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网络——马鞍山城市绿道总体规划

2014-11-25 03:03吴于勤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鞍山市马鞍山市域

吴于勤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网络与绿道概述

1.1 景观生态学与网络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深深根植于生态学和地理学,具有多向性和综合性特征。本文在分析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原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理论基础,试图从空间格局上构建未来的景观,利用生态廊道连接景观斑块,以消除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并把自然引入城市。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作用关系。两个或多个廊道之间的相互贯通便形成了景观连接。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network),景观生态学将这一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现象称为生态网络。

1.2 绿道及发展历程

目前普遍认可的绿道定义为:绿道(Greenway)是一种连接主要山体水系、田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并且集合了生态保育、康体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绿道网是由众多不同类型的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绿道在欧美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了绿道,当时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娱乐项目。我国引入绿道这个概念的时间较晚,对绿道性质及具体规划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体系。近年来,由于国内环境改善的需求和国外绿道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也迅速展开,如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都已经开始尝试建设不同层次的绿道,其中珠三角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图3 马鞍山市行政辖区范围

图4 马鞍山市域绿道结构图

1.3 安徽省域绿道规划概况

1.3.1 省域绿道主干线路

安徽省绿道网由省域绿道、市域绿道以及城市绿道三级网络构成,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城市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其它绿地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建设城市绿道对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绿道网规划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人文、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结合各市实际情况叠加分析,依托自然山水格局,综合优化形成“两纵、三横、两链”的省域绿道主干线路。本次规划省域绿道主干线总长约2800km(见图1)。

1.3.2 省域绿道支干线

省域绿道支干线规划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将绿道分五大片区进行规划:皖南片区;皖西片区;皖中片;沿江片区(见图2)即沿江打造一体化绿道体系,重点打造马芜铜都市圈休闲绿道网以及池州、宣城旅游绿道网;皖北片。

2 马鞍山城市绿道总体规划设计

2.1 市域基础条件分析

2.1.1 区域概况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芜湖—马鞍山丘陵水网平原区,地势较平缓,东北部丘陵区属江苏宁镇山脉余脉延伸部分,丘陵西南部为广阔平原,东南部丹阳湖、石臼湖一带为湖积平原。马鞍山市地处亚热带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马鞍山市横跨长江两岸。马鞍山市生物种类丰富,景观生态多样,森林覆盖率为10.4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2%。

图5 马鞍山中心城区城市绿道布局图

本次规划范围为马鞍山市的行政区范围,市域总面积4049km2,辖三区、三县、35个乡镇,常住人口222万人。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一对整体市域范围内进行绿道总体规划,二是对中心城区的绿道系统进行重点规划(见图3)。

2.1.2 市域旅游发展分析

马鞍山城市发展从“滨湖时代”走向“滨江时代”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深入优化。从马鞍山市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和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规划思路出发,确定其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一轴、八区”。

棍噶扎勒参带病率领蒙古残兵冲出交战区,“粮绝食乏,抵御不往,致将营盘失陷”。[注]《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134,同治五年五月甲戌条。

打造大江两岸沿江旅游景观廊道、建设长江山水文化旅游带;马鞍山长江大桥东连宁杭高速,西接合马高速的旅游发展轴线以及北部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县生态农业观光区、含山文化遗址旅游片区、中心城区都市休闲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旅游区、横山生态旅游区、青山太白文化旅游区、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一带、一轴、八片区”的全市旅游空间布局。构造一个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局的有层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发展网络格局。

马鞍山中心城区绿道总体布局说明表 表1

2.1.3 市域道路网络分析

打破既有的城市道路与公路划分体系,突出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理念,将全市道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快速路、市域主干道、市域次干道、支路等5级,市域中心城与新城实现市域主干道以上连通,新城与新城镇之间实现市域次干道以上道路通达。

构建“八横十纵”的市域道路骨架,支撑和推进马鞍山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域中心城与新城实现二级公路以上连通,新城与新市镇之间实现三级以上公路通达。完善县乡公路建设,全面实现县乡公路等级化、灰黑化。

