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江苏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受到特定地区的地理、气候、文化、宗教、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下了一串串富含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成功的建筑既要有合理的功能、赏心悦目的外观,又要能融入周围的环境。本文将以黄山紫京饭店的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建筑设计地域性表达的重要性。
黄山紫京饭店隶属于中石化江苏油田紫京旅游集团,座落于黄山脚下,太平湖畔,簇拥于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之中。饭店建设于上世纪80 年代末,占地约4hm2。经过20 年的使用,饭店各项设施日渐陈旧,部分使用功能缺乏,配套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饭店经营的要求。尤其是建筑外观上采用了80 年代的“国际性”风格——平屋顶、白瓷砖、蓝色玻璃幕墙。这种曾经流行的建筑风格越来越被现代审美所诟病,风格同一化,缺乏地区、民族、艺术的差异,使建筑缺乏应有的识别度和生命力。
因此,本次改造的目的除了更新设施、改进功能、完善配套外,我们秉承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使黄山紫京饭店打上徽州文化的烙印,体现徽派建筑的地域特征,使之与徽州的山水人文景观相和谐,成为当地灵山秀水、丰厚文化中一道增辉添色的风景。
建设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黄山紫京饭店一设置是徽州的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整个建筑多种风格混杂,缺乏统一地体现地域风格的建筑符号,其间体现徽州地区建筑特色的元素仅仅是轻描淡写,没能形成具有强烈地域风格建筑形象。
图1
图3
图4
地处古徽州地区且与黄山景区毗邻,黄山紫京饭店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当地的建筑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丰富多姿,讲究韵律美,马头墙、小青瓦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华美雅致、精巧玲珑。
黄山紫京饭店建筑外观按照徽派风格进行设计,力求创造典雅、美观的外观效果。整体外部环境以水景为中心,辅以曲折的小径、古典的亭台,创造出静谧、自然的园林环境。
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的引借是地域建筑延续设计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符号借引就是在当代新材料、新工艺的条件下,将人们熟悉的传统建筑片段、细部符号或其他艺术形式加以抽象概括、变形或重组,使之成为带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新的建筑文化符号,并应用到当代地域建筑创作之中。黄山紫京饭店改造设计中,在保留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符号内涵的同时,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寻求新时期的突破。
首先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的选择是我们本次设计的重点。原建筑外墙均为白色瓷砖、茶绿色屋顶及窗罩,传统的徽派建筑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黑、白、灰是徽派建筑的主色调。经过多种材料的反复比较,我们选择了白色和灰色的仿石涂料作为外墙装饰材料,既符合了徽派建筑的黑、白、灰的整体色调,仿石涂料的石材质感又能体现现代酒店建筑所需要的大气稳重的感觉。
原建筑的屋顶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的平屋顶容易给人生硬且缺乏层次的感觉,而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小青瓦的坡屋面。设计既要考虑原有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又要在形式上符合徽派建筑的特征,所以采用了轻钢结构、塑料瓦屋面的方式来把平屋面改成坡屋面。
徽派建筑有很多独特细部结构,马头墙、小青瓦、门套、窗罩、花窗、雕刻等。建筑细部是建筑外观的重要标识,所以在外观设计上着重增加了马头墙、门套、窗套,使建筑更加符合徽派建筑细部的特征。
原有建筑一号楼、二号楼的入口是在使用中广为诟病的地方,雨棚低矮,标识不明显,与酒店建筑入口应该大气、宽敞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设计重新为一号楼和二号楼设计新的出入口。入口设计采用轻钢结构玻璃雨棚同时配合传统的徽派门套形式,突出建筑的出入口,使其宽敞明亮,既利用钢结构、玻璃等现代材料体现时尚与简约,又装点徽派建筑符号体现地区特征。
在设计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建筑能否延续传统文化,而文化的延续性并非等同于外在形式的延续,更多的是其内在内容的延续性,如生活经验、观念和场所意义等的延续。
作为江苏油田职工疗养、会议的饭店,我们不去过多的追求酒店建筑的豪华性,我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舒适性和文化性,而这一点正和徽州的传统文化“隐而不露”是吻合的,并努力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建筑设计细节中去。
徽派建筑由于产生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比较封闭,外表看上去很低调,内部采用天井围合式的布局,讲究自成一体。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的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充分利用天井的功能。
一号楼的客房通过连廊把内院分割成两个天井,方案保留天井但把中间原来开放的连廊用玻璃封闭起来,由四面透风冬日阴冷夏季酷热的室外空间变成通透温情的室内空间,从而使用功能得以扩展,从单纯的过道变成可以小憩、交流的场所,透明的玻璃不仅抵挡了夏季的烈日、冬季的苦寒,又能让天井中别致的小景和花木直视无碍,让前来疗养、会议的油田职工在温馨如家的环境中尽享徽派园林之趣。
二号楼的天井采用玻璃网架结构加以封闭形成一个高度达16m 的中庭空间,整个建筑通过中庭的视觉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体现现代建筑的恢弘、轩敞、时尚、大气,又保留了徽州庭院四水归堂格局的痕迹。置身建筑之中俯瞰可见草木葱茏,仰观目及高远天空,尽享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追求。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注重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所以饭店的后庭院也是我们本次设计特别重视的地方。原内庭院水景单调,绿化平淡,布局空洞,缺乏视觉中心。设计采用徽派园林式的传统布局方式,以水景为中心来设计,在稍微扩大了原有水面的基础上,在水面的中心设计一小岛,辅以曲折小桥连接。小岛的存在增添了水面的景深,原来一览无余、缺乏韵致的水面被有机地分割成各具美感的的若干板块,或开阔平远,或幽深曲折,移步换景,令人怡情悦性。池中小岛上建一小木亭,既是视觉的焦点,又是岛上休憩的场所,可观,可游,可玩,可用。而从小岛延伸至岸边的三座小桥,既是水面优美的分割线,又因各自独特的形态构成美妙精致,也是漫步休闲欣赏不同美景之处,可谓一举三得。水面的西南部设一船坊,内设茶座,四面碧水环绕,满目绿树亭台,品茗其间,犹如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水池东南方向修建一座圆亭,与小岛船舫形成对景,同时改变东南水岸风景单一的格局。水面的北侧中间设一木质观景平台,亲近粼粼波光的同时又能将远近高低、参差错落的景物尽收眼底。水景以外部分在植物配置上颇具匠心,庭院入口处以大面积草坪为主,随后依次是灌木、乔木、竹林,配置上层次分明,又给人绵延不尽的感觉,在植物的色彩和季节性的搭配上也予以了高度重视,力求达到处处成景、四季如画的效果。
建筑师在设计时客观真实地积极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当地风貌。这正体现了“一切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建筑师在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寻根,发掘有益的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黄山紫京饭店的改造设计,在地域建筑设计表达的创造理念的指引下,从如何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民族建筑形式,如何使地域传统文化运用在现代商业建筑方面做了积极的探讨。
[1] 刘玉宝.发展——地域性建筑的生命线[J].安徽建筑,2007(4).
[2] 陈睿,冯元栋.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J].福建建筑,2011(1).
[3] 崔森淼.新徽派建筑研[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