Jing quan,Msksimovic D,Erickson R.Buck-Boost PWM converters having two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switche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2001:736-741.

[5]肖华锋,谢少军.用于光伏并网的交错型双管Buck-Boost 变换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21):7-12.Xiao Huafeng,Xie Shaojun.An interleaving doubleswich Buck-Boost converter for PV grid-connected inverter[J].Proceedings of CSEE,2010,30(21):7-12.

[6]Khaligh Chakraborty A.Combination of Buck and Boost to minimize transients in the output of a positive Buck-Boost converter[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6:2372-2377.

[7]Chakraborty A,Khaligh A.Digital combination of Buck and Boost converters to control a positive Buck-Boost converter[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6,1-6.

[8]Lee Young-Joo,A.Khaligh.Digital combination of Buck and Boost converters to control a positive Buck-Boost converter and improve the output transi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5):1267-1279.

[9]Fuld B,Kern S,Ridley R.A combined Buck and Boost power-factor-controller for three-phase input[C].European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1993:144-148.

[10]Ridley R,Kern S,Fuld B.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wide input ran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for three-phase application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1993:299-305.

[11]Ghanem M C,Al-Haddad K,Roy G.A new single phase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unity power factor[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1993:785-792.

[12]Ghanem M C,Al-Haddad K,Roy G.A new control strategy to achieve sinusoidal line current in a cascade Buck-Boost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1996,43(3):441-449.

[13]Jiang Y M,Lee F C.A new control scheme for Buck-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C].Proceedings of the Virginia Power Electronics Seminar,1993:189-193.

[14]Zhao Y Q.Single phas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with wide output voltage range[D].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1998.

[15]Zhao Zheng,Xu Ming,Chen Qiaoliang.Derivation of Boost-Buck converter based high-efficiency robust PV inverter[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Energy Conversion Congress and Exposition,2010:1479-1484.

[16]Tang W,Lee F C,Ridley R B.Charge control:modeling,analysis,and desig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1993,8(4):396-403.

猜你喜欢
单相级联原理图
浅谈STM32核心板原理图设计
电路原理图自动布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Protel DXP 2004层次原理图的设计
基于级联MUSIC的面阵中的二维DOA估计算法
基于PI+重复控制的单相逆变器研究
一种简单单相软开关逆变电源研究
基于可控整流的级联SVG直流侧电压平衡控制
一种新型斩波AC/DC/AC变换的单相DVR
LCL滤波器在6kV级联STATCOM中的应用
H桥级联型STATCOM的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