2.2 市域绿道总体规划

2.2.1 总体布局结构

本次绿道规划紧扣“山水”这一主题元素,营造城市山水相连的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强调市域布局空间与自然生态格局的互融,力图建造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脉”。将马鞍山的山体、水体生态系统由绿道连接起来,突显马鞍山的独特魅力,使马鞍山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成几何模式增加。依据马鞍山市“组团式、网格化”发展特色,规划形成“三横四纵、八团一心”的布局结构。

三横四纵:根据马鞍山的资源特点,以采石河、姑溪河、得胜河东西向三条绿道和长江、南北向四条主要绿道组成绿道的主要骨架,再以次要线路连接起来,形成覆盖整个马鞍山市域的绿网。其中南北两条绿道是落实安徽省区域绿道。

八团一心:将马鞍山市分成八个风景组团,一心指的是江心洲生态旅游片区;八团分别指的是北部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县生态农业观光区、含山文化遗址旅游片区、中心城区都市休闲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旅游区、横山生态旅游区、青山太白文化旅游区、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绿道通过整合马鞍山市各区域主要资源,并对内连接城市各功能组团、对外连接周边城市,形成对外吸引对内拉动的旅游效应,成为马鞍山市的旅游品牌(见图4)。

2.2.2 绿廊系统规划

绿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生态廊道的建设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将分散的、相对较为孤立的绿色板块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建设和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规划“一廊、一带、三源”的绿廊系统。

2.2.2.1 一廊——长江生态廊道

指长江生态廊,包括长江马鞍山段及沿岸湖泊湿地、防护林带、自然生态旅游景观。绿道沿岸线种植树木廊道,城市建成区段建议给予生态退让打造沿长江景观带,控制东西向生态廊道,放大姑溪河和襄城河的入江空间节点,开辟沿江特色廊道,分段展示城镇建设风貌,促进江城融合。

2.2.2.2 一带——姑溪河生态保育带

借助绿道绿廊保护生态岸线,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景观,加强城镇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以生态旅游业带动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2.2.3 三源——马鞍山江心洲、石臼湖、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生态源

通过其绿廊系统建设积极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提高其作为生态源的重要功能,规划该地区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严格限制大规模城镇建设和工业集聚。该片区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包括:以控制水土流失、保育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为中心,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旅游业。通过综合治理和封山育林,加快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以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地质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旅游业。

2.3 中心城区绿道规划

马鞍山中心城区绿道规划理念为:“以公园为珠,穿珠成链”。马鞍山中心城区的绿道有城市绿道和社区级绿道构成,并与穿越中心城区的市域绿道有效衔接,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绿道络。总体呈现“公园链+指状绿带+市域绿道城区部分”三级绿色网络。

马鞍山中心城区的绿道规划结合城市的空间形态,选取城市内最有代表性的公园、文化遗迹、传统街区、滨水空间等自然、人文节点以及城市功能组团进行有机串联,并与城市慢行系统同步对接,在城市范围内“开枝散叶、疏密有致”的绿道网络布局结构。结合新城区建设构建以休闲为主、通勤为辅的完整的新城区绿道体系,打造快城市、慢生活的新型生活方式。结合老城区路网改造构建宜人尺度的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见图5)。

规划结构:“一链、四环、多廊、分片”。

3 讨论与结论

生态城市正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范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新时期的重点。城市绿道网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载体,必将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连接山水、连接绿地、连接人类,给予城市绿道网规划这一新生规划更好的生存土壤,是对中国未来城市负责的具体体现。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门户城市,马鞍山在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上,肩负着改善民居、保护生境的责任。

[1] 肖笃宁,李秀珍,高俊.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3] 曹宇,肖笃宁.近十年来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3).

[4]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J].生态学报,2004(9).

[5] 周年兴,俞孔坚,等.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9).

[6]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

[7] 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

[8]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色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

[9] 罗培蒂,冉茂梅.国内外绿道发展研究[J].四川建筑,2012(3).

[10] 胡剑双,戴菲.我国城市绿道网络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4).

猜你喜欢
马鞍山市马鞍山市域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之研究——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实践为例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